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標準要求: 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 學習目標: 1、知道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及主要活動。 2、了解百日維新的主要史實。 3、理解維新變法運動的實質及進步意義。 重點: 1、公車上書意義 2、百日維新內容及進步意義 難點:百日維新內容及進步意義 新課講解: 知識點一:康有為與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 時間:1895年春 背景: 領導人:康有為、梁啟超 核心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 在位皇帝:光緒帝(這次上書并沒有上達光緒帝,卻轟動京、滬) 意義:拉開了維新變法運動的序幕 2、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 (1)表現:公車上書失敗后,維新人士在各地組織學會、創辦報刊,宣傳變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上海的《時務報》和天津的《國聞報》。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A、梁啟超在《時務報》上發表《變法通議》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變法通議》·梁啟超 B、嚴復等支持《國聞報》,成為北方最有影響的報紙。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為目的,號召變法圖強。—《國聞報》 嚴復 知識點二:百日維新 背景: (1)1897年冬,德國強占膠州灣 (2)光緒帝表示“不甘作亡國之君”,決心變法 時間: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 目的:變法救國,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度 開始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 內容及影響: 結束:1898年9月,戊戌政變(慈禧太后囚禁光緒帝) 別名:百日維新(變法歷時103天)也稱戊戌變法(1898年是舊歷的戊戌年) 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劉光第、林旭、楊銳、楊深秀、康廣仁 譚嗣同名言: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 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 影響: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戊戌變法運動失敗的原因: 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勢力強大; 袁世凱的出賣; 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 沒有發動人民群眾; 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根本原因) 拓展延伸: 1、戊戌變法失敗根本原因: 戊戌變法失敗根本原因: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弱小 2、戊戌變法的啟示: 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行不通 3、依據下列材料分析戊戌變法的意義。 材料:維新派興創辦報刊、成立學堂、學會 ,使當時“家家言時務”、“人人談西學”蔚然成風……——中華書局《中國近代史》 意義:戊戌變法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深遠而持久的影響。 4、比較戊戌變法與洋務運動的異同。 知識小結: 課本習題解答: 1、29頁問題思考: 主要宣傳變法圖強的觀點。(實行資產階級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發展資本主義)。 推動了戊戌變法思想的廣發傳播(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增強了人們的愛國熱情和政治覺悟)。 2、課后活動1 3、課后活動2 同意觀點A。因為在帝國主義侵略日益加深、瓜分危機迫在眉睫的緊要關頭,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為挽救民族危機、發展資本主義而奔走呼號,并指出變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圖存。這對激發人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這是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同意觀點B。因為洋務運動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即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而戊戌變法則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即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所以說,戊戌變法和洋務運動一樣,都主張學習西方。 不同意觀點C。因為戊戌變法有利于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有利于具有新思想的知識分子參與政權,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為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奠定了基礎。 練一練: 1、陳旭麓說“知識分子是民族的大腦,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們的使命。”由1300多名舉人發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圖強的歷史背景是 A.鴉片戰爭的炮聲 B.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 C.甲午戰爭的慘敗 D.中華民國的成立 2、戊戌變法下列法令中,對封建頑固派最具威脅的措施是( ) A.改革政府機構方面 B.興辦私人企業方面 C.訓練新式軍隊方面 D.開辦新式學堂方面 3、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是戊戌六君子中哪位說的?( ) B.梁啟超 D.楊銳 4、某論壇開展關于“戊戌變法”的大討論,下面四個觀點中不正確的是A.是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B.變法鞏固了清政府的統治根基 C.變法受到資產階級維新派的歡迎 D.戊戌變法從開始到失敗歷時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5、百日維新的變法法令中,直接觸及頑固派利益的是( ) 6、戊戌變法最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 ) B.推動政治改革 D.促進思想啟蒙 7.閱讀下列材料: (1)譚嗣同。 |
|
來自: 昵稱28525563 > 《八年級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