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古典詩歌中,許多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辭章都與送別有關(guān)。可以說,除了愛情這個永恒的主題外,別離,則是歷代詩人所常唱不衰的又一主題。正所謂“尊前擬把歸期說,欲語春容先慘咽。人生自是有情癡,此恨不關(guān)風(fēng)與月。”(歐陽修《玉樓春》)送別詩成為古代文人志士創(chuàng)作中借以釋懷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送別詩很早就有了。《詩經(jīng)》里的《邶風(fēng)·燕燕》、《秦風(fēng)·渭陽》與《邶風(fēng)·綠衣》當(dāng)是現(xiàn)存最早的送別詩。此后作品越來越多。清人沈德潛編《唐詩別裁集》,收入的1900余首唐詩中就有送別詩近300首;而歷代著名詩人如潘岳、鮑照、韋韋應(yīng)物、孟郊、元稹、李商隱、梅堯臣、蘇軾、黃庭堅,一直到明代的于謙和清代的吳嘉紀(jì)、厲鶚等,都有送別詩流傳。 詩中安西指唐代設(shè)置的安西督護(hù)府。自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年)起,到唐憲宗元和三年(808年)止,共存在約170年。管轄包括今新疆、哈薩克斯坦東部和東南部、吉爾吉斯斯坦全部、塔吉克斯坦東部、阿富汗大部、伊朗東北部、土庫曼斯坦東半部、烏茲別克斯坦大部等地。其督護(hù)所在地為今天新疆庫車縣。
順便讀讀王維另外兩首詩: 人生短暫易逝,許多詩人常常能在慨嘆生命有限而宇宙無窮中表達(dá)一種曠達(dá)樂觀、積極進(jìn)取的態(tài)度,這種平穩(wěn)的心態(tài),即使是面對人生最痛苦的離別時,也能表現(xiàn)為一種少有的坦然與大度。那種豁達(dá)樂觀的情緒常常在“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栗”般的氣魄中展現(xiàn)。 “黯然銷魂者,為別而已矣!”南朝梁代著名文學(xué)家江淹認(rèn)為離別最能令人心碎腸斷,就連一貫豪放豁達(dá)的東坡居士也無限感慨地吟唱:“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都飽含著送別時不忍分離,兩情相依的憂傷情緒,但也有許多人借送別親友之際,吐露和抒寫其“報國取龍庭”的理想,以及“所志在功名”的抱負(fù),顯示了其曠達(dá)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為送別詩一貫塑造的情感氛圍另辟蹊徑。 還有一類送別詩很有意思,這類詩中既無明顯的傷感,亦無豪言蘊藉,有的甚至連送別的意思都不明顯。 第一首李白的詩中除了一個“辭"一個“下”暗點送別外,其他的寫的都是作者所見所思之情景,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來說的(不同于站在對方的角度)來寫的。楊萬里的詩則更是連一個送別的字眼都沒有,純粹站在自己的角度寫景,若不看標(biāo)題,你都不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 附幾首古代送別詩給大家欣賞: 《 送友人》
![]()
![]()
|
|
來自: 杏壇歸客 > 《詩詞藝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