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些東西是越來越多卻在不斷貶值,比如存在銀行里的錢。還有些東西雖然越來越少,但卻在不斷升值,比如真正走心的朋友。 一個網友講過這么一個事。幾年前,他的一個前同事打電話想借點錢,金額多少看手頭方便。本來在一起的時候挺談得來,不過離開以后聯系并不多。突然接到這樣的電話多少有點猶豫,但挨不過面子還是借了一些,當是幫朋友一把,錢不多還不還的無所謂。 不過讓他沒想到的是,對方很鄭重的寄來一紙借據,而且特意注明了利息。盡管如此,他也沒太當真,畢竟已經很少來往。 果然,半年后對方打來電話,大概意思是創業初期資金周轉不開,能不能再等等。此后三年錢一直沒還,不過每隔幾個月就會打來電話,講明情況,并再三表示錢一定會還。 本來以為就這樣了,沒想到三年后不僅還了錢,還按當初約定加上了不錯的利息。這個網友很感慨,當初自己最關心的是錢,但到了最后,他的焦點已經轉移到了信用問題上,盡管驗證標準依然是還不還錢。 對此有一個相應的邏輯論證。每個人的精力有限,而對于一個朋友是否值得信任又是一個費時費力的過程。所以真正值得信賴的朋友,數量一定有限。 因此,你在一個關系網中,每個人都是在一種競爭狀態中,也就是競爭那些名額有限的最值得信任的朋友這一光榮稱號。 借了錢,還錢是本分,但錢畢竟在不停貶值,不給利息就等于占朋友便宜,所以利息等于最基本的信用。朋友之間借錢給利息,叫花錢買信用。反過來,不給利息就是拿信用換錢。用錢買信用是在增加你的競爭力,而拿信用換錢則是在消費你寶貴的競爭力。 總說朋友之間最好不談錢,但有困難的時候鼎力相助,也是朋友的本分。朋友之間當然可以借錢,只是注意要說到做到,該給利息給利息,這樣不僅不會傷害友誼,反而會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 所以,沒必要太忌諱借錢這事,人品就是要通過事兒來看,不辦事怎么看得出誰的人品如何,難道看表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