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氣的成分是什么呢?物理學家薛定諤(E.Schrodinger)在《生命是什么》一書中指出,由于人體熵值的增加,會造成身體內熱以致功能失調,使人體抵抗力下降。煉氣可使人體負熵化,排除體內多余的火氣,其原理即因煉氣能加強體內氣的循環,以清氣代換體內的濁氣。在人體的濁氣里面,火氣、廢熱占了相當大的比重,醫學界很早就發現老化可能和身體慢性發炎有關,認為器官的局部神經受到強烈的刺激時,會影響組織而發生負性營養反應,提供細菌發育的良好環境,以致遭到傳染而使組織發生壞死、發炎等現象。醫學家認為,人體體溫如能降低一至兩度,則可多活幾十歲。 金元四大醫家之一的朱丹溪認為,內臟發炎導致衰老,其病因在于陰氣不足、陽氣有余,叫做“陰虛內熱”,因此主張用滋陰瀉火的方法防治老年病。他的理論對后世影響很大,使得清代江南的醫學家多主張養陰延年;明代醫學家張景岳則認為“陽非有余,真陰不足”,而成為“溫補派”首領,總之,上述這些說法的原理都大同小異。 因為臟氣尚屬物質,所以排濁納清所用的氣是比較偏向物質的“精氣”,才有足夠的動力將之推動;至于人體內的陰邪之氣則比較偏向能量,所以要用比較偏向能量的先天氣加以驅除,先天氣作用于神經系統及人體電路,并不能用來打通氣脈、排除濁氣,不同的氣各有不同的功用。 基本上,任脈用來補氣,督脈用來發氣,因為排濁需要推進力,所以要走背部督脈才有足夠的動能,也就是所謂的“走陽線”。一般而言,行氣督脈大都是由下而上,但是唯一例外的是腦部排濁需要采用“督脈逆行降濁法”,氣由頭頂沿督脈下行入地;胸部腹部的排濁功法則較為復雜,需先發動丹田混元氣,打向背后的仙骨,行氣上升至夾脊,然后快速旋轉夾脊,打向前胸,再向下行,經過心窩之狹小管道,經過丹田、陰竅循腿部內側陰經下行入地;另一種功法是升左脈,降右脈,打通三焦氣向下排濁。進階的功法是長期意守肚臍及丹田,使胸、腹之間的穴竅氣脈一一打開,將隱藏在氣脈之中的濁氣排除凈盡,但是要打通全身經脈,功法相當繁復,需經過漫長歲月修煉,可說是煉氣過程中最大的挑戰。 排濁功法還有“天門排濁法”、“靜脈排濁法”、“對流排濁法”等等,種類繁多。大凡功夫到了一個境界之后,煉氣的人都會花很多心思研究排濁,也常有人創出自己的獨門心法。畢竟對我們的生命產生最大威脅的就屬濁氣及邪氣,這兩樣東西不除,功夫再高也是枉然。 打通全身經脈之后,只要經常保持身上的氣由上而下同步順行,大體上就不容易存留濁氣。但是排濁也要預防泄之過甚,損及功力,在泄凈濁氣之后,我們可以在氣入尾閭之際,反向扭轉攻入胎元,就能補足元氣。 在萬頭攢動的大賣場、舞場或類似資訊展之類的場所,濁氣都很重,最好少接近。身體中除了物質性的濁氣之外,也會有能量性的陰邪之氣侵入,必須運用“起火降魔”的功夫加以清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