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笑游天下 美洲大陸的兩大文明-瑪雅和印加-雖不屬于世界四大文明,卻因為其地理位置的偏僻而對世人充滿神秘感。秘魯庫斯科-馬丘比丘的印加文明對于亞洲太過遙遠,故而我們選擇首先攻克墨西哥尤卡坦半島上的瑪雅文明,這其中包括了以奇琴伊察和烏斯馬爾兩大世界遺產為首的多座古城遺址,但也佐以尤卡坦的地質奇觀喀斯特溶井和西班牙殖民時期的“新”城。 說起墨西哥,大多數人都有種談虎色變的感覺,因為新聞電影中總把那里描述為毒販舉槍滿街掃射的虎狼之地,以至于我的美國同學在聽說我們的企劃時鄭重聲明:在墨西哥千萬不能開車,不能離開主要公路。可是瑪雅古城中除了被作為國寶保護的奇琴伊察外,大多都地處偏僻,而且奇琴伊察也因過度修繕和客滿為患而備受指責,所以本貼以“勇闖”為標題,因為我們要超越一般人的底線去切實地探訪瑪雅文明! 按如今的考古學分類,瑪雅文明經歷了三個階段:公元前15世紀至公園3世紀的前古典期,公元4世紀至9世紀的古典(全盛)期,以及之后直至西班牙16世紀殖民的后古典期。前古典時期的遺址因為距今太久遠而被歲月磨滅殆盡,而且那個時期的遺址大部分分布在危地馬拉,故而如今在尤卡坦可以看到的大規模遺址多是在全盛期之后的。據最近的研究結果發現,瑪雅文明雖然在全盛期開啟之初已經發展出諸如歷法這樣的文明表征,其走向全盛的動力是出自于一位來自北方的奇人:火生。據說火生是北方(今墨西哥城近郊)特奧蒂瓦坎文明的特使:他的到來促動瑪雅文明在尤卡坦半島上發展出無數城邦,但特奧蒂瓦坎文明卻在同一時期神秘地消亡(以至于他們雖然留下了印第安文明中最宏偉的日月金字塔,竟然沒有被記錄在美洲文明的史冊)。也許火生存在的史實早已被搬入博物館,但參觀以烏斯馬爾為代表的全盛期古城或多或少地也能讓我們感受這位奇人的豐功偉業。 從尤卡坦西北角的坎昆入境,略過這美國人的度假天堂直接南下一百公里,便是后古典期的著名海岸堡壘圖盧姆:一座建立在加勒比海岸懸崖上的瑪雅古城。據說該城直到西班牙殖民初期仍然存在,但卻因殖民者從舊世界帶來的疾病而滅亡了。圖盧姆實際上是內陸三十多公里的古典期大城邦科巴的港口,所以科巴就成為了下一站。這里據說有幾千座遺跡,但真正清掃出來的屈指可數,可以說是最原生態的瑪雅遺跡。從此向西不到一百公里便是坐鎮北部尤卡坦中心位置的殖民城市巴亞多利德(西班牙的同名城市曾經是該國鼎盛時期的首都)。這里聚集了漂亮的西班牙殖民建筑,而左近又分布了幾處最出名的溶井,是此程必經的重點地段。巴亞多利德向北二十多公里的山林中隱藏著瑪雅古典期的黑豹古城,一處小而精的古跡。折回巴亞多利德繼續向西二十多公里便是聞名天下的奇琴伊察了:雖然游客蜂擁,這里卻是絕不用錯過的。從奇琴伊察到下一站烏斯馬爾之間隔著一百多公里和尤卡坦首府梅里達。我們在梅里達遇到了熱帶風暴而只留下寥寥數片,最后的重點就落到了烏斯馬爾和其南面同樣精彩的卡巴古城。 初到圖盧姆就感受了熱帶的雨水短促:一陣狂風帶走幾絲細雨后一輪彩虹就掛上云梢。只可惜雨季剛結束的加勒比海還沒能洗滌干凈游人頭半年遺留下的污跡,夢想中碧海古堡的鏡頭是沒有得拍了 :( 圖盧姆給我們送上的一件大禮是在古跡中大大咧咧曬太陽的大蜥蜴,于是有了下面這些龍盤瑪雅的印象。 古城以西班牙人命名為“城堡”的大金字塔為核心,又有大宮殿和壁畫神廟等精巧建筑左擁右護,這第一處瑪雅遺跡就給我們留下了難忘的記憶。 圖盧姆西面的科巴古城曾作為瑪雅大城邦在古典時期盛極一時,但在公元第一個千年之后被后起的奇琴伊察取代而走向沒落,最終因西班牙殖民而徹底荒廢。至今仍被叢林包圍的科巴古城占地甚廣,據說有遺跡幾千座,即便只參觀全部已開發的遺跡都需得雇傭當地瑪雅車夫。車夫們的三輪車技絕佳,在四輪車才能行走的道路上載著客人機動前行。雨林中若隱若現的瑪雅建筑不禁讓人聯想起吳哥窟,只是建筑的色調大不相同罷了。 科巴保存完好的兩個球場讓我們頭一次見識了這傳奇般的瑪雅競技。據說這項貌似藍球的項目只能用髖部觸球,卻還要“投”入高處的“筐”(一個伴有精美雕刻的石圈)。這看似有趣的競技項目隱藏著極為血腥的結局:敗方要被作為祭祀當場斬首! 科巴已經清掃整理出來的金字塔有四座,最小的一座叫彩繪塔,因為塔頂建筑還保留了千年前的彩繪壁畫。可惜現在不讓攀登了,只好在塔基邊拍了碧綠的青苔。 略高一點一座金字塔相傳是瑪雅觀象臺,不過外觀更像一座谷堆 ;) 科巴排第二的金字塔西班牙人給取名“教堂”,大概是因為其高挑的“身段”吧。這座塔只有西面和北面清理了出來,其他兩面恐怕叢林已經過度深入塔體,分也分不開了。不過綠蔭掩映著嶙峋的塔體,甚是相得益彰呢。 42米高的科巴大金字塔即便在瑪雅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其龐大的軀體很容易被誤認為是一座長滿草木的山丘。 登上大金字塔的路陡峭而艱險,但塔頂所看到的尤卡坦熱帶叢林實在是蔚為壯觀,一旁還有雖不是很精美但充滿神秘氣息的瑪雅神廟和石雕。 在科巴古城外我們首次接觸了傳說中的溶井,地下泉水的深邃有幾分讓人卻步,但這一座容積太小而不是很盡興。倒是城邊當年瑪雅人賴以生存的瀉湖給了我們不少生機勃勃的景致。 從科巴往西經巴亞多利德折轉向北,就來到短小精悍的黑豹古城。這座也曾在古典時期極為興盛的城邦由于某種未知的原因而在后古典時期被遺棄了,這個至今眾說紛紜的原因難免增添了古城的神秘感。黑豹城面積不大,從南到北僅僅只有百米距離,但卻擠滿了經典的瑪雅建筑。從南面入城首先可以登上被稱之為橢圓宮的金字塔將全城盡收眼底,這在所有瑪雅古跡中堪稱一絕。最遠處的便是被西班牙人成為“王座”的黑豹大金字塔了。 從橢圓宮到大金字塔的路上還有些其他建筑,登上其中一座既可再次眺望大金字塔,也可回首在逆光中略顯黯然的橢圓宮。 在多行幾步便來到王座之下。稱其為王座其實并不為過,據說這里埋葬了幾代瑪雅國王,而寬廣的塔身也的確充滿王者氣象。后人在塔身上搭建了草棚,目的是保護那里難得一見的雕刻。不過個人以為那些雕刻被過度修繕而失去了原味,故而不在貼中上片了。 從大金字塔頂部回望橢圓宮所看到的是經典的雨林懷抱遺跡的畫面,只是這時方才意識到兩座建筑巨大的高度差。轉瞬間艷陽高照的天空烏云密布,在這樣的高度上觀看熱帶急雨掃過叢林的壯觀場景實在難得,只是要冒著被暴雨當頭澆下的風險。 黑豹城最后一座著名的建筑其實進門時就已經瞥見,這是一座經典的瑪雅四面拱門。與歐洲傳統的半圓拱和阿拉伯人標志性的馬蹄拱大相徑庭的是瑪雅拱門采用了三角拱,盡管從美學觀點看落了下乘,但卻也算獨樹一幟了。 離開黑豹城轉回大路,該參觀西班牙人殖民后興建的文藝復興城市巴亞多利德了。巴亞多利德繽紛的色彩讓她不輸于任何一座歐洲的文藝復興古城;市中心廣場邊的大教堂,市政廳,穿行的車流,整齊劃一的店面,這一切都把我們從色彩相對單一的瑪雅遺跡中暫時帶回到現世。 市中心西南的圣貝納迪諾修道院是巴亞多利德的重點人文景觀,可惜我們趕到之時已經夕陽西下,參觀內部已是為時過晚,但卻幸運地看到了尤卡坦之旅中最壯觀的落日:變幻的彩云陪襯下的金色修道院怎能不給我們留下難忘的美好記憶呢? 巴亞多利德的另一大看點便是分布在其東西兩側的大溶井。與亞洲的喀斯特溶洞不同的是,尤卡坦的溶井是溶洞與地下清泉的完美結合。碧綠的泉水倒影著犬牙差互的鐘乳石,就連我這個見慣溶洞的云南人也不由得發自內心地贊嘆起來。其實就是這些溶井中的泉水哺育了幾千年的尤卡坦瑪雅文明,溶井中水量的多少甚至可能影響了附近瑪雅城邦的興衰,所以它們也應該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啊! 行游至此,竟然還沒有觸及奇琴伊察和烏斯馬爾這兩大世界遺產,被吊起胃口的看官需要耐心等待下集來分解啦 ;) 投稿方式 |
|
來自: RK588 > 《古國歷史文明審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