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蘊藏著豐富的文物資源,無論在地上還是地下。十二五期間,從主動性考古研究課題,到配合經濟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實施了近百個田野考古項目,收獲了數以萬計的遺跡遺物。考古人幾乎每年都會給公眾帶來發現的驚喜,解密了許多學術疑團和歷史事件,豐富了山西古老的地域歷史與文化遺產。 考古學家正在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與文化責任,讓公眾了解他們的科學研究成果。為此,我們選擇了19個考古項目的近800件展品,特邀考古項目主持人和專家,以故事的形式,將五年來的山西重要考古成果匯報展示給公眾。期待著與您們一起走進考古,分享其撲朔迷離的發現經過和探索解謎的心路歷程,進而從考古故事凝練的精神中提升當代文化的自信、汲取創新發展的智慧和力量。 考古的故事- 山西十二五考古成果展 彩繪陶壺 陶寺文化(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口徑14.5-17厘米,底徑7—8.5厘米 腹徑11.5-12厘米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繪陶又稱燒后彩繪陶,是指將陶胎燒成之后在其表面進行彩繪的陶器,與在陶坯上畫彩、彩料和坯體壓磨在一起、經高溫焙燒而成的彩陶不同,彩繪陶的色料附著性不牢,花紋受潮或經水容易脫落。彩繪陶始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因繪制后不再燒彩,所以彩繪極易磨損脫落。陶寺遺址墓葬出土的陶器燒成溫度低于居址出土的陶器,彩繪陶主要見于墓葬,表明陶器生產中存在專門的陪葬器具制造。 銅青蛙 陶寺文化(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長5.5厘米,寬4厘米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玉鉞 長14厘米,寬8.5厘米 陶寺文化(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玉璧 外徑13厘米,內徑6.5厘米 陶寺文化(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璇璣 外徑15.4厘米,內徑7厘米 陶寺文化(約公元前2300~公元前1900年) 襄汾縣陶寺遺址出土 蛋形甕 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100~公元前1870年) 口徑15.5-27厘米,通高36-53.5厘米 興縣碧村遺址出土 陶鬲 口12厘米,高10.8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銅鼎 口徑17厘米,高16.2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陶簋 口徑11厘米,腹徑15.5厘米,高14.5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陶罐 口徑8厘米,高13厘米,腹徑15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陶鬲 口徑11厘米,高11厘米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M1084組合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M1089組合 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絳縣雎村墓地出土 侯馬新月小區共清理周代祭祀坑822座。祭祀坑中牛牲89例、羊牲275例,葬式有側臥、仰臥、俯臥、蹲坐幾種,多呈四蹄捆綁狀。另有無牲坑458座。祭祀坑中發現有大量的玉石器、少量的陶器,未發現銅器。玉器共發現十幾種400余件,種類有玉片、玉玦、玉環、玉璧、玉龍、石片、玉璜、玉餅、玉琮、玉圭、玉琥。玉器表面多數有切割痕跡,其中3件玉片上發現有墨書字跡。這次考古發掘,為進一步確定祭祀坑的年代、性質,揭示和研究晉都的規制和宗教禮儀制度提供了新的資料。 玉璧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玉璧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玉璧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龍形璧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龍形玉璜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玉璜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玉龍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玉龍 東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侯馬虒祁遺址出土 東周時期,玉器功能發生變化,用作禮器的玉器明顯退化,而實用的佩玉異常發達。佩玉器形多種多樣,有璜、環,也有龍形、方形和長方形玉片,以及形態各異的劍飾。玉器紋飾以勾云紋最為盛行。 玉璜 長7.5-10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璜 長7.5-10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璜 長7.5-10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玦 直徑4.5-4.7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玦 直徑4.5-4.7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鉞 長10厘米,寬9.1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玉璧 直徑4厘米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銅鼎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口徑35—40厘米,通高23—37厘米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銅戈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年) 長16.1-27厘米,高9.8-11.6厘米 襄汾縣陶寺北墓地出土 綠釉陶壺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 壺口徑15.3-16.2厘米 高36.6-38.1厘米 底徑15.3-17.1厘米 翼城老君溝墓地出土 陶甑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 外口徑20.4厘米,通高13.8厘米,底徑10.5厘米 翼城老君溝墓地出土 陶灶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 灶體長30.3厘米,寬22.5厘米,高7.8厘米 上坐三釜,釜上有盆1件,甑1件,后端小鏤孔上置一煙囪,煙囪頂部呈罐形,肩部有煙孔,灶面另附壺1件 侯馬虒祁遺址M2012出土 鴟鸮 西漢(公元前206~公元25) 高17.5厘米 侯馬虒祁遺址M2012 鐎斗 北魏(386~534) 口徑11厘米,通高16厘米 侯馬虒祁遺址M1008出土 雞首壺 北魏(386~534) 口徑5.1厘米,高17.6厘米 侯馬虒祁遺址M1006出土 綠釉陶壺 北魏(386~534) 口徑17.1厘米,底徑15.6厘米 通高39.0厘米 侯馬虒祁遺址M1007出土 墓銘磚 北魏(386~534) 寬15.1厘米,長29.7厘米,厚4.6厘米 侯馬虒祁遺址M1007出土 建筑壁畫 九原崗北朝壁畫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甬道拱門周邊和頂部所繪的一座極有氣勢的木構建筑,該建筑廡殿頂三開間,兩側有廊相連;正脊兩端各一個碩大的鴟尾,門廊彩磚墁地,設有寶珠望柱的朱欄。兩個各開啟一扇的門里,分別露出顧盼相視的兩個女子,其中一人手持團扇。兩邊廊子里的侍女,手臂之上均持有物品。這幅壁畫是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斗拱結構古建筑資料。然而,墓室壁畫幾乎盜揭殆盡。所幸墓道東、西壁的壁畫大部分存留。東西兩壁,畫面自上而下皆為四層。第一層,圖畫仙人靈怪與奇禽異獸;第二層,分作南北兩段,北段為苑囿校獵,南段為群侍;第三層繪儀衛;第四層,西壁為武士,東壁畫面被盜洞所毀。九原崗北朝墓葬的發掘尤其是壁畫的發現,對研究北朝晚期社會生活、繪畫藝術以及中國古代建筑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鎮墓獸 唐代(618~907) 通高26.1厘米 臨汾西趙遺址M2出土 墓志 唐代(618~907) 長57厘米,寬56厘米,厚14厘米 臨汾西趙遺址M2出土 三彩瓶 唐代(618~907) 口徑6.3厘米,最大腹徑17.4厘米 高25.5厘米,底徑8.1厘米 臨汾西趙遺址M17出土 家具明器 明代(1368~1644) 包括衣架、擺件、銅鏡、小柜、椅子、柜子 長治縣沙峪墓出土 牛車 北齊(550~577) 車通長35厘米,通高40厘米;牛通高26厘米 太原開化墓群M20出土 東村元墓墓葬中使用磚雕,墓壁繪制壁畫,是金元時代墓葬的一大特色。陽泉東村元墓位于陽泉市郊區河底鎮東村,墓葬坐北朝南,墓室為仿木構建筑,磚砌八角形單室墓,疊澀攢尖頂,由墓道、墓門、墓室組成。墓壁自東南壁起,逆時針分別繪有牽駝行走、郭巨埋兒、庖廚備茶、墓主夫婦、散樂侍酒、原谷諫父、人物鞍馬等內容。壁畫上繪制的人物25個,人物表情豐富,線條流暢,造型準確,是研究美術史難得的原作實物。 郭巨埋兒 墓主夫婦 庖廚備茶 牽駝行走 人物鞍馬 散樂侍酒 原谷諫父 戧獸 晚唐五代(907~979) 殘長38厘米,寬19厘米,高25厘米 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出土 四神磚 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 高27.6厘米,寬27.5厘米,厚3.4厘米 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出土 琉璃瓦當 唐(618~907) 直徑15厘米,厚1.3—3厘米,殘寬8.2厘米 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出土 鴟吻套獸 金元(1115~1368) 通長33.5厘米 新絳縣絳州署衙遺址出土 蓮瓣紋(獸面紋)瓦當 唐五代(618~979) 直徑11-13厘米 新絳縣絳州署衙遺址出土 鴟吻 明清(1644~1912) 長30-33.5厘米,高39厘米 寬21-26厘米 永濟市蒲州古城遺址出土 耀州窯青瓷碗 宋金(960~1279) 口徑20.8厘米,足徑5.8厘米,高8厘米 蒲州故城遺址 木梳 唐(618~907) 長7.4厘米,寬3.8厘米,齒長1.7厘米 蒲州故城遺址出土 藍色玻璃圍棋子 清(1644~1911) 直徑2.3厘米,厚0.7厘米 絳州大堂出土 帶款瓷片 晚唐五代(907~979) 殘長3-7.5厘米,殘寬1.3-3.7厘米,厚0.2-0.5厘米 成套酒具(1組3件) 金(1115~1234) 白釉瓷壺 口徑3.5厘米,底徑5.5厘米 高14厘米,重量0.31千克 成套茶具(1組7件) 金(1115~1234) 黒釉瓷盞 口徑12.5-12.7厘米,底徑4.2-4.4厘米,高5.1-5.9厘米 重0.19-0.24千克,黒釉瓷蓋盒口徑7.6厘米,底徑5.7厘米,高7.5厘米,重0.24千克 塔形器 晚唐五代(907~979) 通高27.5厘米 太原市晉陽古城遺址一號建筑基址出土 菩薩立像 唐代(618~907) 高131.5厘米 太原市龍山童子寺出土 供養人 唐代(618~907) 高56.4厘米,寬22厘米 太原市天龍山出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