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黑一雄 (Kazuo Ishiguro, 1954 -- ),著名日裔英國小說家。剛剛獲得諾貝爾文學(xué)獎。 1989年,曾獲得了在英語文學(xué)里享有盛譽的“布克獎”。他的文體以細膩優(yōu)美著稱,幾乎每部小說都被提名或得獎,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二十八種語言。 石黑一雄年輕時即享譽世界文壇,與魯西迪、奈波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曾被英國皇室授勛為文學(xué)騎士,并獲授法國藝術(shù)文學(xué)騎士勛章。
石黑一雄獲獎后接受媒體采訪 譯 | 昨非 石黑一雄:你好。 記者:你好。謝謝接受采訪。 記者:祝賀你獲獎。 石黑一雄:謝謝。不好意思讓你在電話中久等, 現(xiàn)在這里有點亂。突然間來了好多媒體,排起了長隊。
記者:當(dāng)然,這一天對你來說,肯定意義非凡。你是怎么得知獲獎消息的? 石黑一雄:當(dāng)時我正坐在廚房里,給一個朋友發(fā)電子郵件, 電話就響了,我不太相信這是真的。我的經(jīng)紀(jì)人們,正在觀看頒獎的現(xiàn)場直播,估計也只是在等待結(jié)果揭曉,沒料到我會勝出。然后我就接二連三地接到電話,每回都以為是騙人的把戲,或是虛假新聞,但慢慢才意識到這是真的。等到BBC打進電話來,我才終于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才認定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就像瑪麗.塞萊斯特號沉船一樣,一切維持不變。大概十一點的時候,這里開始有動靜,然后就熱鬧極了。現(xiàn)在好多人在街上排隊,等著采訪我呢。
記者:是否亂套了? 石黑一雄:不會不會。諾獎是一個殊榮, 沒有哪個獎項堪比諾獎。原因是,首先,瑞典的評獎委員會成功地避開派別之爭,保持公正,使得諾獎成為人皆尊重的少有事物之一,所以獲獎的榮譽感,是基于評委會這么多年為維護這個榮譽高地所付出的努力;其次,是因為這次入圍的很多作家,都是我久仰的英雄人物,是絕對偉大的作家。歷史上獲獎的都是最偉大的作家。我不得不說, 在鮑勃.迪倫之后獲獎甚是榮幸,自打十三歲開始,迪倫就是我的崇拜對象,他可能是我最崇拜的人物。
記者:作為獲獎?wù)撸?與這些人為伍真好。 石黑一雄:對,我能很好地模仿迪倫唱歌。但現(xiàn)在不行,不能給你唱歌。
記者:哦, 太好了(笑)。 石黑一雄:(笑) 記者:十二月份(授獎儀式)你來斯德哥爾摩的時候, 也許可以高歌一曲。 石黑一雄:(笑)到時我可以一試。
記者:現(xiàn)在英國人肯定開心。你覺得是因為你獲獎的緣故嗎? 石黑一雄:我想是的。就在我接你的電話之前,我還趕著寫新聞發(fā)布會的稿子。我試著到時只說三句話。這個時候獲獎,趕的正是時候, 因為我今年六十三歲,我記得我們西方人曾懷疑自己的價值觀,而且現(xiàn)在還在經(jīng)歷這種困惑,對價值觀,對政治人物,都是這種態(tài)度, 凡事深感不安。 所以我希望諾獎能在某種程度上,給世界提供一種積極感,一種持續(xù)性,一種祥和。
記者:你的書寫, 一直在探究我們在人世的位置; 也許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個世界之間的關(guān)系,是你書中最常見的一個主題。是這樣嗎? 石黑一雄:是的, 從狹義上講, 我感興趣的是:我們同時生活在大小兩個世界中。我們在個體世界里,努力地去實現(xiàn)自我,去尋找愛;但這個過程不可避免地,要與更大的世界交融在一起,而那個世界是一個被政治主宰的反烏托邦世界。所以我總是關(guān)注同時存在的大小兩個世界,我們不能顧此失彼。
記者:謝謝。這些得改天好好談?wù)劇#ㄐΓ?/span> 石黑一雄:對。
記者:現(xiàn)在你得先忙著寫新聞發(fā)布會的稿子。對了,最后一個問題:你怎么看待獲獎之后的盛名? 石黑一雄:哦,我倒是很樂觀。獲獎確實讓人有點不知所措, 比如今早上醒來,我還以為可以繼續(xù)安享一個平常日子呢( 接下來估計不能了)。但是媒體這么關(guān)注諾獎, 這是好事;如果有一天沒人關(guān)心此事, 我倒要警覺了, 因為那就意味著人間要大亂。
記者:慶祝文學(xué)大獎的日子, 肯定是好日子。 石黑一雄:是的。文學(xué)可以是好事, 但有時也可以是使壞的東西。而諾獎的存在, 就是為了確保文學(xué)朝著好的方向行進。
記者:好,謝謝。期待十二月斯德哥爾摩相聚。 石黑一雄:我也期待。
石黑一雄:很高興接受你的采訪。 記者:謝謝, 再見。
石黑一雄 作品簡介. 佳句摘錄 1. 別讓我走 《別讓我走》講述的是透過復(fù)制人卡西的回憶,緩緩揭開了她住在海爾森學(xué)校的童年歲月,那是一個已然失落、不可再得見的世界,唯有留存在卡西的回憶之中,小說也深刻探討了作為復(fù)制人是否該有靈魂,以及是什么使得人之所以為人。該作品還被拍成電影。在影片中凱拉·奈特莉,和凱瑞·穆里根以及安德魯·加菲三人扮演的便是專門為捐贈器官而生的復(fù)制人,生活于孤島學(xué)校之中。 英格蘭鄉(xiāng)村深處的黑爾舍姆寄宿學(xué)校,幽靜,迷人,孤立。凱茜、露絲和湯米就在這里悠然成長。他們被監(jiān)護人小心地呵護著,并接受著良好的詩歌和藝術(shù)教育。只是,他們的生活從不和外面世界有任何交集,哪怕周末也不曾回家。 成年后的凱茜漸漸發(fā)現(xiàn)記憶中無瑕的成長過程,處處都是無法追尋的惶惑與駭人的問號,恍然間洞悉了學(xué)校的全部真相…… 他會向我揮手,也許還會呼喊我。我不能奢望太多,僅此足矣。我提醒自己,只要能有時間跟他在一起已是萬幸了。我不確定的是,我們的生命與我們救助的人的生命是否真的有所不同。我們都有終結(jié)之日。也許我們都不了解自己的遭遇,也許我們都覺得已經(jīng)活夠了。“我們的生命都有盡頭,也許沒有人真正明白我們都經(jīng)歷了什么,沒有人覺得自己活得足夠。” 兩個真心相愛的人,就能證明我們不僅僅只是生命體──我們也是有靈魂的,這樣就能延緩“被”捐獻了。
我不知道自己的生命與她們的生命有什么區(qū)別,她們也是一樣會終結(jié)。
2. 長日留痕
我的余生在我面前展現(xiàn)的只是一片虛無。 “我對生活犯下了一個多么可怕的錯誤啊!”而且你會開始構(gòu)想一種截然不同的生活,一種你也許曾經(jīng)可能擁有的更美好的生活。……可每次我這樣做時,要不了多久我便會認識到——適合我的地方便是與我丈夫待在一起。總而言之,現(xiàn)在完全不可能讓時鐘倒轉(zhuǎn)了。你不能永遠總是對過去也許會發(fā)聲的事耿耿于懷。你應(yīng)該認識到你與大多數(shù)人一樣地過得很好,或許還要好得多,那就應(yīng)該心滿意足了。 顯而易見,由于華燈齊放,他們都曾閉口不語了一會兒,隨后便即刻熱烈地交談起來。此刻當(dāng)我注視他們時,他們正一起笑得那么開心。人們怎么能如此迅速地就在他們中間構(gòu)筑起這般溫情來,這讓人難以理解。 此種“尊嚴(yán)”是個人所具有的素養(yǎng),而不是靠蹺幸的機會獲得;倘若本人不言而喻地根本不具備這種素養(yǎng),而卻硬要拼命地去追求,那無疑就像丑婦試圖效顰那般無用。 歐洲大陸人是不可能成為男管家的,理由是,他們屬于那類無法節(jié)制情感的種族,而節(jié)制情感祫好是英國人的獨到之處。 3. 無可慰藉 《無可慰藉》秉承石黒一雄的一貫風(fēng)格,外表清淡,內(nèi)心強大。小說描寫一位鋼琴演奏家在一座謎樣的城市里所經(jīng)歷的謎樣的幾天。他忽而是旁觀者,忽而又被卷入其中,所見之人無不一往情深卻又執(zhí)迷不悟;所遇之事無不怪異荒誕,充滿變數(shù)。在這座人心被怪誕的藝術(shù)價值觀所左右的城市里,在努力尋找夢境出口,為這一切尋求解釋的過程中,他漸漸意識到自己正面臨人生最為嚴(yán)酷的一場演奏。 “你確定公交車會來?”我問。 “哦,是的。晚上這個時候自然要多等一會兒,但最后肯定會來的。你們耐心點就行了。你們站那兒可能會有點冷,但相信我,值得的。黑夜中它的到來會點亮一切。等你一上車,就知道會很暖和舒適。車上總有一群最開心快活的乘客。他們打諢插科,分發(fā)熱飲和點心。” 我認為人的一生中總會有某個時刻,需要堅守自己的決定。一個說“這就是我,這就是我的選擇”的時刻。 我曾喜歡那感覺,按壓傷口的感覺,它讓我著迷。一個真正的傷口,就有那樣的作用,會讓人著迷。每天看起來都會有些不同。你便會想,變了嗎?或許最終會痊愈吧。你望著鏡中的它,好像是不同了。但是,當(dāng)你觸碰它時,你知道還是副老樣子,還是你的老朋友。 聽著,你們適可而止吧!停下這……這愚蠢無比的閑聊,哪怕就一會兒!就停一小會兒,讓其他人,讓外面世界來的其他人說說話,你們在這個封閉的小世界里全都住得太快活了! 4. 《遠山淡影》 本書是石黑一雄處女作,一部問世30年仍在不斷重印的名作。小說通過一個移居英國的日本寡婦對故土、故人的回憶,講述了戰(zhàn)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帶來的陰影與心魔,最終以母女成功移民,而女兒自盡作為悲情結(jié)局。作品構(gòu)思奇特,敘述者通篇的回憶是模糊而可疑的,直至全書終,敘述者才忘記了偽裝,讀者也證實了猜想:敘述者是利用回憶做掩護,編織了一個他人的故事,企圖通過他人的面具來講述自己的故事,以減輕罪惡感。這是一段迷霧重重、亦真亦幻的回憶。戰(zhàn)后長崎,一對飽受磨難的母女渴望安定與新生,卻始終走不出戰(zhàn)亂的陰影與心魔。劇終,憶者剝?nèi)窝b,悲情滿篇。 石黑一雄技驚文壇的處女作,一部問世30年仍在不斷重印的名著。其“感傷與反諷”的融合、平衡令人猶記。 回憶模糊不清,就給自我欺騙提供了機會。 就像人身上的傷口,久而久之你就會熟悉最痛的部分。 是的,我相信我文章里寫的每一個字,現(xiàn)在仍然相信。您那個時候,老師教給日本的孩子們可怕的東西。他們學(xué)到的是最具破壞力的謊言。最糟糕的是,老師教他們不能看、不能問。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國家會卷入有史以來最可怕的災(zāi)難。
作為一個作家,我更關(guān)心的是人們告訴自己發(fā)生了什么,而不是實際發(fā)生了什么......我就覺得用這種方法寫小說很有意思:某個人覺得自己的經(jīng)歷太過痛苦或不堪,無法啟口,于是借用別人的故事來講自己的故事。 5. 《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 《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是作者的第一部短篇集,以音樂為線索,由五個看似獨立卻又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故事組成。故事的主要人物都同音樂情牽相關(guān):郁郁不得志的餐廳樂手,風(fēng)光不再的過氣歌星,孤芳自賞的大提琴手,為求成功被迫整容的薩克斯手等等,多是對音樂一往情深,對生活卻滿腹牢騷。情節(jié)或荒誕不經(jīng),或令人唏噓,借音樂人生這個主題,表現(xiàn)了作者一貫的對現(xiàn)代人生存狀態(tài)的反思: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命運的嘲弄,才華的折磨,以及龐大社會機器控制下被壓抑的情感。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大量出現(xiàn)的音樂家、歌手、歌名,絕大部分都是真實的,令人仿若置身于上世紀(jì)五十至八十年代的當(dāng)紅歌手和經(jīng)典曲目之中;而音樂,恰是作者年輕時曾經(jīng)涉足,并浸淫于其中,乃至立志從事的。這一闋五重奏有個揮之不去的主題:即便年華老去,情感倍加掙扎、年輕時的希望逐漸破滅,仍拼命想抓住人生那點浪漫的感覺。 有一次,我不小心撞到了唱片機。唱針“嗞”的一聲劃過唱片——那時還沒有CD——母親從廚房里出來,沖我大聲嚷嚷。我很傷心,不是因為她沖我大聲嚷嚷,而是因為我知道那是托尼·加德納的唱片,我知道那張唱片對她來說多么重要。我還知道從此以后,當(dāng)加德納輕聲吟唱那些美國歌曲時,唱片就會發(fā)出“嗞嗞”的聲音。 多年以后,我在華沙工作時得知了黑市唱片,我給母親買了所有的托尼·加德納的唱片,代替舊的那些,包括我刮壞的那一張。我花了三年才買齊,可我堅持不懈地買,一張張地買,每次回去看望她都帶回去一張。 因為我要做一件非常浪漫的事。我要給她唱小夜曲。地地道道威尼斯式的。這就需要你的幫助。你彈吉他,我唱歌。我們租條剛朵拉,劃到她的窗戶下,我在底下唱給她聽。我們在這附近租了一間房子。臥室的窗戶就臨著運河。天黑以后就萬事俱備了,有墻上的燈把景物照亮。我和你乘著剛朵拉,她來到窗前。所有她喜歡的歌。我們用不著唱很久,夜里還是有點冷。三四首歌就好,這些就是我心里想的。 于是我就用降E調(diào)彈了起來,彈了差不多整個主歌的部分以后,加德納先生唱了起來,很輕很柔地,像是只記得一部分歌詞。可是他的聲音還是清晰地回響在安靜的運河上。而且真是太好聽了。一時間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回到了那個公寓,躺在地毯上,而我母親坐在沙發(fā)上,筋疲力盡,或者傷心無比地聽著托尼·加德納的唱片在房間的角落里旋轉(zhuǎn)著。
6. 《浮世畫家》 《浮世畫家》是作家石黑一雄的第二部長篇小說,獲Whitbread獎并進入布克獎短名單。 同樣以主人公的會議為基調(diào),以非凡的小說技巧生動地展現(xiàn)了主人公的回憶與思考,寫作筆法含蓄委婉,耐人尋味。主人公曾是位顯赫一時的浮世繪畫家,隨著二戰(zhàn)日本的戰(zhàn)敗,他才恍若大夢初醒:原來整個日本民族的過去竟是在為一種荒誕虛幻的理想獻身,他的藝術(shù)理想也真如其名稱一樣毫無根基,虛浮于世。 我說我有雄心,指的是我希望能超越這樣一種生活。 你們女人有時候不能充分理解一個男孩的自尊心。
你也許認為,我拿這樣一件小事大做文章,有點過分。畢竟,我替烏龜辯護時所說的觀點,似乎是很淺顯的——任何一個尊重嚴(yán)肅藝術(shù)的人都會時時刻刻這么想。但是我們必須記住當(dāng)時竹田大師公司的風(fēng)氣——以及我們大家的情緒,每個人都在跟時間賽跑,為了保住公司來之不易的名聲。大家心里很清楚,我們替人畫的那些東西——藝伎,櫻桃樹,游動的鯉魚,廟宇——主要為了運出去讓外國人看著有“日本味兒”,至于具體的風(fēng)格和細節(jié),基本上沒人注意。因此,如果我說我那天的行為顯示了我日后大受尊敬的品質(zhì),倒也不是過分夸張。這種品質(zhì)就是不管周圍的人怎么想,都要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斷。有一點不可否認,那天上午只有我一個人站出來為烏龜說話。 7. 《被掩埋的巨人》 公元六世紀(jì)的英格蘭,本土不列顛人與撒克遜入侵者之間的戰(zhàn)爭似乎已走到了終點——和平降臨了這片土地,兩個族群比鄰而居,相安無事地共同生活了數(shù)十年。但與此同時,一片奇怪的“遺忘之霧”充盈著英格蘭的山谷,吞噬著村民們的記憶,使他們的生活好似一場毫無意義的白日夢。一對年邁的不列顛夫婦想要趕在記憶完全喪失前找到此刻依稀停留在腦海中的兒子,于是匆匆踏上了一段艱辛的旅程。他們渴望讓迷霧散去,渴望重拾兩人相伴一生的恩愛回憶——但這片靜謐的霧靄掩蓋的卻是一個黑暗血腥的過去,那是一個在數(shù)十年前被不列顛人的亞瑟王用違背理想的手段掩埋的巨人。一個神秘的撒克遜武士肩負使命來到這片看似平和的山谷,他那謙遜的外表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秘而不宣的動機?他的使命帶給這個國度將是寬恕的橄欖枝還是復(fù)仇的劍與火?而亞瑟王最后的騎士高文則決心用生命守護國王的遺產(chǎn),因為守護它就就意味著守護最后的和平。記憶與寬恕,復(fù)仇與和平,四人的命運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了一處,而結(jié)局只有一個。 你們偉大的國王用了什么神奇的本領(lǐng),治愈了這片土地上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以至于今天在這兒旅行的人,幾乎看不到任何傷疤或陰影?
失去記憶,忘記傷害,他們對未知的過往充滿尋覓的勇氣。他們堅信一生恩愛,所有的風(fēng)波是幸福的一部分。回憶偶至,風(fēng)雨之夜忘了緣由還是風(fēng)雨之夜。死亡是真正的分水嶺,握手言和,說著再見擁抱永別。 他們是基督的人,不能用劍,甚至也不能下毒。他們希望誰死,就讓誰下來,過一兩天,他們就會忘記做過這件事。啊,沒錯,這就是他們的方法,尤其是院長。到星期天,他甚至還會相信,是他救了你們……這隧道里潛伏的野獸干了什么,他就算想起來,也不會承認,甚至還會說這是上帝的意愿。 他們在擁抱嗎,即使我把她裹得像個嬰兒一樣?即使他必須跪下來,在堅硬的船板上把身體扭曲成奇怪的形狀?我想他們真的擁抱了,只要他們沒開口說話,我就不敢轉(zhuǎn)身。我懷里抱著槳,輕輕搖晃的水里,有船槳投下的影子嗎?還需要多久?最后,終于聽到了他們的聲音。 微信號:wgsgj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