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著:田家雙 田家雙 遼寧營口人 微信名田家 博客名 田家崴子 隱 士 的 別 名 逋隱 指隱士。宋 范仲淹《知府孫學士見示和終南監宮太保遣懷五首因以綴篇》:“勤歌蘭佩招逋隱,懶事塵纓逐寀僚。客有赤松盟約在,異時猿鶴不相遼。” 處士 指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諸侯放恣,處士橫議,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后漢書·方術傳論》:“李固、朱穆等以為處士純盜虛名,無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唐 元稹《中書省議舉縣令狀》:“又云見任官及處士、散試官,并請停集。”唐 杜牧《郡齋獨酌黃州作》:“我愛朱處士,三吳當中央。”宋 葛勝仲《浣溪沙》:“西湖處士妙傳神,嫣然一笑臘前春。”宋 謝逸《采桑子》:“疏影橫斜,恰似林逋處士家。”宋 強至《漁家傲》:“冷浸瘦枝清淺處。香暗度。妝成處士橫斜句。”宋 陸游《鷓鴣天》:“小車處士深衣叟,曾是天津共賦詩。” 大隱 指真正的隱士。唐 李白《玉壺吟》:“世人不識東方朔,大隱金門是謫仙。”唐 儲光羲《安宜園林獻高使君》:“小山宜大隱,要自望蓬萊。”唐 錢起《過王舍人宅》:“大隱心何遠,高風物自疏。”宋 白玉蟾《寄王察院三首》:“大隱從來在朝市,謫仙況復富文章。”清 黃鷟來《題毛闇齋采芝圖》:“大隱不忘世,葆璞天地間。美哉綺與甪,采芝于商山。”另,指身居朝市而志在玄遠的人。晉 王康琚《反招隱詩》:“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唐 白居易《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 地隱 隱士。又謂隱居于偏僻之地。隋 王通《文中子·周公篇》:“薛收問隱。子曰:‘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阮逸 注:“辟地山林,高身全節。”宋 王禹偁《次韻和仲咸對雪散吟三十韻》:“地隱商于洛,山綿楚與巴。”唐 李乂《陪幸韋嗣立山莊應制》:“地隱東巖室,天回北斗車。”宋 顧逢《寄題翠侍軒》:“華軒居地隱,塵世總相忘。”清 金農《樊口西郊行藥》:“誰知地隱人,時來一行藥。” 東山客 泛指隱士。唐 王維《送綦毋潛落第還鄉》:“圣代無隱者,英靈盡來歸。遂令東山客,不得顧采薇。”唐 李白《憶東山》:“我今攜謝妓,長嘯絕人群。欲報東山客,開關掃白云。”宋 陳襄《送鄭洙赴舉》:“滎陽才子東山客,滿腹精神太英特。”宋 劉元高《冶城樓》:“偶然喚醒東山客,便有淮淝一局棋。” 東蒙客 隱士。晉 皇甫謐《高士傳·老萊子》:“老萊子者,楚人也。當時世亂,逃世,耕于蒙山之陽……飲水食菽,墾山播種。”后因以“東蒙客”泛指處士、隱士。唐 高適《送郭處士往萊蕪兼寄茍山人》:“君為東蒙客,往來東蒙畔,云臥臨嶧陽,山行窮日觀。”唐 杜甫《與李白同尋范十隱居》:“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清 錢謙益《費縣道中》:“停車佇想東蒙客,欲討蒪羹興已慵。” 高士 指隱居不仕或修煉者。唐 唐彥謙《寄蔣二十四》:“大知高士禁愁寂,試倚欄干莫斷腸。”宋 歐陽修《答資政邵諫議見寄》:“材薄力殫難勉強,豈同高士愛林泉。”《讀子隨識·庚桑子》:“高士注云:吸日精煉丹而仙曰高士。”另,志行高潔之士。《后漢書·列女傳序》:“高士弘清淳之風,貞女亮明白之節。”唐 韓愈《贈崔立之評事》:“高士例須憐曲糵,丈夫終莫生畦畛。”又,指僧人。唐 韓愈《送靈師》:“齊民逃賦役,高士著幽禪。” 高隱 隱士,隱居。唐 皮日休《通玄子棲賓亭記》:“古者有高隱殊逸,未被爵命,敬之者以其德業,號而稱之,玄德玄晏是也。”明 范汭《琴川夜泊懷孫齊之》:“殘夢風前柝,歸心曙后雞,還知高隱處,只隔水東西。”清 龔自珍《自春徂秋得十五首》:“弱齡羨高隱,端居媚幽獨。” 名隱 謂隱于朝市者,亦謂不求名而隱居山林者。隋 王通《中說·周公》:“薛收問隱。子曰: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阮逸注:“名混朝市,心在世外。”隋 王通《中說·禮樂》:“或問嚴光、樊英名隱。子曰:古之避言人也。”阮逸 注:“此并不求名而隱,故曰名隱。” 清 褚人獲《堅瓠廣集·隱說》:“名隱者,不求名而隱,如劉遺民之類是也。” 南山豹 隱士。漢 劉向《列女傳·陶答子妻》:“妾聞南山有玄豹,霧雨七日而不下食者,何也?欲以澤其毛而成文章也。故藏而遠害。犬彘不擇食以肥其身,生而須死耳。”后因以“南山豹”比喻隱居伏處、有所不為的人。唐 李白《經亂后將避地剡中留贈崔宣城》:“我垂北溟翼,且學南山豹。”宋 梅堯臣《文豹篇贈黃介夫》:“壯哉南山豹,不畏白額虎。”另,喻富有文采。宋 石孝友《漁家傲宮》:“射虎將軍搴繡帽,西園公子南山豹,共跨龍媒銜鳳沼。” 墻東隱 避世不仕者。唐 皎然《同李侍御萼李判官集陸處士羽新宅》:“不為墻東隱,人家到未曾。”唐 皎然《晦夜李侍御萼宅集招潘述、湯衡、海上人飲茶賦》:“墻東隱者在,淇上逸僧來。”唐 李端《晚春過夏侯校書值其沉醉戲贈》:“本是墻東隱,今為甕下仙。”唐 胡宿《晨入都省聞子奇內翰宿太常因寄口號》:“遙望墻東隱,朋簪杳未諧。” 樵隱 樵夫隱士。南朝 謝靈運《田南樹園激流植楥》:“樵隱俱在山,由來事不同。”《入攝山棲霞寺詩》隋 江總《入攝山棲霞寺詩》:“樵隱各有得,丹青獨不渝。”唐 錢起《自終南山晚歸》:“采苓日往還,得性非樵隱。”唐 顧況《酬信州劉侍郎兄》:“樵隱同一徑,竹樹薄西齋。” 青門隱 隱士。秦東陵侯召平,秦滅后隱居長安青門外,以種瓜為業。唐 王績《晚年敘志示翟處士》:“失路青門隱,藏門白社游。”亦用指召平。唐 白居易《新昌新居書事四十韻因寄元郎中張博士》:“跡慕青門隱,名慚紫禁仙。”宋 王珪《挽吳止水》:“竟作青門隱,空吟畫戟詩。” 山長 隱者。《宋史·雷簡夫傳》:“簡夫始起隱者,出入乘牛,冠鐵冠,自號山長。”宋 陸游《遣興》:“退歸自合稱山長,變化猶應侍帝晨。”唐、五代時對山居講學者的敬稱。唐代刺史孫丘于閬州古臺山置學舍,延尹恭初為山長;五代蔣維東隱居衡岳,受業者稱蔣為山長。宋元時為官立書院置山長,講學兼領院務;明清時改由地方聘請。清末改書院為學堂,山長之制乃廢。宋 范成大《代兒童立春門貼詩》:“盛族推山長,修齡號櫟翁。”元 張養浩《象山山長岳仲遠美任》:“雅有岳山長,三年今在茲。” 山谷臣 隱士的自稱。《南齊書·高逸傳·顧歡》:“太祖輔政,悅歡風教,征為揚州主簿,遣中使迎歡。及踐阼,乃至。歡稱山谷臣顧歡上表曰:‘……言既盡矣,請從此退。’”《南史·列傳》卷七十五:“齊高帝輔政,征為揚州主簿。及踐阼乃至,稱‘山谷臣顧歡上表’,進政綱一卷。” 山家 隱士。宋 梅堯臣《九華隱士居陳生寄松管筆》:“一獲山家贈,令吾愧汝曹。”清 張爾岐《蒿庵閑話》:“又古人名刺,相見后亦還之。魏野留富鄭公名刺,作山家之寶,亦以鄭公故,非通例也。”另,泛指僧道者。明 郎瑛《七修類稿·吳東升》:“年八十,臨終作詩曰:‘……念我行藏無大過,請僧超度有何功?掘坑埋了平生愿,休信山家吉與兇。’”明 無名氏《鳴鳳記·鄢趙爭寵》:“同去山家走一遭……實不相瞞,學生為老母有疾,特求赤肚子仙丹。”又,山野人家。唐 杜甫《從驛次草堂復至東屯茅屋》:“山家蒸栗暖,野飯射麋新。”明 高啟《一剪梅·閑居》:“竹門茅屋槿籬笆,道似田家,又似山家。” 山客 隱士。晉 葛洪《抱樸子·正郭》:“若不能結蹤山客,離群獨往,則當掩景淵洿,韜鱗括囊。”《魏書·裴衍傳》:“詔曰:‘知欲養疴中岳,練石嵩嶺,棲素云根,餌芝清壑。騰跡之操,深用嘉焉。但治缺古風,有愧山客耳。’”唐 王維《田園樂》:“花落家童未掃,鶯啼山客猶眠。”清 王夫之《小樓雨枕》:“江城二月催寒雨,山客三更夢嶺云。”另,居住在山中的人。宋 李石《續博物志》:“毛女在華山 ,山客獵師世世見之。”康有為《大同書》:“主人知之,鞭責千百,鎖之空房,賣之山客。” 山隱 傳說春秋時吳國的隱士。晉 葛洪《抱樸子·勖學》:“披《靈寶》而知山隱,因折俎而說專車。”《靈寶紀》:“吳王闔閭時,王出游包山,見一人在山中,問曰:‘汝是何人?’答曰:‘我姓山名隱居……童謠云:吳王出游觀震湖,龍威丈人山隱居,北上包山入靈墟,乃入洞庭竊禹書。’”另,指隱居。《法苑珠林》:“唐循州東北興寧縣靈龕寺……古傳云:晉時北僧在此山隱。”唐 獨孤及《送陽翟張主簿之任》:“作吏同山隱,知君處劇閑。” 剡客 指東晉戴逵,后泛指隱士。唐 楊巨源《奉酬端公春雪見寄》:“興逸何妨尋剡客,唱高還肯寄巴人。”宋 梅堯臣《次韻劉原甫社后對雪》:“剡客偶然興,海神非次朝。”宋 周啟明《送僧有言之天臺》:“莫嫌通剡客,僧舍枕花川。” 詩隱 隱居的詩人。清 史震林《記卉園張隱君》:“西望幽居,遠浮佳氣,則詩隱卉園先生所棲遲也。”宋 衛宗武《答野渡墊賓并其子和篇》:“嘆予以詩隱,貨藥猶韓康。”宋 晁說之《絕句謝小邵寄柑脯》:“曲肖歐文詩隱秀,山頭仙馭勢爭飛。” 天隱 隱士。亦稱隱而不仕之最高境界。隋 王通《中說·周公》:“至人天隱,其次地隱,其次名隱。”唐 陸龜蒙《幽居賦》:“欲神游于浩氣,法天隱于遺編。”宋 蘇軾《題沈氏天隱樓》:“非夷非惠真天隱,忘世忘身恐地仙。”宋 晁說之《馬上睡》:“前驛得駑馬,據鞍可天隱。”宋 衛宗武《為徐進士天隱賦辟谷和吟》:“天隱良士工詞章,經傳百家仍探討。”清 褚人獲《堅瓠廣集·隱說》:“天隱者,無往而不適,如嚴子陵之類是也。” 通隱 曠達的隱士。南朝 王韶之《晉安帝紀》:“戴逵字安道……性甚快暢,泰于娛生,好鼓琴,善屬文,尤樂游燕,多與高門風流者游,談者許其通隱。”《梁書·處士傳·何點》:“點雖不入城府,而遨游人世,不簪不帶,或駕柴車,躡草屩,恣心所適,致醉而歸,士大夫多慕從之,時人號為通隱。”清 吳偉業《陳征君西佘山祠》:“通隱居城市,風流白石仙。” 退士 隱退之士。晉 葛洪《抱樸子·交際》:“子之所論,出人之計也;吾之所守,退士之志也。” 宋 陸游《晚興》:“白布裙襦退士裝,短籬幽徑獨相羊。”清 梁章巨《歸田瑣記·家居》:“當官枉顧者,必閉門不納,此高人退士所尚;若曾任顯職者,則不盡然。” 仙隱 仙人隱士。南朝 謝靈運《衡山詩》:“一老四五少,仙隱不可別。”唐 張喬《經宣城元員外山居》:“無人襲仙隱,石室閉空山。”唐 杜甫《麂》:“無才逐仙隱,不敢恨庖廚。”宋 姚述堯《南歌子》:“瀟灑真仙隱,繁華小洞天。”宋 樓鑰《次南真宮龔道士壁間韻》:“野鶴伴仙隱,閑云寄此心。”另,謂學仙而隱遁。宋 無名氏《水調歌頭·壽隱士》:“見說彭成仙隱,對此慶生辰。” 小隱 謂隱居山林。晉 王康琚《反招隱》:“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唐 白居易《中隱》:“大隱住朝市,小隱入丘樊。”宋 張孝祥《南歌子》:“小隱今成趣,鄰翁獨往還。野堂梅柳尚春寒。”宋 陸游《寓嘆》:“小隱終非隱,休官尚是官。”宋 張綱《多麗》:“蒔七松、便為小隱,開三徑、且樂余年。”宋 張炎《風入松》:“小隱正宜深靜,休栽湖上梅花。”元 姬翼《臨江仙》:“卻憶云山尋僻地,結茅小隱何妨。” 巖客 居于山中的隱士。宋 王铚《舟行扶病訪王文孺曜庵且蒙知賜佳章次韻為別》:“凌空丹藥傳巖客,照水紅蓮賦洛神。”宋 劉克莊《題弋陽方友民所藏紫巖西山二帖》:“往昔翁為紫巖客,后來子及浦城門。”宋 蘇轍《贈史文通奉議》:“早歲識巖客,近時逢絳生。”宋 陸游《道院遣興》:“甗炊青飯留巖客,露點朱毫勘玉書。”另,木犀的異名。宋 姚寬《西溪叢語》:“木犀為巖客。” 巖穴之士 指隱士。古時隱士多山居,故稱。《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其君見好巖穴之士,所傾蓋與車以見窮閭隘巷之士以十數,伉禮下布衣之士以百數矣。”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又不能拾遺補闕,招賢進能,顯巖穴之士。”漢 司馬遷《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附驥尾而行益顯。巖穴之士,趨舍有時,若此類名湮滅而不稱,悲夫。”唐 韓愈《爭臣論》:“庶巖穴之士,聞而慕之,束帶結發,愿進于闕下,而伸其辭說,致吾君于堯舜,熙鴻號于無窮也。” 野客 村野之人,多借指隱逸者。唐 杜甫《柟樹為風雨所拔嘆》:“野客頻留懼雪霜,行人不過聽竽籟。”唐 白居易《北亭招客》:“疏散郡丞同野客,幽閑官舍抵山家。”五代 徐夤《新屋》:“性逸且圖稱野客,才難非敢傲明君。”金 元好問《懷益之兄》:“溪僧時問字,野客或知琴。”清 謝淞洲《支公禪院》:“野客聞鶴鳴,山僧報茶熟。”另,薔薇花的戲稱。明 都卬《三余贅筆·十友十二客》:“薔薇,野客。” 醫隱 退隱為醫的人。元 張雨《梧葉兒·贈龜溪醫隱》:“參苓籠,山水閑,好處在西關。放取詩瓢去,攜將酒榼還。”元 耶律楚材《贈高善長一百韻》:“先生乃醫隱,退身慕羲皇。” 逸隱 指避世隱居的高人。三國 諸葛亮《自表后主》:“提拔逸隱,以進賢良。”晉 葛洪《抱樸子·正郭》:“軺車盈街,載奏連車,誠為游俠之徒,未合逸隱之科也。”前蜀 杜光庭《仙傳拾遺·楊伯丑》:“隋開皇初,文帝搜訪逸隱,聞其有道,征至京師。” 遺逸 隱士。唐 方干《題懸溜巖隱者居》:“見說公卿訪遺逸,逢迎亦是戴烏紗。”元 劉塤《隱居通議·駢儷一》:“市駿骨而捐金,招來遺軼;聞雞鳴而起舞,寤寐功名。”《明史·麻僖傳》:“四十年疏陳納諫諍、舉枚卜、補大僚、登遺佚、速考選數事,不報。”明 貝瓊《送王克讓員外赴陜西》:“應念東南有遺佚,采芝深谷尚盤桓。”另,亦作遺佚、遺軼,指遺漏、遺棄而不用。《孟子·公孫丑上》:“進不隱賢,必其以道;遺佚而不怨,阨窮而不憫。”《列子·黃帝》:“神圣知其如此,故其所教訓者,無所遺逸焉。”再,遺失,散失。《北齊書·盧文偉傳》:“有文集十卷,皆致遺逸。”又,指前一朝代留下來的人。清 王士禛《池北偶談·談藝五·退谷論經學》:“明初,人猶多經學,皆元時遺逸。” 逸士 節行高逸之士,隱逸者。《后漢書·逸民傳·高鳳傳論》:“先大夫宣侯嘗以講道余隙,寓乎逸士之篇。”唐 貫休《上馮使君山水障子》:“柴棚坐逸士,露茗煮紅泉。”唐 白居易《秋日與張賓客舒著作同游龍門醉中狂歌》:“商嶺老人自追逐,蓬丘 逸士相逢迎。”宋 陳宓《次仙溪陳侍郎韻寄題劉尚書二首》:“晉代風流多逸士,陶公名節號忠臣。”元 丘處機《無俗念》:“悟道真仙,忘機逸士,亙古同標格。”明 聶鏞《前題》:“愛有高才于逸士,清秋不厭與君留。”《紅樓夢》第二回:“若坐于詩書清貧之族,則為逸士高人。” 隱夫 猶隱士。漢 劉向《九嘆·愍命》:“叢林之下無怨士兮,江河之畔無隱夫。”王逸 注:“言己欲舉士,必先于叢林側陋之中,使無怨恨,令江河之界,無隱佚之夫。”宋 魏野《贈長安知縣陳堯佐》:“少作長安宰,尋常似隱夫。琴書家慣有,杖印客疑無。” 隱君 即隱士。唐 安麐《暖翠》:“幾時結屋清溪上,鶴氅筇枝學隱君。”宋 蘇轍《寄范丈景仁》:“敝裘瘦馬不知路,獨向城西尋隱君。”宋 曹勛《寄儲子椿》:“卓犖姑溪有隱君,當年遠識無楓宸。”宋 李呂《追換劉平父二首》:“高才入用合求聞,卻向丘園號隱君。”宋 文天祥《挽蕭帥機虎溪》:“世以千金重,誰能學隱君。”宋 李昴英《送梁伯隆歸丹谷舊隱》:“昔人入山訪隱君,每恨見山不見人。” 隱君子 猶隱士。《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老子,隱君子也。”唐 儲光羲《寄孫山人》:“借問故園隱君子,時時來往住人間。”另,舊時指吸鴉片煙成癮的人。隱,癮諧音。徐炳昶《徐旭生西游日記》:“繼訪閻實業廳長。其人極和易,不修邊幅,入其室,頗有阿芙蓉味,先生其隱君子歟?” 隱民 猶隱士。《新唐書·杜淹傳》:“上好用隱民,蘇威以隱者召,得美官。”另,古代自附于貴族豪強之家的貧民。《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家子曰:‘君其許之!政自之出久矣,隱民多取食焉,為之徒者眾矣,日入慝作,弗可知也。’”杜預 注:“隱,約,窮困。”楊伯峻 注:“即貧民之投靠季氏者。” 隱人 隱逸之人。漢 劉向《列仙傳·方回》:“方回者,堯時隱人也。”宋 蘇軾《方山子傳》:“方山子,光黃間隱人也。”明 李東陽《與李士常書》:“又不能杜門自謝,遠同隱人。”清 吳敏樹《新修呂仙亭記》:“而岳之湖上,固傳有仙人往來之語矣。得非隱人高士,出沒江湖間,人乃目之為仙歟?” 隱士 隱居不仕的人。《莊子·繕性》:“隱,故不自隱。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見也。”晉 左思《招隱》:“杖策招隱士,荒途橫古今。”唐 韋莊《和友人》:“閉門同隱士,不出動經時。”宋 樂雷發《寄李伯輝》:“蘋草青莎招隱士,暮云春樹憶詩人。”宋 陸游《初到榮州》:“廢臺已無隱士嘯,遺宅上有高人家。”另,善說隱語的人,俳優之屬。漢 劉向《說苑·正諫》:“咎犯對曰:‘臣不能為樂,臣善隱。’平公召隱士十二人。” 隱逸 指隱居之士。《后漢書·岑熙傳》:“遷魏郡太守,招聘隱逸,與參政事,無為而化。”唐 張籍《送韓侍御歸山》:“新結茅廬招隱逸,獨騎驄馬入深山。”宋 林正大《賀新郎》:“世外不須論隱逸,誰似先生冰玉。”宋 蘇舜欽《獨游輞川》:“隱逸何曾見,孤吟對古松。”另,猶隱居;隱遁。《漢書·何武傳》:“吏治行有茂異,民有隱逸,乃當召見,不可有所私問。”晉 葛洪《抱樸子·貴賢》:“世有隱逸之民,而無獨立之主者,士可以嘉遁而無憂,君不可以無臣而致治。” 隱佚 隱逸者。明 沈德符《野獲編·內閣一·布衣拜大學士》:“洪武十六年,以耆儒征授文華殿大學士,賜敕致仕。蓋國初之優禮隱佚,至以秘殿高秩處之。”《雍正劍俠圖》第五十六回:“畫地無形隱佚俠甘雨甘鳳池上來把侯振遠換下去。二位打上了,也是難解難分。” 寓賢 猶隱士。明 徐渭《會稽縣志諸論·禮書總論》:“而若寓賢,若貞烈,若藝術、仙釋,皆人物之類也,故悉隸于人物志。”《明史·列傳》卷九十四:“閩人立寓賢祠祀三人。隆慶初復官。劉世揚,字實甫,閩人。正德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除刑科給事中。” 園客 謂隱士。明 多炡《同劉問之啟明弟郁儀元長德操渫之侄轂兩兒伯》:“相逢園客忘機事,轉洽年來抱甕情。”清 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序》:“元明以來,山人園客,作稗官野乘,以夸詡聞見。”宋 陳造《寓吳門十首》:“溪翁園客問何如,可諱浮生百計疏。”另,傳說中的仙人名。三國 嵇康《琴賦》:“弦以園客之絲,徽以鐘山之玉。”李善 注引《列仙傳》:“園客者,濟陰人也。常種五色香草,積數十年,食其實。一旦,有五色神蛾止香樹末。客收而薦之以布,生桑蠶焉。時有好女夜至,自稱‘我與君作妻’。道蠶狀,客與俱蠶。得百頭繭,皆如甕。縿繭六十日乃盡。訖,則俱去,莫知所如。”又,游園的人。唐 劉禹錫《題于家公主舊宅》:“鄰家猶學宮人髻,園客爭偷御果枝。”宋 梅堯臣《和王德言夏日晚步》:“芡韜園客剝,蒲刃水祅驚。” 岳客 山中的隱士。唐 黃滔《經安州感故鄭郎中二首》:“岳客出來尋古劍,野猿相聚叫孤塋。”唐 李德裕《張公超谷中石》:“有時連岳客,尚辦弦歌處。”唐 無可《京口別崔固》:“相逢嵩岳客,共聽楚城蟬。”唐 周繇《送江州薛尚書》:“郡齋多岳客,鄉戶半漁翁。”宋 趙湘《會平上人夜話》:“秋燈照岳客,深夜坐前軒。” 幽客 指隱士。南朝 謝朓《和伏武昌登孫權故城》:“幽客滯江皋,從賞乖纓弁。”唐 李白《游水西簡鄭明府》:“涼風日瀟灑,幽客時憇泊。”唐 李白《陪族叔當涂宰游化城寺升公清風亭》:“茗酌待幽客,珍盤薦凋梅。”唐 于鵠《贈李太守》:“沽酒迎幽客,無金與近臣。”唐 張籍《太白老人》:“日觀東峰幽客住,竹巾藤帶亦逢迎。”另,蘭之別名。 幽人 隱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穎達 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后漢書·逸民傳序》:“光武側席幽人,求之若不及。”清 顧炎武《與胡處士庭訪北齊碑》:“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戶。”指幽居之士。宋 蘇軾《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幽人無事不出門,偶逐東風轉良夜。” 幽士 隱士。宋 蘇轍《次韻子瞻南溪避世堂》:“堂中有幽士,插髻尚余簪。”宋 李彌遜《和淵老妙現之什》:“老僧詩罷閑欹竹,幽士余齋正臥云。”宋 曾鞏《送程公辟使江西》:“卻尋泉石引幽士,想憶沙塵笑勞者。”宋 夏竦《喜種隱君授正言直館》:“鶴版招幽士,龍墀襲茜袍。”明 施漸《初夏偶作》:“勝事每同幽士往,高車絕少故人期。” 幽仄 指隱居之士。唐 杜甫《奉寄章十侍御》:“朝覲從容問幽仄,勿云江漢有垂綸。”《宋書·順帝紀》:“今可下宣州郡,搜揚幽仄,摽采鄉邑,隨名薦上。”宋 葛立方《九效·自修》:“歲忽忽其欲頹兮,久棲身于幽仄。”金 元好問《宏州贈曹丈子玉》:“邱園舊憶詢幽仄,裘褐今聞識姓名。”另,微賤,卑陋。漢 牟融《理惑論》:“鄙人蒙瞽,生于幽仄,敢出愚言,弗慮禍福。”唐 陸龜蒙《祀灶解》:“天至高,灶至下;帝至尊嚴,鬼至幽仄。”宋 衛宗武《夏秋積雨歲用大祲長言紀實》:“更愿陽烏溥至仁,大放光明照幽仄。” 幽貞 隱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后多以幽貞指隱士。明 蘇伯衡《送宋起居還金華》:“眷言幽貞廬,敻在仙華麓。”另,指高潔堅貞的節操。唐 蕭穎士《游馬耳山》:“還丹昧遠術,養素慚幽貞。”宋 方回《送林學正愛梅二首》:“早與梅花歃血盟,歲寒同社保幽貞。”宋 葛立方《次韻洪慶善同飲道祖家賞梅》:“霜晴日淡虛庭裹,玉骨幽貞不嫁春。”宋 劉克莊《蘭》:“深林不語抱幽貞,賴有微風遞遠馨。” 幽子 隱士。唐 韓愈《別趙子》:“海上諸山中,幽子頗不無。”宋 劉克莊《水調歌頭》:“我讀《內篇》未竟,忽被急符驅去,洞閉白云寒。回首愧幽子,隱約海中山。”宋 蘇軾《和陶擬古九首》:“黎山有幽子,形槁神獨完。”宋 韓維《答象之謝惠黃精之作》:“巖居有幽子,乘時斫蒼山。”宋 趙蕃《閏七月五日雨中記所見》:“其誰知此樂,勝處屬幽子。” 云客 亦作“碧云客”,云游四方的人,借指隱者或出家人。《宋書·謝靈運傳》:“作《山居賦》并自注,以言其事。曰:‘……顧情交之永絕,覬云客之暫如。’”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沮水》:“盛弘之云……是以林徒棲托,云客宅心,泉側多結道士精廬焉。”唐 白居易《答夢得八月十五日夜玩月見寄》:“南國碧云客,東京白首翁。”唐 元結《酬裴云客》:“不知愚僻意,稱得云客心。云客方持斧,與人正相臨。”五代 齊己《渚宮莫問詩一十五首》:“多才碧云客,時或此相親。” 征君 征士的尊稱,即隱士。《后漢書·黃憲傳》:“友人勸其仕,憲亦不拒之,暫到京師而還,竟無所就。年四十八終,天下號曰征君。”晉 皇甫謐《高士傳·韓康》:“亭長以韓征君當過,方發人、牛修道橋。”五代 張觀《過衡山贈廖處士》:“未向漆園為傲吏,定應明代作征君。”清 戴名世《李烈婦傳》:“其曾大父曰鐘元,在明天啟、崇禎間,以氣節名于時,屢被征召不出,天下所稱孫征君者也。” 征士 被征召為官而不出的人,世稱征士。即隱士。元 倪瓚《東林隱所寄陸征士》:“白發多情陸征士,松間石上續幽吟。”明 袁凱《兵后大醉陶與權宅丙申九日也》:“多情獨有陶征士,醉過清秋不厭頻。”明 袁凱《壬寅九日》:“神交賴有陶征士,避地休官意頗同。”明 機先《挽逯光古先生》:“曠達陶征士,蕭條鄭廣文。”另,出征的士兵。明 陳恭尹《虎邱題壁》:“南國干戈征士淚,西風刀剪美人心。” ![]() ![]() 田家雙:遼寧營口人。著有《擷英拾韻全調詞》填遍詞譜,凡1200多個詞牌子,1900多首詞。 新浪博客網址:http://blog.sina.com.cn/tjwztjs 本刊審核:田家雙 本刊制作:冰雁無影 更 多 精 彩 |
|
來自: WENxinHANmo > 《別名集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