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嗜寐癥辯證

     清茶清清 2017-09-25


    嗜寐,亦稱嗜睡、多寐。是指因陽氣不足或脾虛濕盛所引起的以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后復睡為特點的一種影響心神而導致的疾病。 一、臨床表現 嗜寐的臨床表現是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后復睡。《靈樞·寒熱病》篇:“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系陽虛陰盛所致。后世如李東垣《脾胃論·卷上》“脾胃虛則怠惰嗜臥。”《丹溪心法》認為:“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好臥。”《雜病源流犀燭》專論不寐的源流,認為:“多寐,心脾病也。一由心神昏濁,不能自主;一由心火虛衰,不能生土而健運。”《血證論》認為:“身體沉重,倦怠嗜臥者,乃脾經有濕。”不僅論述了嗜寐的臨床表現,亦述清了嗜寐以脾虛濕盛,脾腎兩虛,陽氣不振為其病機之實質。

    二、病因病機 嗜寐的病因病機與脾的關系最為密切。多因脾氣不足,脾胃虛弱,中氣不足,陽氣不振。由于思慮勞倦,飲食不節,損傷脾胃,運化無權,化源不足,而致氣血虧虛,不能充養腦海與心神,全身虛弱,精神不振亦多成嗜寐。正如《古今醫統·卷二十三·倦怠嗜臥門》:“脾胃一虛,則谷氣不足,脾胃無所稟,脾運四肢,既稟氣有虧,則四肢倦怠,無力以動,故困乏而嗜臥也。”亦可因脾胃虛弱,痰濕內困,中陽不振,痰濕悉為陰邪,痰濕上蒙清竅而致嗜寐。繼可因脾胃虛弱,化生痰濁,痰濁困脾(胃),清陽不升,蒙蔽清竅導致嗜寐。以上所述均和脾臟息息相關,先因脾虛、氣虛,然后再化生痰濕、痰濁,繼而困擾心神,蒙蔽清竅形成嗜寐。還可因濕濁困遏,多因久居卑濕之地,或長時涉水冒雨而感受濕邪,以致濕邪束表,陽氣不宣;或因過食生冷肥甘之品,飲酒無度,以致損傷脾胃,脾虛濕從內生。內濕外濕合邪,使脾陽受困。由于濕為陰邪,其性重濁黏滯,彌散于肌膚肌肉之間,陽氣痹阻,脾陽不升,久留于陰,腦神不振,則為多寐。病情日久,脾胃虛弱,運化無權,使水谷不化而痰濕內生。痰濕壅滯,陽氣不振,清陽不升,使嗜寐加重。 另外,病后或高年之人因心血耗傷,心氣虛衰,脾腎陽衰;或年老久病,腎氣衰憊,脾陽不振,腎陽虛弱,亦可導致倦怠嗜寐。

    三、辨證論治 嗜寐可主要從三方面辨治:①脾虛:由于中氣不足,脾弱運遲,故食后困倦多寐,一般舌與脈均無明顯異常。治宜益氣健脾為主,方用參苓白術散、六君子湯加麥芽、神曲、山楂之類。②痰濕:由于脾氣虛弱,運化失司,故痰濕多寐,舌苔多厚膩,脈象濡緩或滑數,方以太無神術散為主,可加茯苓、土炒白術以健脾化濕;焦谷、麥芽蘇胃助消;佩蘭葉、鮮荷葉芳香化濕,升清降濁。③濕盛:多發于雨濕之季,或見于體質豐腴之人,胸悶納少,身重嗜眠,舌苔白膩,脈多濡緩,屬痰濕內困,脾陽不振所致。治宜燥濕健脾,用平胃散為主方,可加藿香、佩蘭、薏苡仁以芳香化濕;痰多的可加半夏、南星等化痰降逆之品。 病后或年高之人,神疲食少,懶言易汗,畏寒肢冷,脈弱而嗜臥者,多屬陽氣虛弱,治宜溫陽益氣。若中陽不足的用理中湯,氣虛下陷的用補中益氣湯,脾腎陽衰的用金匱腎氣丸,腎精虧虛的用左歸飲,等等。

    四、臨床分型

    (一)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氣血不充1.臨床癥狀:倦怠嗜寐,形體虛胖,面色嫩白或萎黃,身疲肢乏,飯后尤甚,納少便溏,舌苔薄白,脈象虛弱。 2.病機分析:脾虛氣弱,運化無權,脾氣不足,清陽不升,腦神不振,則神倦肢怠,飯后尤甚;脾氣不足,生化乏源,氣血不充,則形體虛胖,面色嫩白;脾失健運,則納少便溏;面色萎黃,舌苔薄白,脈象虛弱,皆為脾氣虛弱,氣血不充之象。 3.治療原則:健脾益氣,升補中氣,充養氣血。 4.選方用藥:《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脾胃論》補中益氣湯。 人參10g,茯苓15g,炒白術15g,陳皮10g,炒山藥30g,白扁豆12g,蓮子肉10g,炒薏苡仁15g,桔梗6g,炙甘草8g。 方中以四君加山藥、扁豆、蓮肉補脾益氣,砂仁和胃理氣,薏苡仁理脾滲濕,桔梗載藥上行。從功效來說,較四君原方更能泛應曲當,而且藥性中和,無寒熱偏盛之弊,功在補氣健脾,和胃滲濕,對于脾胃虛弱諸疾療效明顯。 生黃芪24g,人參10g,炒白術15g,當歸10g,橘皮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6g。 方中以黃芪益氣為君藥,參、草補中為臣,白術健脾,當歸補血,陳皮理氣,均為佐藥。更用升舉清陽的升麻、柴胡,以為引使。

    5.典型病例: 病例一: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氣血不充致嗜寐案 朱某,男,25歲,學生,2008年12月8日初診。 初診:嗜寐2年伴身疲肢倦。患者平素容易腹瀉,近2年困倦嗜寐,餐后加重,語言較少,納食偏少,大便溏薄,曾多處就診,效果均不明顯,并且嗜寐癥狀逐漸加重。由父親帶領來我院診治。刻診:形體虛胖,面色嫩白,嗜寐,身疲肢倦,飯后尤甚,特別是一個人獨坐或無事時即不由自主地睡著,語言較少,納少便溏,舌質淡紅,苔薄白,脈虛弱。中醫診斷:嗜寐癥。證屬: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氣血不充。治法:健脾益氣,升補中氣,充養氣血。方藥:參苓白術散合補中益氣湯。處方:人參8g,茯苓15g,炒白術15g,白扁豆12g(搗),陳皮10g,蓮子肉10g,炒山藥30g,砂仁6g(后入),炒薏苡仁15g,桔梗6g,生黃芪24g,當歸10g,升麻6g,柴胡8g,炙甘草8g,節菖蒲10g(后入)。21劑,水煎服,日1劑。 12月30日二診:嗜寐明顯減輕,精神好轉,納食增加,大便微成形。繼以初診方去生黃芪、當歸、升麻、柴胡,再服3周,諸癥消失,痊愈。 【按語】患者雖然年齡較小,但平素形體虛胖,面色嫩白,容易腹瀉,說明素有脾氣虛弱,中氣不足;經常嗜寐,身疲肢倦,飯后尤甚,語言較少,納少便溏,說明脾氣虛弱,運化無權,化源不足,以致氣血虧虛,不能充養心腦。正像《古今醫統》所述“脾胃一虛,則谷氣不充,脾愈無所稟,脾運四肢,既稟氣有虧,則四肢倦怠無力以動,故困乏嗜臥也”,本案的病因病機當屬脾氣虛弱,中氣不足,氣血不充。故治療原則宜健脾益氣,升補中氣,充養氣血。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參苓白術散健脾益氣,加黃芪、當歸、升麻、柴胡再配上參苓白術散中的人參、白術、陳皮、炙甘草即補中益氣湯調補脾胃,升提中氣,再加菖蒲醒腦開竅。應當強調:本案的關鍵病機是脾氣虛弱,中氣不足,因此必須抓住脾氣虛弱,中氣不足,以虛為本的本質辨證治療。

    (二)脾胃虛寒,中陽不振,痰濕內困 1.臨床癥狀:困倦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頭重如裹,四肢困重,食少泛惡,胸悶脘痞,大便不實,足跗浮腫,舌體微胖多痕,舌質淡紅,舌苔白膩,脈象濡緩或弦弱。 2.病機分析:濕邪外束,內困脾土,運化失司,濕濁停留,脾陽不升,則困倦欲睡,頭重如裹;脾主四肢,濕濁困脾,則四肢困重;濕阻中州,水濕不化,則胸悶脘痞,食少納呆,大便不實,足跗浮腫,甚則泛惡;脈濡緩,舌體微胖多痕,舌質淡紅,舌苔白膩系濕邪困脾之征。 3.治療原則:健脾燥濕,化痰醒神,芳香開竅,升清降濁。 4.選方用藥:①《醫方集解》太無神術散。 蒼術10g,陳皮10g,藿香12g,厚樸10g,石菖蒲10g,大棗6枚,生姜6g,甘草6g。 方中以蒼術健脾燥濕;藿香芳香化濁;陳皮理氣和中;厚樸、生姜寬中理脾祛濕;甘草、大棗調和諸藥,調健脾胃;菖蒲醒脾提神,化痰開竅,則心神爽清而精神振作,嗜寐可愈。若兼脾虛明顯,見精神疲困,大便溏薄,酌加茯苓、土炒白術、砂仁等;若濕蒙清竅,清陽不升,酌加佩蘭葉、鮮荷梗或青荷葉;若濕久蘊,郁而化熱,見苔膩而黃,脈濡略數,口黏而苦,小便短黃,治宜清熱化濕,去厚樸、生姜,加黃芩、山梔、通草、薏苡仁等;若兼胃脘痞滿,納呆腹痛者,加焦三仙、炒谷芽、炒枳殼消積化滯。 ②《醫學正傳》六君子湯加味。 人參10g,茯苓15g,炒白術15g,姜半夏10g,陳皮10g,炙甘草6g。 該方是四君子湯加半夏、陳皮、生姜、大棗,治脾胃不健,不思飲食,或胸膈不利,或膨脹嘔吐吞酸,大便不實等。四君中人參甘溫,扶脾養胃,補中益氣,為本方君藥。白術溫苦,健脾燥濕,扶助運化,為本方臣藥。茯苓甘淡,合白術以健脾滲濕,為本方佐藥。炙甘草甘溫益氣,補中和胃,為本方使藥。再加上半夏、陳皮燥濕化痰理氣,合奏甘溫益氣、健脾養胃、化痰理氣之效。

    5.典型病例: 病例二:脾胃虛寒,中陽不振,痰濕內困,蒙蔽清竅致嗜寐案 司某,男,36歲,職工,1992年6月10日初診。 初診:素體豐盛,患嗜寐3年,輕則不論晝夜,時時欲睡,喚之能醒,醒后復睡。重則與人交談和接電話時亦能入睡,雖經多處醫院治療,效果不顯。今前來就診。刻診:不論晝夜,昏昏欲睡,呼之能醒,醒后復睡,精神疲困,食后尤著,嗜睡明顯時與人交談瞬間亦能入睡。平素頭重身困,胸悶脘塞,惡食肥甘,食后泛嘔,納呆不馨,大便溏薄,舌體胖,舌邊多齒痕,舌質偏淡,苔白膩滑腐、脈象濡緩。中醫診斷:嗜寐癥。證屬:脾胃虛寒,中陽不振,痰濕內困,蒙蔽清竅。治法:健脾燥濕,化痰醒神,芳香開竅,升清降濁。方藥:《醫方集解》太無神術散去草、棗合藿蔻理中湯、六君子湯去參加味。處方:蒼術12g,陳皮9g,藿香12g(后入),厚樸12g,石菖蒲12g,干姜9g,白蔻仁9g(后入),土炒白術15g,茯苓15g,法半夏15g,佩蘭葉30g(后入),焦谷芽15g,麥芽15g,鮮荷葉15g。7劑,水煎服,日1劑。 6月17日二診:嗜寐明顯好轉,入睡較沉,醒后神清,頭身漸清爽,胸脘漸寬暢,納食知馨,已不嘔惡,大便漸成形,尚有疲困,舌苔轉白薄膩,脈象弦而濡緩。至此痰濕之邪漸衰,脾虛之象顯露,繼用香砂六君子湯合太無神術散加減:廣木香9g,砂仁6g(后入),焦白術15g,黨參12g,茯苓15g,姜半夏12g,陳皮9g,藿香12g(后入),佩蘭葉15g(后入),厚樸12g,石菖蒲9g,鮮生姜6g,焦谷芽12g,麥芽12g,荷梗12g。健脾益氣溫陽以治本,芳香化痰醒神以治標。7劑諸癥悉除,嗜寐基本痊愈,飲食、二便、精神俱佳。續以上方加減進退,減其制,損其量,再調半月以資鞏固。 一年后追訪,睡眠正常。【按語】本案嗜睡3年,病屬頑難,但仔細審證求因,病機為脾胃虛寒,中陽不振為本,痰濁內阻,蒙蔽清竅為標。故方以健脾燥濕、化痰醒神的太無神術散去甘壅留濕的甘草、大棗,合健脾溫胃、溫運中陽的藿蔻理中湯和健脾益氣、化痰除濕的六君子湯;再加快胃醒脾的焦谷、麥芽;升清降濁、芳化醒神的佩蘭葉、荷梗,使脾健胃蘇,痰濕得化;脾陽得復,胃運得健;清升濁降,神志以復,再予調治,而嗜寐痊愈。

    病例三:脾虛痰濕,蒙蔽清陽致嗜寐案 張某,男,29歲,干部,2009年4月16日初診。 初診:患者平素性情急躁,近4年來日夜昏昏欲睡,頭蒙如裹。形體肥胖(最重時體重達到103.5kg),四肢沉重,身體疲乏,食后加重,納食較少,食不知馨,大便溏薄,時有咳嗽,痰量較多,色白質黏稠。刻診:日夜昏昏欲睡,頭重如裹,頭悶如蒙,身體肥胖,四肢沉重。伴有咳嗽,痰白量多,質地黏稠。身疲體倦,飯后尤甚,納少便溏。舌正,苔白薄膩,脈弦細弱。中醫診斷:嗜寐癥。證屬:脾虛痰濕,蒙蔽清陽。治法:健脾化痰,芳香開竅,升清降濁。方藥:六君子湯。處方:清半夏12g,陳皮10g,炒白術15g,黨參15g,茯苓15g,炙甘草6g,節菖蒲10g(后入),郁金10g(搗),佩蘭葉15g(后入),藿香12g(后入),炒薏苡仁30g,炒谷芽30g,荷葉12g(后入)。7劑,水煎服,日1劑。 4月23日二診:嗜寐、頭重、頭悶微減輕,自覺身體較前輕松,咳嗽明顯減輕,痰白易吐,質地轉稀,納食增加,大便成形。舌正苔白,脈弦細弱。初診方去薏苡仁,再服7劑,水煎服,日1劑。 4月30日三診:藥后嗜寐明顯減輕,微有頭重、頭蒙。身體輕松,精神好轉,咳嗽消除,納食稍少,大便正常,舌正苔白,脈細弱。以六君子丸,1次9克,1日2次,連服2月,調理善后。 【按語】患者身體肥胖,重時體重達103.5kg,根據中醫理論,肥人多痰,因此患者亦為痰濕之體。根據平素身疲體倦,納少便溏說明平素即有脾虛。又根據身體肥胖,四肢沉重,伴有咳嗽,痰白量多,質地黏稠,說明既有脾虛又有痰濕。再根據日夜昏昏欲睡,頭重如裹,頭悶如蒙,嚴重時與人交談中亦能睡著,說明脾虛痰濕,蒙蔽清陽,濁陰上冒。因此其病因病機應系脾虛痰濕,蒙蔽清陽,濁陰上冒,昏憒欲睡。治療原則宜健脾化痰,芳香開竅,升清降濁,開竅醒神。方用《醫學正傳》六君子湯加薏苡仁健脾益氣,化痰除濕;加菖蒲、郁金開竅醒腦;藿香、佩蘭、荷葉芳化濕邪,升清降濁;炒谷芽消食和中健脾開胃。需要強調:本案的證型特點關鍵是脾虛痰濕蒙蔽清陽,因此臨床必須圍繞“痰濕”和“脾虛”,標本兼顧、辨證治療。

    (三)痰濁困脾(胃),清陽不升,蒙蔽清竅 1.臨床癥狀:精神萎頓,晝夜嗜寐,食后尤甚,沉睡時鼾聲如雷,胸悶脘脹,納呆泛惡,伴有多痰,形體肥胖,頭重頭悶,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舌體多胖,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濡細滑。若病程日久,痰濕化熱者,多兼胸悶多痰,痰稠難咳,煩躁干嘔,心中懊惱,小便短黃,大便偏干,舌苔黃厚膩,脈象滑數。 2.病機分析:由于濕困脾胃,脾失運化,水谷不化精微而成痰濁,痰濁痹阻,陽氣不振,心神不展,則精神萎頓,晝夜嗜寐,伴沉睡鼾聲;食后脾運更緩,濁陰更甚,則食后嗜寐尤甚;痰濁壅滯,氣機不暢,則胸悶脘脹,納呆泛惡,伴有多痰;形體肥胖為痰濕之體,濕困中焦,脾不健運,清陽不升,則頭重頭悶,精神困倦,大便溏薄。脈滑主痰,舌體多胖,邊有齒痕,苔白厚膩,脈濡細滑,為痰濕停滯,濕困脾胃,清陽不升之象。痰濕化熱,熬痰黃稠,故胸悶多痰,黃痰難咳;痰熱上擾心膈,心神不寧,陽明郁熱,故心中懊惱,煩躁干嘔,小便短黃,大便偏干。舌苔黃厚膩,脈象滑數,為痰濕化熱,蒙蔽清竅之征。 3.治療原則:痰濁困脾(胃)者,宜芳化蘇胃,健脾燥濕,升清醒神。痰濕化熱者,當燥濕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 4.選方用藥:痰濁困脾(胃)者,用自擬藿佩平胃散合六君子湯加減。痰濕化熱者,可用溫膽湯或黃連溫膽湯。 藿香12g,佩蘭葉30g,蒼術12g,川厚樸15g,陳皮10g,炒白術15g,茯苓30g,清半夏12g,通草6g,焦楂15g,節菖蒲12g,郁金10g,荷葉15g。 方中以藿佩平胃散,通草易甘草芳香化濁,健脾燥濕,理氣和中;以六君子湯去黨參、甘草,健脾和胃;加菖蒲、郁金化痰開竅醒神,用焦三仙消積化滯,運脾蘇胃,化濕消痰,俾心神清爽而精神振作,嗜寐則愈。若兼脾虛明顯,見精神疲困,大便溏薄,酌加黨參、炙甘草、砂仁等;若濕蒙清竅,清陽不升,酌加佩蘭葉、鮮荷梗或青荷葉;若痰濕化熱,可更以溫膽湯,以二陳化痰和中,竹茹清痰熱除煩止嘔,枳實下氣寬胸,茯苓健脾化濕寧神;若痰郁化熱者加黃芩、黃連、黛蛤散、膽南星、菖蒲、遠志,以清化痰熱,通竅醒神。 5.服藥及禁忌:嗜寐一證多與痰濕關系密切,因此在起居環境上,切勿久居潮濕之地;飲食要節制肥甘厚膩,選取清淡而營養豐富的食物;經常體育鍛煉,堅持戶外活動。

    6.典型病例:病例四:濕困脾胃,清陽不升,蒙蔽清竅致嗜寐案 孫某,男,55歲,干部,2009年7月18日初診。 初診:患者自幼身體肥胖,10年前開始多寐,逐漸加重至不分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復睡,餐后嗜寐尤為明顯,嚴重時開會、開車時不由自主地睡著。沉睡時鼾聲甚大,夢多綿綿。多年來多處求治,服用西藥、中藥湯劑及中成藥多種,效果均不明顯。經朋友介紹邀我診治。刻診: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復睡,食后嗜寐尤為明顯,嚴重時開會、開車時不由自主睡著。沉睡時鼾聲如雷,夢多綿綿。平時伴有頭重頭悶,精神困倦,胸悶脘脹,納呆泛惡,大便溏薄,舌紅,苔白厚膩,脈濡細滑。中醫診斷:嗜寐癥。證屬:濕困脾胃,清陽不升,蒙蔽清竅。治法:芳化蘇胃,健脾燥濕,升清醒神。方藥:自擬藿佩平胃散合六君子湯。處方:藿香12g(后入),佩蘭葉30g(后入),蒼術12g,川厚樸15g,陳皮10g,炒白術15g,茯苓30g,清半夏12g,炒杏仁12g(搗),焦楂15g,炒神曲15g,炒麥芽30g,通草6g,節菖蒲12g(后入),郁金10g(搗),荷葉12g(后入)。10劑,水煎服,日1劑。 7月28日二診:嗜寐明顯減輕,但食后易犯困,需小睡,鼾聲較前低微,頭重頭悶減輕,自覺身體輕松,精神好轉,納食增加,泛惡消除,胸悶脘脹減輕,大便成形偏稀。再服初診方10劑。 8月7日三診:嗜寐明顯改善,但餐后仍較困,鼾聲較前繼減但仍偏高,偶有胸悶,脘脹消除,精神、飲食、二便均正常。以香砂六君子丸調理善后,1次6g,1日3次,連服1月。 【按語】患者自幼身體肥胖,本為痰濕體質,10年前又出現多寐,而且逐漸加重。由于痰濕為病最易困阻中焦脾胃,阻遏陽氣,影響脾胃的腐熟運化,影響清氣之升發,濁氣之沉降,因此痰濕困阻脾胃,脾胃不能腐熟、運化,臨床即見頭重頭悶,精神倦怠,納少泛惡,胸悶脘脹,大便溏薄。痰濕困阻脾胃,影響清氣升發,濁氣下降,痰濕濁氣蒙蔽清竅,故臨床即見晝夜時時欲睡,呼之可醒,醒后復睡,食后嗜睡明顯,嚴重時開會、開車時亦不由自主地嗜寐等。綜上分析,病因病機當屬濕困脾胃,遏阻氣機,清陽不升,蒙蔽清竅。治療原則宜芳化醒胃,健脾燥濕,升清降濁,開竅醒神。方藥以自擬藿佩平胃散芳化醒胃,健脾燥濕;六君子湯健脾化痰,減去人參、甘草,避免甘壅助濕;加焦山楂、神曲、麥芽消導食濕積滯,以助胃的消化,脾的運化,使痰濕得運;杏仁宣暢氣機,氣機宣暢,則濕邪易于宣化;菖蒲、郁金開竅醒神;荷葉升清降濁。本案的證型特點關鍵是濕困脾胃,清陽不升,因此臨床必須圍繞“濕”和“脾胃”,標本兼顧、辨證治療。

    病例五:痰濕困脾,脾陽不振,痰濁痹阻,清陽不升致嗜寐案 張某,男,43歲,市民,2009年12月23日初診。 初診:患者形體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1年前出現晨起靜坐、餐后不自主入睡,此后病情逐漸加重,與人交談中,環境稍靜便可入睡,接電話時也會不由自主地入睡,伴有全身困重,頭蒙如裹。平素痰多、色白、咳吐不利,胸悶納少脘脹,大便偏溏,一日2~3行,夜間睡眠不實,常于凌晨2~3時咳吐大量白痰,醒后需靜坐須臾方可入睡。刻診:晝夜嗜寐,呼之可醒,與人交談或接聽電話中便可入睡,形體肥胖,全身困重,頭蒙如裹,痰多色白、咳吐不利,胸悶納少脘脹,大便偏溏,一日2~3行,夜間睡眠不實,常于凌晨2~3時咳吐大量白痰,醒后需靜坐須臾方可入睡。舌體胖大,質深紅,苔薄膩焦黃,脈弦滑。中醫診斷:嗜寐癥。證屬:痰濕困脾,脾陽不振,痰濁痹阻,清陽不升。治法:燥濕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方藥:黃連溫膽湯。處方:炒黃連10g,竹茹15g,炒枳殼12g,陳皮10g,清半夏12g,茯苓30g,節菖蒲12g(后入),郁金10g,膽南星10g,焦山楂15g,炒神曲15g,炒麥芽30g,佩蘭葉15g(后入),藿香10g(后入),炒谷芽30g,荷葉15g(后入)。15劑,水煎服,日1劑。 2010年1月9日二診:嗜寐明顯減輕,納食增多,頭悶脘脹及全身困重較前減輕,但仍有白痰,咳吐較利,大便成形,仍1日2~3次。繼服初診方20劑,諸癥消失,痊愈。

    【按語】本案患者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導致脾運不健,水谷精微不化而成痰濁,形成了痰濕困脾,脾陽不振,痰濁痹阻,清陽不升的病理機制,表現出昏昏欲睡,形體肥胖,全身困重,頭蒙如裹,痰多呈白色,咳吐不利,胸悶納少脘脹等臨床癥狀。因此當以燥濕健脾、化痰醒神、芳化升清為治療原則。再從舌苔薄膩焦黃分析,可知患者已有痰濕化熱之象,故選用燥濕化痰清熱之黃連溫膽湯化裁。方中二陳湯化痰和中,健脾化濕;竹茹清化痰熱;而枳實易為枳殼行氣寬胸;黃連與半夏相配,辛開苦降,斡旋脾胃,俾脾升胃降,中焦濕熱宣化,脾運胃納復常。鑒于脾胃為生痰之源,故加焦三仙增強消食化積之力,使痰濕無以賴生,尤其是加入菖蒲、郁金、膽星豁痰開竅,醒腦醒神,為用藥點睛之筆,亦為方中不可缺之主藥;再加辛溫香燥之藿香、佩蘭和升發清陽之荷葉,芳香醒脾蘇胃,升清以降濁濕,亦是曲徑通幽,功在悅脾。正如李時珍所說的“土愛暖而喜芳香。”藿香、佩蘭辛溫香燥,芳香化濕,可以祛濕,可以悅脾,亦可以辛香辟穢,開竅醒腦;荷葉色清氣香,升發膽中清氣,以達脾氣,可以升發清陽,可以降濁陰,均為方中不可少之要藥。柴瑞靍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选国产av精选一区二区三区| jizzjizz少妇亚洲水多|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精品视频 | 久久综合伊人77777| 国产在线午夜不卡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国99久9在线 | 免费| 久久97人人超人人超碰超国产| 亚洲中文在线精品国产| 99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99|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亚洲av日韩在线资源| 国产又爽又黄又爽又刺激| 精品国产中文字幕av| 人妻少妇久久久久久97人妻 |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免费国产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伊人久久精品影院| 亚洲成人资源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影院L| 四虎永久精品在线视频| 性欧美老人牲交XXXXX视频|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观看|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 18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破解版 | 亚洲www永久成人网站| 16女下面流水不遮视频| 久久这里有精品国产电影网| 色综合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APP| 亚洲 制服 丝袜 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999在线观看| 18禁网站免费无遮挡无码中文 | 再深点灬舒服灬太大了少妇|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国产亚洲精品AA片在线爽|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50岁熟妇的呻吟声对白| 另类 专区 欧美 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