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名自梵語“浮屠”。最初是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14世紀以后,塔逐漸世俗化。 徽州古塔功能有二:一是佛塔,以置佛座、放佛像、鐫佛字以及埋敘重要佛教資料為目的,多隨寺廟先后建立。二是世俗的水口塔,旨在彌補山川形勝之缺憾,以期人杰地靈、振興文運之目的。 以1911年以前、傳統徽州府區域來統計,老徽州府區域現存古塔共有古塔23座。其中歙縣10座、休寧7座、婺源1座、黟縣1座、祁門4座、績溪0座。 如以現在區劃來看,黃山市+婺源縣+績溪縣共27座古塔: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0座、黃山區(含風景區)7座、徽州區2座、歙縣4座、休寧縣7座、黟縣2座、祁門4座;宣城市績溪縣0座;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1座。 本篇所用照片,大多非文物之近照。 1、歙縣長慶寺塔 別名:十寺塔; 地點:歙縣披云峰麓,原長慶院址前; 功能:佛寺塔; 年代:宋宣和三年(1121)建成; 人物:張應周倡建; 高度:23.1米; 形制:四角七層樓閣式磚木混合塔;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歙縣新州石塔 原名:大圣菩薩寶塔; 地點:歙縣徽城鎮新州,第二中學內; 功能:佛寺塔; 年代:宋宋建炎三年(1129)始建; 人物:當地程氏弟子捐資興建; 高度:4.6米; 形制:八角五層(現存)樓閣式紅砂石雕鑿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3、歙縣多寶塔 別名:小溪塔; 地點:歙縣紹濂鄉小溪村水口;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天啟年間建; 人物:旌表項沐樂善好施; 高度:殘高約20米; 形制:八角七層(現存四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歙縣文物保護單位。 4、歙縣西峰寺石塔(殘) (許烈宏攝影) 地點:歙縣許村鎮姚村西北西峰寺后山坡; 功能:佛塔類; 年代:不詳; 高度:塔身近3米; 形制:覆缽式石塔; 完殘:斷為三節散落地上。 5、巖寺塔 別名:水口神皋、文峰塔、文幾塔、鳳塔、雁塔; 地點:徽州區巖寺鎮水口長坦山上; 功能:水口-風水/佛塔類; 年代: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建成; 高度:60余米; 形制: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隸:故屬徽州府歙縣。 6、潛口巽峰塔 別名:下詹塔、文峰塔、潛口錐; 地點:徽州區潛口鎮潛口村南;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建成; 高度:37米; 形制:八角七層磚塔; 級別: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隸:故屬徽州府歙縣。 7、休寧古城塔 別名:萬壽塔; 地點:休寧縣萬安鎮萬壽山;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嘉靖初建; 高度:29.6米; 形制: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8、休寧丁峰塔 別名:停風塔、下汶溪塔; 地點:休寧縣海陽鎮汶溪南岸,玉幾山西;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建; 高度:30米; 形制:八角五層樓閣式實心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9、休寧巽峰塔 地點:休寧縣海陽鎮汶溪南岸,玉幾山東;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隆慶元年(1567)建成; 高度:35米; 形制:八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0、休寧富瑯塔 別名:水口神皋; 地點:休寧縣海陽鎮富瑯村前;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萬歷二十四年(1596)建成; 人物:邵庶倡建; 高度:殘高17米; 形制:八角七層(現存四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1、休寧萬峰塔 地點:休寧縣海陽鎮汪溪村太陽塢山頭;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嘉靖年間; 高度:高約20米,底層高2.7米; 形制: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2、休寧辛峰塔 俗名:榆村塔; 地點:休寧縣榆村鄉富溪村西山頭;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萬歷二十六年(1598)建; 人物:程爵倡建; 高度:36米; 形制:六角七層密檐磚塔; 級別:休寧縣文物保護單位。 13、休寧齊云山佛塔 地點:休寧縣齊云山白云巖西仙人坑附近; 功能:佛塔; 年代:傳為宋建; 高度:3.3米; 形制:六角六層紅砂石砌塔。 14、祁門文峰塔 地點:祁門縣城南鳳凰山頂;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始建; 人物:李希泌倡建; 高度:33.5米; 形制:六角五層磚塔; 級別:祁門縣文物保護單位。 15、祁門安豐塔 俗稱:偉溪塔; 地點:祁門縣胥嶺鄉塔下村; 功能:佛塔; 年代:宋元佑八年(1093)建; 高度:23米; 形制:六角五層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6、祁門東皋塔 俗稱:文峰塔、赤橋塔; 地點:祁門縣鳧峰鄉赤橋村;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嘉靖年間始建5層、萬歷年間增至7層; 人物:方楷倡建; 高度:42米; 形制: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 17、祁門悟空禪師塔 (陳建農攝) 俗稱:老師父塔; 地點:祁門縣城西三眼井金粟庵內; 功能:佛骨塔; 年代: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建; 人物:僧如圓為藏師僧悟空骨而筑; 高度:約3.5米; 形制:六角四層磚砌佛龕; 18、婺源龍天塔 地點:婺源縣浙源鄉鳳山村;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萬歷年間重建; 高度:37米; 形制:六角七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 19、黟縣云門塔 俗稱:三都寶塔; 地點:黟縣碧陽鎮碧西村;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建; 高度:36.4米; 形制: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20、黃山檗庵大師墓塔 地點:黃山風景區云谷景區; 功能:佛骨塔; 年代:清順治間; 高度:約3米; 人物:檗庵大師,俗姓熊,名開元; 形制:六角石塔; 故隸:徽州府歙縣。 21、黃山慈明大師墓塔 地點:黃山風景區西海景區排云樓賓館東側林中; 功能:佛骨塔; 年代:明末; 高度:約2米; 人物:慈明大師; 形制:石塔; 故隸:徽州府歙縣。 22、黃山獅林開山祖師塔 地點:黃山風景區獅林飯店附近; 功能:佛骨塔; 年代:明末; 高度:約2米; 人物:或許為一乘禪師; 形制:石塔; 故隸:徽州府歙縣。 23、黃山云谷寺和尚葬母塔 地點:黃山風景區獅林飯店院中的連根松邊; 功能:墓塔; 年代:清乾隆十年(1745); 高度:約1米; 人物:陳世發老孺人、岳宗德公、慈舟御公; 形制:石塔碑; 故隸:徽州府歙縣。 以下三塔所在地,1911年以前不屬于徽州府,故非嚴格意義上的徽州古塔。在此注明。 24、黟縣旋溪塔 俗稱:三都寶塔; 地點:黟縣柯村鄉三合孫村;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清乾隆元年(1736)始建; 高度:18.9米; 形制:六角五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隸:故屬池州府石埭縣。 25、甘棠巽峰塔 地點:黃山區甘棠鎮牛型山;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清順治十年(1653)建; 規格:高10.5米,底座主基直徑3.7米; 形制:三層磚塔; 級別: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隸:故屬寧國府太平縣。 26、太平青山塔 地點:黃山區永豐鄉杜家村青山望月嶺山脊; 功能:水口-風水類 年代:明弘治二年(1489)建; 高度:平面呈六角形,高16.7米; 形制:五層樓閣式磚塔; 級別:黃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故隸:故屬寧國府太平縣。 以下一塔,為民國所筑,故非傳統意義上的古塔。在此注明。 27、黃山金陵李法周居士塔 地點:黃山風景區西海景區“大王松”十余米右側路邊; 功能:墓塔; 年代:民國三十年(1941)建; 高度:約1.5米; 人物:李法周; 形制:埋骨塔; 故隸:安徽省歙縣。 文章來源不脩 |
|
來自: 洪學習hjq > 《徽商(徽州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