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β ≤ ÷ ∽ ∫ ≠ γ = ∷ ﹂ ≡ ≯ + δ ≥ - ∞ ≈ Γ ε > , × ⊕ 數學是門奇妙的學科,“學”懂了的人,輕松拿高分;“聽”懂了的人,掙扎在及格線。后者失敗的原因究竟是不是所謂的“笨”呢?對此,李嘉老師先舉三個例子: 1 媽媽 今天老師講的內容聽懂了嗎? 聽懂了! 小新 2 媽媽 這道題你為什么不會做呢? 老師沒講過,所以不會做。 東東 3 媽媽 這道題與例題相差無幾,你難道不會舉一反三嗎? 。。。 。。。 ![]() ![]() 明明 相信以上的對話在家長與孩子之間產生的幾率是很高的,這些看似尋常的回答事實上足以引發很多的問題和煩惱:你們的孩子真的聽懂了嗎?為什么老師沒講過的題會出現在作業里呢?到底什么是舉一反三呢? 針對“孩子聽沒聽懂”的問題,李老師曾經在小學4-6年級的學生中進行了大范圍調研,在與他們的談話中,我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那就是——僅4%的學生會回答沒聽懂。
52%的學生表示,關于這個問題可以不經思索立刻給出肯定答案。為什么呢?因為只有這樣的回答能讓家長滿意,讓家長滿意自己才能好過。一旦回答沒聽懂,那么等待自己的就是無休止的嘮叨。 “為什么沒聽懂啊?” “上課是不是沒認真啊?” “沒聽懂你問老師了嗎?” … … 這樣的一堆“麻煩”,“聰明”的孩子當然會避之不及,“聽懂了”便成了他們躲避時的常用答案。
還有44%的學生認為自己確實聽懂了。這個答案我們應不應該質疑呢?或許他們自己也不清楚聽懂了沒有,只是自以為的聽懂了。 ![]() “我才沒有錯呢,哼!”
自己的孩子到底聽沒聽懂?想要知道答案,首先,我們得理解學習的四大過程。學生上課學習,可以類比我們駕車。如果導航是老師,那么學生就是駕駛員。 學習過程1—知曉 (掌握度20%) 駕駛員(學生)跟著導航(老師)順利的從出發地到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叫知曉。 ![]() 學習過程2:記憶、模仿 (掌握度50%) 當駕駛員(學生)關掉導航(老師)還能順利的從出發地開始沿著原路找到目的地,這個過程叫記憶和模仿。 學習過程3:一題多解、思維發散 (掌握度80%) 當駕駛員(學生)根據前面的經驗,找出其他更快捷簡單的路徑順利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叫一題多解和思維發散。 ![]() 學習過程4:舉一反三 (掌握度90%) 當駕駛員(學生)根據經驗積累,在沒有導航(老師)的情況下,知道從城南到城北也可以采用相似的路徑到達,并且順利找到目的地。這個過程便叫做舉一反三。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孩子們理解的“聽懂”實際上是“知曉”的過程,“老師沒講過”是還停留在“記憶”的過程,而真正要做到“舉一反三”可不是一次學習就能達到的過程。 ![]()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一定會發現不同問題,如何才能掌握孩子的實際學習情況呢?家長們可以這樣做:
1、換個方式向孩子提問。 用更具指向性的問題問,比如:“寶貝,今天這節課老師講了哪些知識?”如果孩子能正確回答,則能證明他達到了課堂的基本目的——“知曉”。 2、 引導孩子獨自講解。 放學回家讓孩子給您講一道題,通過講解可達到三個目的:鞏固、升華、表達。如果孩子能講解清楚,則達到了鞏固和吸收的目的——“記憶”。 3、 查看孩子的課后作業。 查看孩子的作業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都是相同類型題目,孩子若能獨立并正確完成,便能證明他們能達到運用的目的——“模仿”。 4、 不要一次課后就要求孩子“舉一反三”。 在孩子做到 “舉一反三”之前,他一定有重復學習過程、思考過程和大量練習過程,在此時,家長切勿急于求成。 小學數學所學的知識點較為基礎,難度也不大,但它為以后初高中的數學學習起到了奠基作用。一旦根基不穩,就很難再筑高墻。這時候,需要家長們配合老師一同給予正確的引導才能實現真正的“學”懂。 |
|
來自: 昵稱37425192 > 《育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