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30年前,力士樂推出了負載敏感系統(即LS系統),使得系統的效率大大提高,很好的改善了系統的節能性,并能初步實現復雜協同工作工況。此時力士樂開始講ls系統應用于挖機,準備大展拳腳。
就在力士樂推出LS系統不久,小松這個工程機械巨頭就依靠川崎在自己的挖機上推出了負流量控制系統(即NFC),這可能是力士樂的噩夢,負流量控制的成功應用將ls系統從挖機上打下神壇,具體原因我也找不到,只能大膽推測:負流量屬于開環控制,其響應速度要快于ls系統,二來負流量是川崎專為小松的挖機做的系統,一來小松的挖機本來就名氣在外,二來負流量閥塊完全按照挖機的工況進行設計,而ls系統只是一種通用的節能技術,所以ls系統在挖機上敗于負流量也不足為奇,不過這并不影響ls系統在這個行業的地位。當然負流量在挖機上也是一炮打響,至今負流量仍是挖機的最主流的系統,可謂經久不衰。Ls既然在挖機上無法與NFC系統競爭,那就轉戰其他產品吧,不過ls系統在泵流量飽和時就成為單純的并聯系統,無法實現多回路同步動作,當然行走機械一來功率有限制、二來空間有限制,不可能單純的增大發動機、泵排量來滿足大功率大流量的復合動作工況。此時,也就是1985年左右,林德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抗飽和分流比負載敏感系統(即LSC同步控制系統),該系統實現了泵流量飽和時依然能保證各執行機構同步動作。在負載敏感系統上被林德搶了風頭,力士樂肯定坐不住了,隨后沒幾年他們就推出了LUDV閥后補償負載敏感系統,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了吧。然后就出現了百家爭鳴階段,各液壓件廠家依次都推出了負載敏感系統,并出現了閥前補償抗飽和分流比負載敏感系統(我記得是不二越的系統)和回油補償抗飽和分流比負載敏感系統(東芝系統)。力士樂是帶頭大哥,所以他不能看著小弟們趕上自己,所以在此期間他不斷地改進負載敏感系統,一來將負載敏感系統與發動機匹配實現節能(如恒功率技術、極限負載技術),二來提高液壓系統本身的效率(比如變ls補償壓差技術、變功率技術,即A11VO泵的LE2S控制技術),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力士樂自始至終保衛著自己在負載敏感控制技術上的霸主地位。可能是當年在挖機上敗于負流量控制覺得沒面子,也可能是不甘心自己在挖機上始終無法成為主流系統。在ls系統不斷改進的同時,力士樂推出了自己專為挖機開發的正流量控制系統(即M9閥),正流量也是開環控制,大大的提高了系統的響應速度,并且為挖機的工況也專門的閥內做了改進實現了直線行走,動臂、回轉優先、合流等。但是仍然未能撼動負流量控制在挖機上的地位,可能是正流量的梭閥邏輯回路過于復雜。力士樂后來將液壓梭閥改成壓力傳感器,升級為電控正流量,不過這也增加了成本,正流量依然無法與負流量競爭,這個讓力士樂真夠郁悶的。力士樂之所以能成為帶頭大哥,就在于他不斷地改善,不斷地創新。在電控正流量之后,大概是2006年左右,力士樂推出了電子流量匹配系統(即EFM系統),其實該系統就是負載敏感系統、正流量系統、電控技術的結合。擁有了傳統負載敏感系統能實現復雜協同工況與抗流量飽和功能,但是比傳統的負載敏感系統更節能;擁有了正流量的快速響應特性,即泵與閥同時響應;擁有了電氣控制的智能特性。不過這套系統還未廣泛使用,只在一些高端、大氣、上檔次的智能控制設備上有應用。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