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即使天氣不熱也很容易出汗,夏天出汗更甚。事實上出汗對人體是有作用的,一方面,出汗是我們對炎熱夏季的一種保護,調節體溫;另一方面,出汗也可以幫助身體的代謝產物排出體外,就是通常所說的排毒。 中醫上有“動汗”和“靜汗”之分。由于天氣環境原因引起的出汗屬于靜汗,也就是被動出汗。不少異常的靜汗需要引起注意,比如自汗、盜汗等。 自汗是是指不熱、不運動時前心后背會出汗,且容易疲勞、感冒、心慌,特別怕風怕冷,這是氣虛的表現。然而,夜晚一睡著就出汗,叫盜汗,是陰虛的表現。身體出汗部位的不同,能反映一個人的身體狀況,看看都有哪些位置出汗吧! 第一種:鼻子出汗(肺氣不足) 如果平時鼻子總出汗,說明肺氣不足,需要調理補氣。 建議:肺氣不足主要是因為其天生體質虛弱造成。每天用雙手敲打雙腿,并按壓雙腿的左右兩側,因為這是人體肺經分布的部位,通過敲打刺激,可起到調理肺經的作用。 第二種:手足心多汗(血虛) 若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足心熱、口咽干燥等,多屬于陰虛有熱,中醫認為這是脾失運化、脾胃濕熱、血虛的表現。 建議:血虛體質的人平時常吃補血養血的食物,如菠菜、花生、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 第三種:胸口出汗(脾胃失和) 如果胸口常出汗,中醫認為這是脾胃失和的表現,說明體內的血液循環很慢,氧氣運輸不順暢。 建議:不要過度焦慮,少吃油膩、生冷食物,平時用黃芪、大棗泡水喝,可以緩解癥狀。 第四種:睡著出汗(陰虛) 睡著出汗,醒來汗止,中醫稱為“盜汗”。這些人常有手腳心熱、心煩、面部發紅發熱、口咽干燥等特點,中醫認為是陰虛表現。 建議:飲食上可選擇百合、雪梨等滋陰之品,少吃羊肉、洋蔥、蔥、姜、蒜等熱性食物,也可用沙參、麥冬、五味子或西洋參等泡水飲用。 以上這些部位出汗你也正在經歷嗎? 另外對于那些稍微動一下就出汗不止的朋友,是氣虛的原因,平時加強運動,飲食上應多吃補氣食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