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老子曰:致虛極也,守靜篤也。 萬物并作,吾以其觀復也。 夫物云云,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 知常容,容乃公。 公乃全,全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 歿身不殆。 【真一評注】置心于極虛,守于致靜中。 隨順萬物生發,我靜觀萬境起源。 萬物運作,最終各歸其根源,自心起滅亦復如是。復歸根源名為靜,靜亦名為復、命。復、命為真常,知真常則明心。不知真常,生妄想,妄念起則失道。 知真常則心量無邊而容天地萬物,能容則不偏。 不偏則全其德,全其德則契天理。 契天理則合道,合道則恒久。 終身不可懈怠也。 注:云云:《莊子》:“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 《呂氏春秋·圜道》:“云氣西行,云云然。” 高誘 注:“云,運也,周旋運布,膚寸而合,西行則雨也。” 第十七章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之;其次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真一評注】無為治天下,為上上之治,使百姓不知其治;次之讓百姓親和;再次備受百姓贊譽;再次令百姓敬畏;再次教百姓輕慢。那是因自身不足信,本非他人不信。 無為而治,不言而教,自然功成,百姓都認為“我本來如此”。 第十八章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 知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真一評注】大道不廢,天地合德,眾善悉備。道之不行,則降本流末。故大道荒廢,退之而尚仁義; 智慧紛起,而有不實; 六親不和,而見孝慈; 邦家混亂,而知忠臣 注:《莊子》曰:“道德不廢,安取仁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