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位朋友,幾年前打電話說,做生意年底周轉不開,想借點錢,金額多少看我手頭方便。 這是我前一家公司的同事,當時挺談得來,跳槽后去了外地,聯系不多。忽然打電話給我,就多少有點猶豫。 后來還是借了五千塊,反正錢也不多,就算還不了,就當是困難時期幫朋友一把。 沒想到他很鄭重地寄了一紙借據,特別的是,他還注明了利息。 盡管如此,對于他能不能還,我還是將信將疑。 果然,半年之后,他打電話說生意沒起色,估計到年底錢還不了,能不能再寬限一年? 此后三年,他一直沒還錢,但每隔幾個月,就會聯系我,講明現在的情況,并表示一定會還錢。 三年后,他還清了所有本息,差不多八千塊。 在這筆借貸關系中,一開始,我很在乎錢,但到了后來,我的關注焦點轉移了。我更加在乎是,這位朋友是否值得信任? 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東西是越來越多,不斷貶值,比如存在銀行里的錢。 而有些東西是越來越少,不斷升值,比如值得信任的朋友關系。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值得信任的朋友,總量必然是有限的。 換句話說,在一個人的朋友關系網中,你永遠在與別人競爭“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這一光榮稱號。 競爭的意思是:你不光要做到好,而且要做到比別人更好。 借錢還錢,那是本份,再加上利息,那才叫信用。 所以,朋友之間借錢產生的利息,叫花錢買信用。 不給利息,那剛好相反,叫拿信用換現錢。 很明顯,用錢換朋友關系是積累你的競爭力,用朋友關系換錢是在消費你寶貴的競爭力。 我發現很多人,不光不愛談利息,就連向朋友借錢也羞于啟齒。 也許他們覺得借錢等于承認自己的弱小,影響在朋友中的形象。 實際上,他們忽略了“社交競爭力”的一個重要特點:越使用,越有效。 朋友之間借錢并不僅僅是借錢,而是建立信用關系,把一般的朋友關系升級為有信用價值的朋友關系。 用本杰明·富蘭克林的話說就是:“如果你想交一個朋友,那就請他幫你一個忙。” 當你開口向某個人借錢,你隱含的意思就是讓別人在你身上下賭注。你爭取到越多的人下賭注,你的支持者就越多。 支持是需要回報的,利息就是其中一種。 這就好像信用卡的信用額度,你過去借的錢越多,付的利息越多,你未來能借到的錢也越多。 不光是信用額度提高,借錢的成本也隨之降低。前段時間寶能收購萬科的事件中,王石拒絕寶能入主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寶能的信用記錄沒有華潤和萬科好,會提升企業的借貸成本。 有句笑話,借錢給靠譜的朋友叫天使投資,借錢給不靠譜的朋友叫風險投資。 天使投資名義上是投給公司,實際上都是投給創始人,名義上是看好某一個項目,實際上是對創始人的信任。 一個人的社交競爭力形成總是遵循著這樣的規則:“請求支持”——“給予超額回報”——“得到更多的支持”。 借錢這件事,靠的不是別人的恩賜,而是別人對你的認可。 而利息,就是你對他支持的回報,是你持續贏得更多支持的第一步。 正如前面分析的,你可以從“向朋友借錢”這件事得到超額回報,所以利息也一定要超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而且要盡可能高一些。 基本原則是“基準貸款利率 風險利率 信任利率”。 最新的一年期基準貸款利率是4.35%,一般信用貸款要上浮10——30%,差不多是年利率5-7%。 在這個基礎上再加5個百分點以內的信任利率,即5%-12%。 為什么一定要加信任利率,因為銀行是做生意的,可以承受一定的壞帳。而朋友是非盈利的,不應該承受壞帳風險。 另一種算法,5%差不多是比較高的銀行理財收益率,12%是相對靠譜的P2P投資收益的上限——這相當于把朋友本應得投資回報還給他。 至于是5%,是12%,還是中間的某個值,那就取決于朋友關系,以及你對社交競爭力的投入意愿。 從這個角度看,當你手頭緊,要借的錢又不多時,不如以較高的利息跟朋友借,積累你在朋友中的信用。 這樣,當你需要一筆比較大的錢時,你才能更容易找到,而代價也不會太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