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主講 陳可英:小古文講師團成員,中學語文高級教師,任教于諸暨大侶小學。國內多家兒童雜志的專欄作者,2016年度浙江教師書香人物。 小朋友們,一提起王冕,你立馬想到的是什么?是那個畫荷花的放牛娃?還是愛好種梅、詠梅、畫梅的國畫大師?也許脫口而出的《墨梅》詩:“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沒錯,王冕詩畫雙絕,是元末明初中國畫壇上崛起的曠世奇才。 要解讀這個奇跡么?請翻到《小學生小古文一百課》中的《王冕好學》。 首先,靜靜地聽老師讀一遍。 冕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然后,跟著老師讀一遍,我一句,你一句,注意括號里的讀音。 冕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lǒnɡ)上,竊(qiè )入學舍(shè),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láng)瑯達旦。 再請大家連貫地讀一遍,請爸爸媽媽給你打打分。 冕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lǒnɡ)上,竊(qiè )入學舍(shè),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hé)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láng)瑯達旦。 是全對100分吧? 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了解王冕好學表現在文中哪些字里行間。 冕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lǒnɡ)上,竊(qiè )入學舍(shè),聽諸生誦書;聽已,輒(zhé)默記。 在漫長的封建時代,讀書只是富家子弟的特權,窮苦人家往往望洋興嘆。王冕小時候家里一貧如洗,根本沒錢讀書。有一天,父親叫他去放牛,路過學堂,瑯瑯的讀書聲如磁石一般將他吸引住了,他悄悄地跑了過去,看到讀書、誦經、習字的情景,內心是多么羨慕啊!于是就在窗外聚精會神地聽起來,聽完以后,總是默默地記住。這個句子中最能表現“好學”精神的是哪一個詞?對了,“竊”。這一個“竊”字把王冕偷聽的舉動寫活了,小心翼翼、屏氣凝神,生怕被察覺失去這樣的機會。 暮歸,忘其牛,父怒撻(tà)之。已而復如初。 他聽得太認真了,以至忘記了放牛的事;不知不覺天黑了,王冕這才想起該回家了,可一看,牛卻不知哪里去了。在男耕女織的時代,牛是家里寶呀。王冕提心吊膽地回到家里,父親一看兒子丟了牛,暴跳如雷,狠狠地打了王冕一頓,好讓他長點記性。結果呢?盡管手里牽著牛繩,一到學堂旁邊,又不知不覺地去竊聽、默記,把被父親怒撻的事情早忘得一干二凈。“復如初”三個字把王冕好學的表現寫透了,那份執著,那份癡迷,怎是幾次三番、千呼萬喚可以改寫? 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 知子莫若母。“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一個“癡”字,道出了王冕好學程度之深,如走火入魔,那份勤苦,那份頑強,著實令人感動。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這以后,王冕就來到一個廟里安下身來。每天夜里,他都偷偷地溜進佛殿,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就著昏暗的長明燈,讀書直到天亮。因為心中裝著一份神圣的向往,鞭撻不能扭轉,佛寺的靜寂、陰森與恐怖都不在意念之中。“瑯瑯達旦”四個字把王冕的好學寫神了,一個發憤苦讀的少年形象躍然紙上。 再把全文連起來讀一遍,是不是有新的體會?讀的時候請注意停頓。 冕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冰心說:“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灑遍了犧牲的血雨。”解讀王冕成功的秘密,其根本原因在于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并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后來成功的基石。他最終用行動印證了“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并在梅花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精神歸宿,被譽為“畫梅圣手”,獨領風騷。 一讀再讀,短短的文章已經可以出口成誦了不?我們來嘗試著背一背吧。 冕 ,父命 ,竊入 ,聽 ;聽已, 。暮歸, , 父 。已而 。母曰:“兒 ,曷不 ?”冕因去, 以居。夜潛出 ,執策 , 。 這就是令人嘆為觀止的王冕啊。王冕故里在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櫟橋村,那里山黛水清,十里荷塘,梅韻馥郁,你還可以帶上畫板在王冕潑墨揮灑之地隔著時空感受藝術氣息呢。 朗讀:陳鈞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