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有一座著名的城市,這座城市乃是一座古代著名的王都,這里曾有過光輝燦爛的文化,也曾有過激蕩人心的輝煌,同時,這里也有世人難以忘懷的傷痛。 這里就是開封城。眾所周知,北宋滅亡的十分窩囊,金國大軍攻克開封后,宋朝皇室后宮和百官被擄走,受盡凌辱,史稱“靖康之恥。” 那么,北宋當年為什么要把都城定在開封呢? 要說起來開封城作為一國之都大約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只不過,那時候的開封還不是大一統中國的首都。開封自秦漢以后真正作為政治中心是自唐末五代開始的。 自后梁到后周,都以開封(時稱汴梁)為都城,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篡位以后,建立北宋,其都城最初也定在開封。 這么看來,北宋定都是因循舊制,開封地處平原,周圍土地肥沃,農作物繁盛,這里做首都倒也似乎沒有什么問題。 但是,開封表面的繁榮之下卻暗藏隱患。 其實早在北宋立國之處,趙匡胤就考慮過遷都洛陽,趙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認為:開封地處平原,周圍無險可守,要守衛這里就必須屯扎大量的禁軍部隊,這句要耗費巨額軍費,長久以后,國家難以負擔,財政崩潰則國家也就會滅亡。 而趙匡胤遷都洛陽是因為洛陽“依山背河,形勢險固”,在這里定都可以省二十萬大軍。 應該說,趙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但是,他的這個計劃卻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趙光義打斷了。 趙光義認為,洛陽的漕運早已斷絕,經濟問題無法解決,因此不適合作國都,開封則是運河樞紐,經濟位置重要。 趙光義是從經濟的角度考慮,因為唐代以后,中國北方經濟崩潰,只有靠東南地區向北方輸血,這就是大運河的意義。而北宋的時候,漕運已經無法到達洛陽,只能到達開封,因此洛陽地區無法接受南方輸血,故此不適合做首都。 應該說,趙光義的說法也不是沒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后唐莊宗,將都城遷往洛陽,結果因為漕運不通,導致經濟崩潰,從而引起禁軍作亂,國家滅亡。 趙光義總結開封和洛陽的優劣時用了一句話“在德不在險”,就是說國家的生死存亡在于國君的道德,而不在于地理位置。 趙光義說的似乎蠻有道理。但是,北宋還是死在了趙光義的決策上。 正如趙匡胤所料,為了保衛首都開封,宋政府耗費巨資在都城周圍屯扎禁軍,數量越來越多。百年后,北宋禁軍急劇膨脹,戰斗力卻十分低下,北宋有著名的“三冗”,其中就有軍隊過于龐大一項,北宋末年,軍費開支竟然達到了國家財政支出的一半以上,可以說,北宋是被自己的軍隊數量拖垮的。 而且,趙光義當年反對遷都洛陽,表面上說“在德不在險”冠冕堂皇,其實他有私心,因為當時趙光義做開封府的一把手十幾年,他不愿首都離開開封,而洛陽恰恰是趙匡胤兒子的根據地,假如北宋遷都洛陽,趙光義恐怕就無法在“燭光斧影”之后順利稱帝。 趙光義的私心最終害死了自己的后代,他的嫡傳兒孫宋徽宗宋欽宗在開封被金兵俘虜,受盡摧殘凌辱而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