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網絡整理 導讀: 一位臨床西醫大夫,25年矢志不渝學習中醫,研究《傷寒論》,這種精神會讓很多中醫自愧不如。今天刊發的條文解讀不是照本宣科,全都直截了當,是李老師從臨床中得來的經驗,希望對學習《傷寒論》的后學有所啟發。 一位西醫大夫從臨床中學來的《傷寒論》 我畢業于西醫院校,從1985年至今都在臨床,捫心自問從未做過坑蒙患者的事情,不管別人怎么樣,一直謹守“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的座右銘。 我學中醫是因為家人發熱自己不會治,當時科里一位中醫老師一劑藥,體溫就降至正常了,純屬是受了刺激才開始自學中醫的。25年來走了很多很多的彎路,幾度要放棄,但最終還是走上正道。我沒有現實中的老師,我的老師就是古老的中醫經典著作,所以我不崇拜任何人,我不輕信一切,而是思考一切,認為盡信書等于無書。 今天在此寫下的對《傷寒論》條文的解讀,全都來自臨床,不當之處,還請諸位高人多多指教。(作者的解讀為括號內文字)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必須有的癥狀、但可輕可重),體痛(關節肌肉酸痛),嘔逆(可有可無),脈陰陽(寸關尺)俱緊(緊脈主寒)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脈象平靜)者,為不傳(不向里傳);頗欲吐(少陽則頗欲吐),若躁煩(傳陽明則里熱躁煩),脈數急(熱甚)者,為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口渴是內熱的表現),不惡寒者,為溫病(與太陽病地位同等)。若發汗(溫病里熱不能發汗、此為誤治)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寸關尺)俱浮(主表也主熱),自汗出(里熱證),身重(體內濕氣重、有濕),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體液喪失太多,舌得不到濡養)。若被下者(濕證不能用下法,大便干結可下),小便不利(由于被下傷了津液),直視失溲(兩眼發直、小便失禁)。若被火者(此為抱薪救火、嚴重誤治),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癎,時瘛疭(抽搐),若火熏之(再次誤治)。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死亡)。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于陽(太陽)也;無熱惡寒者,發于陰(少陰)也。發于陽,七日愈;發于陰,六日愈(七日、六日愈不一定,只是大約數)。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單數為陽,雙數為陰)。 11、“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高熱反而愿意蓋衣物或被子),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此乃真寒假熱癥,現在很常見,所謂的甘溫除大熱就是這個,四逆輩主之);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身冷反而不愿意多穿衣服或蓋被子),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真熱假寒,此為厥深熱深,現在少見,白虎湯類主之) 12、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浮取有余,重按不足的浮而緩弱的脈象),陽浮(主熱)者,熱自發,陰弱(營血不足)者,汗自出(胃氣不足,陽加于陰為之汗),嗇嗇惡寒,淅淅惡風,翕翕發熱,鼻鳴(肺氣不利則鼻鳴)干嘔者(胃氣不足則上逆),桂枝湯主之。 14、太陽病,項背強幾幾(項背僵硬),反汗出(不該出汗而出汗稱反汗出)惡風(怕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表寒),發熱汗不出者(有汗用桂枝,無汗用麻黃),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牢牢記住),勿令誤也。 19、凡服桂枝湯吐者(里熱吃桂枝湯,一定吐),其后必吐膿血也(熱傷血脈,血氣凝滯,它就要為癰膿之變)。 20、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發汗太過傷人津液就是傷陽),其人惡風,小便難(津液喪失太多的緣故),四肢微急(津液喪失導致肌肉濡養不夠),難以屈伸者(陽氣不足,陽主動,陰主靜),桂枝加附子湯主之。(桂枝湯增加胃氣,恢復津液就是恢復陽氣,附子補陽,實際就是桂枝湯顯現少陰證) 21、太陽病,下之后(這是誤治,太陽病只能用汗法),脈促(由于氣上沖,關以上浮,由于瀉下,腹氣虛,所以關以下脈沉),胸滿(胸實腹虛,胸滿去芍藥、腹滿加芍藥)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23、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如同發瘧疾一樣),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寒少是表證將罷),其人不嘔(無少陽證),清便欲自可(大小便無異常,說明沒有陽明證),一日二三度發(發熱惡寒一天發作兩三次),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津液不足、亡陽)而惡寒者(陽不足),此陰陽俱虛(表里都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汗下吐更亡津液、亡陽,所以不能這樣)。面色反有熱色者(這是陽氣拂郁在表,是表沒解的一種證候,表熱出不來,所以臉發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癢(因為沒得小汗出,病人的身體要發癢。要出汗它出不來,水份在皮膚里頭,人就發癢,所以用小發汗方),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31、太陽病,項背(頸肩部)強幾幾(僵硬),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該方用于現在所謂的頸椎病、肩周炎、腰背疼痛、發熱惡寒、身疼痛或見腹瀉者效果尤佳) 35、太陽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切記“無汗”二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37、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在表的津液虛了)而嗜臥(嗜臥是半表半里,尤其是少陽病的一個特殊證候,少陽篇沒提,尤其是個柴胡證)者,外已解也(外雖解,但已入少陽)。設胸滿脅痛(柴胡證)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沒有前面那些癥狀,但脈浮緊外證未解),與麻黃湯。 38、太陽中風,脈浮緊(表有寒),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該出汗不出汗)而煩躁(里熱則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外寒里熱)。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桂枝證),不可服之(服之則大汗出,傷陽),服之則厥逆(四肢肘膝關節以下寒涼),筋惕肉瞤(肌肉顫動),此為逆也。大青龍湯方。 43、太陽病,下之(這是誤治,太陽病只能用汗法),微喘(氣上沖的表現)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由此可以看出厚樸、杏仁有消脹定喘的作用)湯主之。 45、太陽病,先發汗(先用了麻黃湯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表證不能用下法,這是誤治),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麻黃湯以及西醫退燒藥發汗后,均不能連續再用麻黃湯發汗),宜桂枝湯。 46、太陽病,脈浮緊(太陽傷寒),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麻黃湯或葛根湯更好)。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心煩不愿睜眼),劇者必衄(鼻出血),衄乃解(血汗同源)。所以然者,陽氣重(津液多,出不來汗)故也。麻黃湯主之。 49、脈浮數者(太陽傷寒),法當汗出(麻黃湯發汗)而愈。若下之(屬誤治),身重(里面有濕則身重)、心悸(水氣凌心則心悸)者,不可發汗,當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腎陽虛),此里虛(陽虛),須表里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50、脈浮緊者(太陽傷寒),法當(應該)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應該用麻黃湯發汗)。假令尺中遲者(遲脈緩慢,血不足),不可發汗。何以知然?以榮氣(血)不足,血少故也。 53、病常自汗出者,此為榮氣(榮氣即營氣、血)和,榮氣和者(榮氣自身沒問題),外不諧(血管外的衛氣),以衛氣不共榮氣(榮衛不協調,原因在衛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用桂枝湯再發汗,使營衛協調就好了)。 54、病人臟無他病(內臟沒什么特殊毛病),時發熱(定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自汗前2個小時吃最好),宜桂枝湯。 55、傷寒,脈浮緊(太陽傷寒),不發汗,因致衄者(鼻衄了也不一定病好,如果不好,還要用麻黃湯發汗),麻黃湯主之。 62、發汗后(發汗太過傷陽),身疼痛(寒則痛),脈沉遲(有寒的表現)者,桂枝加芍藥生姜各一兩人參(發汗太過傷胃生津功能,人參用于胃虛癥、心下痞)三兩新加湯主之。 67、“傷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胸悶或氣憋),起則頭眩(頭暈目眩或視物旋轉重者伴有嘔吐),脈沉緊(沉主里主水,緊則主寒),發汗則動經(里陰寒癥不能發汗),身為振振搖者(站立不穩、搖搖欲倒),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主之。”(由此不就可以看出該方能治哪些現代疾病了) 87、亡血家(大量出血之人),不可發汗(此時發汗更亡陽),發汗則寒栗而振(陽不足則寒、發抖)。 92、“病發熱頭痛,脈反沉(此處非常重要),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里,四逆湯方。”(現在的很多發熱就是這種癥狀,此時如果用抗生素或清熱劑則大錯特錯矣。切記!切記!)。。。。。。 以上只是李老師一小部分的經驗分享,是《傷寒論》中“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的內容。《傷寒論》這部經典的中醫書籍,讓一位從事臨床多年的西醫大夫受益匪淺,獲益良多,充分說明了中醫經典學習的重要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