中國人骨子里都很浪漫,就如顏色,妃色、玄色、絳色、青蓮、丁香、荼白、秋香……月份還有隅月、端月、如月、杏月、桃月、炳月、余月、清和月等等,隔著屏幕都是花香四溢的感覺。 我們的紫砂壺也是名目繁多,初識紫砂的人肯定看得眼花繚亂,而這些看似簡單的壺名許多都是宜興歷史文化的積淀。 供春 供春是一個人名,是紫砂壺的鼻祖,傳說供春是跟僧人學做的壺,但實際上制造紫砂壺的年代可能要遠遠早于供春。壺型傳說取自金沙寺旁大銀杏樹的樹癭。 顧景舟 供春 蓮子、掇只、掇球 清 蓮子壺 最早的“蓮子壺”流行于明崇禎年間,壺如其名,整體像一顆蓮子。有說法認為,區分蓮子和掇只的一條標準是,蓮子壺壺把根部有“尾巴”,使用時可用無名指抵著,以防燙手。 顧景舟 掇只 掇只是蓮子的改版。《宜興縣志》中說的“一壺千金,幾不可得”就是邵大亨的“掇只”的。它的造型像宜興當地以前使用的一種裝調料、糖果的容器“掇子”,所以又被稱為“掇子”,因為“子”是入聲,現在漢語普通話中沒有“入”聲發音,逐漸傳為“掇只”,實為勘誤。 掇球壺也是邵大亨創制的,依靠部件和整體的輪廓表現多圓組合,似用圓規畫出。 程壽珍 掇球 仿古、仿鼓 傳說清代邵大亨仿照鼓型創作的,后人仿制做這種壺形就成了仿古代壺型的意思了。也有說是近代趙松亭按吳大徴授意創作的。 王寅春 仿古 水平 把壺置于水中能夠平正漂浮,所以叫水平。這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紫砂七老中的王寅春,制作水平壺的技術是一流的。 顧景舟 水平壺 貢燈、宮燈 始于清代雍正年間,其原型為燈籠,被官員進貢到宮中,成為皇宮專用品,就叫做“貢燈”,后來人們把“貢”字換作“宮”字,就成了現在的“宮燈”。 清中期 宮燈 一粒珠 壺如其名,一顆珠子。 李昌鴻 一粒珠 德鐘 “德鐘”壺型為鐘,“德”是修辭。代表的作品是邵大亨的德鐘壺。 馬群東 德鐘 漢扁壺 漢扁壺式是清朝咸豐、同治年間萬泉氏所創作,是受到曼生壺式影響后衍變而來,后又有程壽珍根據前人的經驗反復造化、精練而創出屬于自己獨特的經典造型漢扁壺,與他所創的掇球、仿古構成具有代表性的“壽珍三式”。 馬群東 漢扁 石扁、扁石、漢君 清晚 阿曼陀室 扁石 漢君壺源于曼生扁石壺之式,器型與曼生扁壺相仿,但器型有些笨拙后經藝人不斷改進,至清末民初時基本定型,為平蓋漢君壺,以王寅春所做為最佳器型。其后漢君與各名家手里均有所改進,經反復提煉。 陸虹煒 漢君 周盤 陳曼生以羅盤為原型創作的,意思是羅盤雖如銅勺,表面圓通,卻堅持己見,曲直合一乃為人之道也。 楊彭年制 曼生刻 周盤 均玉 顧景舟 均玉 虛扁 “虛扁壺”又叫“水扁壺”、“書扁壺”。因發音相近,指的是同一紫砂壺樣式。它是紫砂傳統全手工成型中難得的器型,行話“造型扁一分,成型難一分”,從圍身筒成筒型,然后用“泥拍子”一下一下的拍成這么扁,力要勻,扁又不能塌,對于全手工操作技巧是一個大的挑戰。 顧景舟 虛扁 柱礎 這是古代建筑房屋時用來支撐木柱之用的石基。 任備安 柱礎壺 石瓢 “石瓢”早稱為“石銚”,“銚”在《辭海》中釋為“吊子,一種有柄,有流的小烹器”。“銚”從金屬器皿變為陶器,早見于北宋大學士蘇軾《試院煎茶》詩:“且學公家作名欽,磚爐石銚行相隨”。 顧景舟 石瓢 君德 “君德”和供春一樣是人名字。據說晚清時期,東瀛煎茶道盛行,外銷日本的紫砂茗壺類頗為暢銷,但沒有文字介紹不知道這壺叫什么,所以根據底款來稱呼。 史維英 大君德 梨形 顧名思義,像梨子。 匏瓜 傳說清朝相關制度規定有些官員是不可以帶家眷在身邊的,所以與妻分隔兩地的陳曼生便想到以壺寄相情。有一次他無意中讀到曹植《洛陽賦》中一句話:“嘆匏瓜之無匹兮,詠牽牛只獨勤。”在古代匏瓜是男子無妻獨處的象征,這正與此時曼生的處境極為相符,于是創作了這把壺來表達對妻子的思念。 方小春 匏瓜 西施 原先叫西施乳,后人覺“西施乳”不雅,改稱“倒把西施壺”。 周國萍 西施 文旦 柚子。 秦權 仿秤砣的形狀。 顧景舟 秦權 漢鐸 漢鐸是紫砂壺的經典壺型之一,取形于古代器物漢鐸。漢鐸,即漢朝之鐸。《說文》中對鐸的解釋是:“鐸,大鈴也。” 束旦生 漢鐸 井欄 井欄壺是傳統款式一,仿水井石欄圈的形式所制。 顧景舟 井欄 牛蓋 壺蓋像牛鼻子。 顧景舟 牛蓋蓮子 瓦當 模仿漢代瓦當式樣。 汪寅仙 傳世瓦當 漢方 勵成 漢方 傳爐 取形于煉丹的丹爐,至清末曾改為四方傳爐。 古時還有“金殿傳臚(爐)”一說,明清時代在殿試后兩天,皇帝召見新科進士。考取的進士們身著公服,頭戴三枝九葉冠,恭立于安門前聽候傳呼,然后與王公百宮一起進太和殿分列左右,肅立恭聽宣讀考取進士的姓名、名次。這就是“金殿臚”。“臚”有陳列的意思,“傳臚”就是依次唱名傳呼,進殿晉見皇帝。 因古時候紫砂壺是士大夫階層的雅玩,將壺名取為傳爐,應有取其諧音后又取意自勉吧。 范澤君 傳爐 印包 紫砂印包壺為明代萬歷晚期名家時大彬所首創,壺形似包袱,包裹印璽寶誥,亦稱“寶誥壺”或“包袱壺”,器形含有包裹財貨奉贈之意,而廣受歡迎。 徐達明 龍鳳印包 僧帽 因壺口形似僧帽而得名,具有強烈的少數民族風格。最早出現時的載體為瓷器,明以后隨著大量瓷器工匠轉移到紫砂器方面的制作后也將此器形變為了紫砂器。 顧景舟 僧帽 葵仿古 葵仿古壺是紫砂壺的傳統作品,是在圓仿古壺中用筋鑲、塊面轉折的表現手法制作而成。 馮桂林 葵仿古 菱花 造型來源是菱花鏡。 菱花 柿子 吳云根 柿子 魚化龍 造型來源是鯉魚跳龍門的故事。 黃玉麟 魚化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