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歷史學科講學稿 第7課 戊戌變法
【學習目標】: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和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2.結合課文,利用新聞報道、文件奏折、宣傳畫照片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能從中找出維新變法運動發(fā)生的社會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經(jīng)濟原因。 3.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解釋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激發(fā)其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 【學習重點】: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學習難點】: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學習過程】: 一、預習交流 閱讀課本內(nèi)容回答下列問題: 1、 公車上書 (1、)公車上書的時間、背景、意義 (2、)維新派創(chuàng)辦的刊物、 (3、)維新派組織的團體叫什么?形成的標志是什么? 2、 百日維新 (1) 表示不敢做亡國之君的是哪一位皇帝? (2) 變法時間和內(nèi)容是什么? (3)戊戌變法失敗的標志是什么? (4)列舉戊戌六君子 (5)戊戌變法運動的性質(zhì) 二、課堂展示 (一)合作探究: 1、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這只是一個偶然現(xiàn)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請陳述理由。 2、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 (二)拓展延伸: 1..請你設想一下,假設戊戌變法成功了,中國會如維新派所設計那樣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嗎? 2.戊戌變法運動作為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和思想解放運動,在社會上引起了深刻的反響,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請問,戊戌變法給我們現(xiàn)在的改革開放有什么啟示? 三)系統(tǒng)總結:(見課件) 三、知識反饋延伸 輕松入門—練基礎 1.戊戌變法運動又稱“百日維新”,揭開這次運動序幕的事件是( ) A.《馬關條約》的簽訂 B.公車上書 C.強學會的成立 D.《中外紀聞》的創(chuàng)辦 2.直接導致“公車上書”的事件是( ) A.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B.清政府的腐朽統(tǒng)治 C.《馬關條約》的簽定 D.西方先進思想的傳入 3.支持維新派進行變法的清朝皇帝是( ) A.咸豐皇帝 B.同治帝 C.光緒帝 D.宣統(tǒng)帝 4.光緒帝頒布的變法內(nèi)容不包括( )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員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 C.開辦新式學堂,培養(yǎng)人才 D.建立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 5.譚嗣同被慈禧太后殺害后,街頭巷尾的人們議論紛紛,你認為符合史實的議論是( ) A.他是洋人的密探,賣國求榮 B.他甘為變法而捐軀 C.慈禧太后殺的是貪官 D.他是沒有地方可逃 6.康有為、梁啟超等資產(chǎn)階級維新派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 A.幫助光緒帝奪取實權 B.發(fā)展資本主義 C.實行君主立憲制 D.實行民主建立共和國 7.光緒帝支持變法的主要原因是( ) A.被康有為言詞所打動 B.要發(fā)展資本主義 C.不愿做亡國之君 D.慈禧背后主使變法 8.下列幾項戊戌變法的法令在洋務運動時早已做過的是( ) A.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 B.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yè) C.創(chuàng)辦報刊、開放言論 D.翻譯西方書籍 9.維新派的改革遭到頑固派的激烈反對,主要因為( ) A.維新派反對清政府 B.改革觸犯了頑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錯誤的 D.維新派反對帝國主義 10.某論壇開展關于“戊戌變法”的大討論,下面四個觀點中不正確的是( ) A.是維新派發(fā)動和領導的一場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 B.變法鞏固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根基 C.變法受到開明地主的歡迎 D.戊戌變法從開始到失敗歷是103天,因此又稱為“百日維新” 11.戊戌變法突出的歷史功績在于( ) A.挽救民族危亡 B.推動資產(chǎn)階級政治改革 C.發(fā)展資本主義經(jīng)濟 D.促進了思想啟蒙 A.袁世凱的出賣 B.頑固派勢力強大 C.脫離群眾和資產(chǎn)階級本身的軟弱 D.所依靠的光緒帝沒有實權 拓展創(chuàng)新——練能力 二、材料解析題: 16.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材料二:見右圖 請回答: ①以上兩則材料均出與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人有關。你知道他是誰? ②材料二中“有心殺賊”的“賊”指的是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 你認為他“死得其所”嗎? ③你應該學習作者怎樣的品質(zhì)和精神? 17.學生通過列表格的形式識記戊戌變法的主要內(nèi)容。
18.探究與爭鳴 你支持哪一種觀點呢?請把你的觀點和理由寫在下面橫線上。 20.以下是兩位同學對譚嗣同坐以待捕、舍生赴死的不同看法: 四、課后反思 我的收獲—— 我的不足—— |
|
來自: 樓蘭密語 > 《8,上歷史講學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