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媽媽在后臺留言: @圓圓媽:寶寶對客人沒禮貌怎么辦 ? @無言:每次放學回家兒子都不做作業,老要我催,總是很貪玩,怎么辦? @李雷:我家的只要是自己喜歡的東西,就一定要得到,不然就哇哇大哭,任誰也沒有辦法! ······ 上面這類的情況相信很多家長都遇到過,或許有人會說孩子小的時候就是玩,不用有太多約束,這個觀點我并不贊同,老話講:“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說的就是孩子在3歲前,父母就要讓孩子參與到規則的建立和維護中來,讓他從小成為一個規則的受益者。 規矩1 懂禮貌的基本法則從家人開始 在教育孩子懂禮貌的時候,父母本身必須要有禮貌。不能強迫催促,不能當眾指責,一是要尊重孩子,二是要以身作則。在見到家里人和朋友的時候熱情打招呼問好,從小讓孩子不冷漠,內心充滿熱情。 規矩2 學會分享,但要尊重孩子如何分享 對孩子來說,分享并不意味著一定要把手里的東西拿走,即使他(她)只是把手里的玩具拿出來給人看一看,摸一摸,也是嘗試分享的開端。 每到這時,父母都要及時地給予鼓勵和尊重,千萬不能因為孩子沒有把玩具分享出去而責備孩子,那樣只會打擊孩子分享的積極性。 規矩3 允許哭,但不允許用無理取鬧的哭當做武器 孩子在哭的時候讓孩子哭,等哭完平靜下來父母再跟孩子“約法三章”講清楚,不能隨便無理取鬧,每次都以哭為武器要挾別人,要讓孩子懂得哭解決不了任何問題,逐漸放棄用哭來當武器的想法。 規矩4 從小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從吃飯開始,以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都放手讓他自己做。孩子小時,大人可以從旁提供幫助,孩子大了以后,大人根本不需要在旁邊,讓孩子自己做就好。 大人要記得,孩子自己做事時,你是個“幫助者”而不是“監督者”的角色,在孩子拿不動時幫個手,在孩子可能危及自己安全時提供保護,不要不停地提醒孩子,這事要這么做、那事要那么做。大人在旁邊說得做得越多,孩子自己做事的興致就越低。 規矩5 勇敢表達自己 孩子將想的說出來也是一個過程,他不但是將生活經驗梳理的過程,也是將經驗在頭腦中組織、整理后表達的過程。 父母鼓勵孩子大膽地想,還要鼓勵孩子大膽地說,想吃什么,想要什么東西,就盡量用嘴巴講出自己的需求,而不是用手指去戳手指,這樣有助于增強孩子的表達能力。 規矩6 學會保護自己 讓孩子學會自我保護,盡可能避免意外傷害,向孩子說明哪些部位是個人隱私區,任何人包括認識的人都無權接觸。即使是醫生做檢查,也應要求監護人在場監督。 如果有人要觸摸爸爸媽媽告訴你的個人隱私區,你一定要堅決地說“不”,并迅速離開。事后一定要告訴父母或者老師。 規矩7 安全意識從小培養 知道家里人的電話、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教育孩子不隨便跟陌生人走或交談,不接受陌生人的玩具、食品及其他東西。一旦被陌生人帶走,應懂得呼救,會拔打家里的電話,并能講清時間、地點、內容。 教育孩子跟父母外出時,要跟著大人不走失,一旦走失,要找警察幫忙、不聽信陌生人的話,大人不在家,陌生人來敲門,不開門。 當然,這7大規矩看上去很簡單,可是執行起來卻需要我們注意以下幾點: 1.對于3歲以下的低幼兒童,不要用長篇大論去跟寶寶講,遇到緊急事情的時候,直接命令禁止效果會更好。比如“危險,不能把鑰匙插到充電孔里! 2.不要用“要挾”手法來跟孩子溝通,比如“你要是不哭了,媽媽就給你買你最愛的跳跳糖”。 3.制定好的規則,同樣適用于大人,大人不能凌駕在孩子之上。比如:不讓孩子玩PAD,自己卻老是玩。 4.如果存在問題,一定要迅速解決,否則寶寶早就忘記了,當場指正很關鍵。比如:說了多少遍,不要撕書咬書。 5.明確自己的期望值,比如提前跟孩子約法三章,講好不能干什么。比如:今天把作業完成,不許玩游戲哦。 在孩子的成長路上,需要我們用愛去澆灌,也需要我們給予一些約束,因為自由是有限度的,讓我們一起加油吧,為了孩子健康成長。 (【別買了】以倡導共享經濟家庭消費新模式為經營理念,基于社區家庭,將親子游樂、教育、社交、互動場景整合分享,傳遞共享精神,營造共享環境,扶正共享概念,打造一站式社區兒童共享經濟平臺,致力于讓社區家庭過上“便捷、節省”的共享經濟新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