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霜降 時光如白駒過隙,記憶里還是驕陽似火的夏天,今天在飄落的黃葉里,我們卻只能看到殘秋模糊的背影。 2017年10月23日,我們迎來了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八個節氣,更是秋天的最后一個節氣——霜降。霜降,秋天已是尾聲,冬天準備登場。 冬來之前,寒霜先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釋霜降說:“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古籍《二十四節氣解》中也說:“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節氣,氣遇冷成露,露遇寒凝霜,天氣由涼變冷。“寒露不算冷,霜降變了天”,“風刀霜劍嚴相逼”,隨著霜降的來臨,氣候越發冷厲,更能體會到秋的嚴威和肅殺。 霜降,是深秋的最后一回眸,它為秋做最后一個靜默的退隱儀式,為冬天的登場做好了預演。 霜降風物 霜降有三候:“一候豺乃祭獸;二候草木黃落;三候蜇蟲咸俯。” 一候豺乃祭獸丨“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以后,豺狼開始大量捕獲獵物,以貯存能量,抵御寒冷。豺狼將捕獲的獵物一只一只,整齊地擺成一個方形,然后對著天空,發出長長的嗥叫。在古人的觀念看來,這種先陳列后食用,是野獸舉行的一種祭天的儀式,感恩上天賜給食物,并祈禱山神容忍它對更為弱小的獸類的捕殺。 二候草木黃落丨霜降時節,大地上的樹葉枯黃掉落,木葉飄零。無情的冷風將樹葉吹拂得四處飛舞,滿野色澤斑斕,一地落葉。林間的小道上,也鋪滿了落葉,走在上面,發出“窸窸窣窣”的聲音,使得每一腳步,都像在與大地竊竊私語。 三候蜇蟲咸俯丨“蟄蟲咸俯”,咸是皆,俯首帖耳的“俯”是低頭,是臥而不食,就是冬眠。霜降后,蜇蟲也全在洞中不動不食,垂下頭來開始進入冬眠狀態。霜降已到,冬天將臨,對氣候敏感的小蟲小獸們,它們不愿意凌霜傲雪,跟嚴寒做什么爭斗,它們只想把洞口堵起來,懶懶地睡上一覺,一覺醒來,又是溫暖的春天。 霜降風俗 履霜堅冰至丨在古代,中國古人借助秋的肅殺之氣,選擇在秋天處決死囚、討伐敵寇等,但是“止戈為武”,窮兵黷武會國破家亡,于是古人選擇在霜降這一天舉行閱兵儀式。霜降之日一早,一聲炮響后,將士齊聚演武廳,先祭祀旗神,然后閱兵。 《周易》:“履霜,堅冰至。”寒霜滿天之后,很快就要冰天雪地,所以要居安思危,而閱兵既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種“嚇阻”手段,也是提醒自己,不可懈怠,橫戈待旦,蓄勢待發。受霜降日閱兵的影響,民間有了一種風俗,在霜降日的前一天晚上,人們會在枕頭旁邊,放幾粒剝好的栗子,等到第二天凌晨聽到炮響后,立即拿過來吃掉,據說這樣可以變得更加有力。 “曉向高樓凝望,遠樹枝枝紅釀”,霜降并不是只有悲涼和雄壯,還有很多雅事樂事: 紅葉醉秋色丨“霜葉紅于二月花”的浪漫之境一直成為文人雅士的創作源泉。霜降時節,大地白霜,秋風蕭瑟,然而漫山遍野的紅葉卻給這個清寂的世界帶來了別樣的生機,“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寒秋的斑斕世界里,紅葉成了最為明艷,最為亮麗,最為動人的色彩。秋葉勝春花,大家不妨放下手機,去到秋色最濃處,去領略秋日最后的風光。 霜降賞菊丨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所以賞菊也就成了霜降這一節令的雅事。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上有記載:“霜降之時,唯此草盛茂”。菊被古人視為“候時之草”,成為生命力的象征。古人眼里,菊花有著不尋常的文化意義,被認為是“延壽客”、“不老草”。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賞菊飲酒,不亦快哉。 霜降吃柿丨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后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是非常不錯的霜降食品。霜降要吃柿子,是很多地方的習俗,還有“霜降吃柿子,不會流鼻涕”類似的說法,乍聽不明所以,細細想來,卻能體味出民眾的淳樸可愛,流水般恬淡的日子充滿了暖意。 霜降登高丨““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試上高樓清入骨,豈如春色嗾人狂。”暮秋,樹葉換上了新的色彩,紅紅的楓葉層林盡染,此時,登高遠眺,心曠神怡,賞心悅目。 補霜降丨中國人很重視節氣進補,俗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亦有“一年補通通,不如補霜降”的說法。霜降進補,各個地區進補的食品各不一樣,閩臺地區每到霜降時節要吃鴨子,鴨肉性寒涼,特別適合體熱上火者食用,所以秋季潤燥首選吃鴨,即便是一碗清火老鴨湯,也能讓人既飽了口福,又滋潤了身體;山東霜降有吃蘿卜的習俗,“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卜”,蘿卜清肺,正適宜深秋食用。 霜降養生 民間俗語說“補冬不如補霜降”,霜降該如何養生呢? 天氣漸寒,宜保養衛氣 霜降之后,天氣漸寒,此時人們要注意防寒保暖,多飲水。很多人主張遵循“春捂秋凍”的養生原則,初秋時,人們可適當減少穿衣,適當“秋凍”,但是到了秋末,要根據氣溫的變化,適當增減衣物,不宜“秋凍”,尤其要注意頭、手、足等部位的保暖。此外,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凍”。這類病人,寒邪易趁虛而入,造成氣管、支氣管等痙攣,從而誘發氣管炎、支氣管炎、哮喘等的發作或加重。 另外,霜降時節,秋風愈發急勁,秋風掃落葉,大有摧枯拉朽之勢。此時就需要防止風邪入侵,引起咽炎、氣管炎等。秋風往往在精神放松時入侵,也被稱為“賊風”,保暖防風,重在小心。 飲食調養,重平補 霜降之時乃是深秋之季,在五行中屬金,在人體五臟中屬肺,根據中醫養生學的觀點,在四季五補(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的相互關系上,應以平補為原則。 秋季偏燥,燥邪易傷人體津液,易犯咳嗽,也是慢性支氣管炎容易復發或加重的時期。元代醫學家忽思慧在《飲膳正要》中說:秋氣燥,宜食麻潤其燥。因此,秋季養生應多吃芝麻、蜂蜜、銀耳、青菜、冬瓜之類的柔潤食物,以及蘋果、梨、香蕉等水分豐富、滋陰潤肺的水果。 運動養生,霜降防病 由于天氣變冷,氣候干燥,霜降期間,對疾病的防護,不可疏忽。秋末時節,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應該多吃生津潤燥、宣肺止咳的水果和蔬菜。此時,由于身體保暖不當或人體為適應寒冷的刺激而有所增加的新陳代謝等原因,會使慢性胃病、“老寒腿”等疾病的發病增多。尤其是有消化道潰瘍病史的人,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堅持醫生的指導治療。另外,人的膝關節在遇到寒冷刺激時,會導致血管收縮,血液循環變差,使疼痛加重。所以老年人運動時,不宜做屈膝動作時間較長的運動,要盡量減少膝關節的負重。 值此暮秋,宜收神斂氣 露結為霜,萬物枯損之時,容易引起悲秋情緒,加上氣候寒冷,有些舊病易復發,此時也被稱為“多事之秋”。霜降期間,不僅要注意防寒、防秋燥,也要防秋郁,古人云“天下之物,紆徐柔和者多長,迫切急躁者多短”,我們當平和心態,放松心情,可以適當多吃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雞蛋、羊肉等,還要注意多參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 冬未至,寒霜先降,百木枯,心自悲涼。古人比較容易傷春悲秋,也正因此,才寫出了情感至深的千古文章。秋,是一個容易引起人心底最柔軟情感的季節,從滿目金黃,到遍地枯黃,我們目送的是一個季節的流逝,迎來的是一段生命的成長。這是大自然的規律,大可不必傷悲,冬要來了,想起大雪紛飛,又將是一陣悸動。暮秋,我們會感嘆傷感,但更應珍惜當下易逝的美景。生命永遠有驚喜,沉靜的送走昨天,欣喜的迎接明天,不管季節如何更換,生命永遠美好而溫暖。 ◎本文參考自《二十四節氣》與《二十四節氣養生與食療》,轉載請注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