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脹氣、經痛、扭傷、腰酸背痛……面對疼痛的當下,你只會吃止痛藥或忍耐嗎?針灸科醫師歸納六大治痛要穴,要你記住口訣,不再忍痛。 1.面口合谷收 合谷穴不僅是臨床常用穴,更是治痛要穴。 它是手陽明大腸經上的穴道,主要治療頭面五官的痛癥:頭痛、眼睛痛、牙痛、喉嚨腫痛,所以口訣叫「面口合谷收」。頭痛按合谷穴是最常見的,臨床上遇到牙痛的患者,針刺合谷上方效果也非常明顯,所以拔牙時怕痛的話也可以自己一邊按。 ▲合谷穴在哪里:打開虎口,合谷穴在第一掌骨跟的二掌骨間,兩條筋的中間。 最簡單的找法就是把手指并攏平放在桌上,往最高的點壓下去,用力稍偏向食指,若酸麻脹痛的感覺愈明顯,就代表壓的位置愈正確。 2.肚腹三里留 日本人稱它為保健穴,堪稱世界上最常用到的養生穴位之一。 它位于足陽明胃經,是調理腸胃功能的保健要穴,舉凡所有腸胃問題,胃痛、胃痙攣、脹氣、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便秘、肚子痛等癥狀都可以按,所以有「肚腹三里留」這樣的口訣。 足三里還有另一個意思,就是按了以后一天可以走三里路。足三里能緩解膝腿疼痛,對于下肢容易疲勞、沒辦法走路的人,按壓后可以讓雙腿變得比較有力。 ▲足三里在哪里:膝蓋外側有個有個凹陷處叫外膝眼,足三里就位在外膝眼下方三吋(四指幅寬)的位置。 3.婦科三陰交 三陰交指的是三條陰經:足太陰脾經、足少陰腎經、足厥陰肝經的交會處,它主要調理下焦,也就是肚臍以下的部位,其中對治療婦科疾病特別有效,所以經痛、產痛、更年期綜合癥……等皆可按壓。 不過該穴有刺激子宮收縮的效果,懷孕期間最好避免按壓。 ▲三陰交在哪里:腳踝內側最高點往上三吋(四指幅寬)的地方。 4.腰背委中求 搬重物、坐姿不良皆易導致腰酸背痛,所以無論勞力工作者或辦公室內的靜態工作者多少都有腰部筋膜、肌肉、韌帶、 椎間小關節、關節囊等部位扭挫損傷。 經過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口訣是:「腰背委中求」,它主要治療腰、脊、背痛、坐骨神經痛及背側下肢活動不便等癥狀。 ▲委中穴在哪里:位在大腿后側,膝窩中央兩條筋之間的位置。 5.內關心胸胃 位于手厥陰心包經的內關穴與心臟關系密切,能夠防治心血管疾病,舒緩心絞痛、心律不整……。 此外,內關穴是聯絡三焦經的絡穴,所以它能調節三焦氣機、活血止痛;同時它又與奇經八脈中分布于胸腹的陰維脈交會,因此可治胸中諸疾,如咳嗽、氣喘、嘔吐、胃痛等癥狀,是故有「內關心胸胃」的口訣。 諸痛癢瘡,皆屬于心。陳玉升也提到,疼痛有時候是情緒、壓力所致,且疼痛是很主觀的癥狀,如果無法得到及時的緩解,容易焦躁不安,使負面情緒加重疼痛程度,形成惡性循環。 按壓內關穴能夠達到寧心安神的效果。內關能刺激副交感神經,讓心跳趨于穩定,所以緊張的時候可以按,疼痛時揉捏它也能安神止痛。 ▲內關穴在哪里:手用力握拳,前臂內側會有兩條筋浮起來,在兩筋之間,手腕橫紋上兩吋(三指幅寬)的位置。 6.外傷陽陵泉 有關筋骨的東西都可以找足少陽膽經上的陽陵泉。所以像是關節炎、五十肩、運動傷害、扭挫傷、落枕……等癥狀都可以按,這就是「外傷陽陵泉」的由來。 在臨床上也會搭配旁邊的足三里一起扎,通常一下針,筋立刻就松開,所以他也建議,筋拉到的時候可以同時按壓陽陵泉與足三里。 ▲陽陵泉在哪里:小腿外側,腓骨小頭下方凹陷處。 頭頸部疼痛找合谷,腸胃不適捏足三里,婦科癥狀壓三陰交,腰酸背痛按委中穴,心血管問題尋內關,筋骨酸痛找陽陵泉。 牢記「面口合谷收,肚腹三里留,婦科三陰交,腰背委中求,內關心胸胃,外傷陽陵泉。」六句口訣,讓你無論面臨何種疼痛,都能一次找到相應穴位,緩解不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