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接見,另附羅馬經略不列顛紀:http://pan.baidu.com/s/1boJz9hl 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5515365/index_2.html 迦太基漢尼拔,盧西塔尼亞的維里阿瑟斯,角斗士斯巴達克斯,日耳曼尼亞的阿米尼烏斯,不列顛布狄卡,西哥特的弗里蒂根與阿拉里克,匈奴王阿提拉,汪達爾王蓋薩里克…九位領袖為拯救蠻族站出來,
美國歷史頻道紀錄片《野蠻人的崛起》】故事描述羅馬帝國的興衰,但是從野蠻人叛軍的視角來敘述。在羅馬四周生活著許多崇尚野蠻暴力生活方式的部落,羅馬帝國將他們統稱為「文明世界之外的野蠻人」。不過正是這些勇敢的男女通過英勇反抗和史詩般的戰斗改變了世界的格局,該片主要詳細描述了九個歷史著名人物或族群蕩氣回腸的故事!
1、O網頁鏈接 漢尼拔戰敗后,羅馬報復漢尼拔同盟,首當其沖是伊比利亞半島的盧西塔尼亞人和西伊斯帕尼亞人 漢尼拔死后28年,羅馬向西班牙西部擴張,直撲盧西塔尼亞人(現葡萄牙里斯本)和西伊斯帕尼亞人(現西班牙) 羅馬在盧西塔尼亞遇到了最大的困境,就象美國在越南戰爭陷入游擊戰 樹林之戰勝利之后,維里阿瑟斯與羅馬人的談判,羅馬久拖不決 樹林之戰之后的8年,維里阿瑟斯被羅馬人賣通手下暗殺,再過一年羅馬人征服盧西塔尼亞 盧西塔尼亞被征服后,羅馬總算一統地中海所有貿易路線 斯巴達克斯起義,準備穿過阿爾比斯山到達色雷斯 起義軍分裂成兩部,一支往北一支往南。往南的克雷斯被羅馬的葛琉斯軍隊消滅 斯巴達克斯為了給克雷斯復仇,在羅馬兩軍夾擊其前,從阿爾比斯山返身往西迎接正趕來的葛琉斯,復仇成功。然后準備南下攻擊西西里島這個羅馬大糧倉。 斯巴達克斯被克拉西困在前往西西里的路上,最終被鎮壓 在公元9年的起義中,阿爾米尼烏斯在著名的條頓森林之戰中,殲滅了瓦魯斯的三個軍團(第17、18、19軍團)以及三個騎兵分隊和六個輔助軍步兵中包括將軍、副將等超過2萬人,瓦魯斯本人也自殺,他的尸體遭到了野蠻的亂砍,部分被焚燒,頭被割下帶到了馬洛波杜斯(Maroboduus),并送給了愷撒(奧古斯都)。阿爾米尼烏斯摧毀了羅馬整整三個軍團并把羅馬人趕出日耳曼是羅馬歷史上遭受的最具毀滅性的打擊,也成為幾個世紀以來日耳曼權力的最高點。盡管羅馬設法破壞了阿爾米尼烏斯的聯盟并打敗了他們,給他們造成了嚴重的傷害,但羅馬征服日耳曼的企圖還是失敗了。阿爾米尼烏斯在條頓森林戰役中對羅馬軍團的勝利,對古代日耳曼民族和羅馬帝國后來的歷史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羅馬人再也沒有征服日耳曼的企圖,并永遠把日耳曼排除在萊茵河之外。 切魯西族的阿米尼烏斯通過條頓堡森林戰役,尊稱為日爾曼民族開國之父赫爾曼 切魯西族在日爾曼尼亞的西北部 阿米尼烏斯作為羅馬軍副官,有條件騙得其上司羅馬大軍司令瓦魯斯落入其圈套 阿米尼烏斯一邊讓日爾曼尼亞人造出一塊沼澤地,一邊騙羅馬軍通過那里 阿米尼烏斯讓同盟辛布里族人開始反抗,誘使羅馬大軍司令瓦魯斯前往,走上致命小道 瓦魯斯前去鎮壓,看地形不利,只能走小道 條頓堡森林的小道,羅馬大軍在此被全殲 阿米尼烏斯在條頓堡森林戰役后又抵抗了羅馬近十年,羅馬人之后投入的數次幾萬大軍一次也沒成功。阿米尼烏斯在日爾曼民族中有了至高無上的威望,后來卻在日爾曼人內訌中被誤殺。 公元21年,羅馬被迫默認了日爾曼人的獨立地位,并在萊茵河架設邊界,不敢再越界入侵。 自此,經阿米尼烏斯團結后的日爾曼人,終于開始形成了初步統一的日爾曼民族。阿米尼烏斯被尊稱為國父赫爾曼。 羅馬無法再向北面日爾曼擴張,就選擇向不列顛擴張。公元43年,從東南登陸入侵。 根據塔西佗的記載,后來不列顛起義的領導者布狄卡以公元9年把羅馬人從日耳曼驅逐出去的阿爾米尼烏斯和自己的祖先把愷撒從不列顛驅逐為例進行鼓動。 在公元60—61年的布狄卡起義中,起義者的第一個目標是羅馬的殖民地卡木洛杜努姆(今科爾徹斯特),布狄卡的軍隊攻陷了該城并摧毀了它。考古學家已經證明該城是被系統化地消滅的。第二個目標是具有20年歷史的商業城市倫狄尼烏姆(今倫敦),布狄卡焚毀了它及維路拉米烏姆(今圣奧爾本斯附近)。“人們估計在上述各地死掉的羅馬公民和聯盟者差不多有7000人。……他們迫不及待地殺死、絞死、燒死和磔死敵人。”沉重的打擊使得尼祿一度考慮從不列顛把所有的羅馬軍隊全部撤回。 克勞狄皇帝派4.8萬大軍出征,占領了部分土地,最后和東南角的伊凱尼族簽訂了和約 尼?時,等伊凱尼族老首領一去世,羅馬再度入侵,迫使繼任伊凱尼族王后布狄卡臣服。 想占領凱爾特土著宗教圣地莫納島,那里是德魯伊人的家鄉。 公元60年,保盧斯率萬人軍前去遠征莫納島。 包括羅馬人在不列顛的首府卡木洛杜嫩(現科爾切斯特)、倫狄尼烏姆((現英國首都倫敦)在內幾處出現防守空虛了。這可是布狄卡王后的大好機會。 布狄卡王后將帶領伊凱尼族的大好機會,通過問女神安德拉斯特卦像,聯合了特利諾班提族。 公元61年,第一戰進攻卡木洛杜嫩(現科爾切斯特)之前,布狄卡在動員 科爾切斯特舊稱“坎努羅杜努姆”,這個羅馬人在英國的首府被布狄卡攻克并燒個一干二凈,不論老幼全被屠殺,到現在科爾切斯特仍能挖掘出大量的灰。 羅馬人在英國的首府被迫遷到維路拉米烏姆和倫狄尼烏姆。 這場大屠城震驚了羅馬,羅馬派出王牌師第九軍團前來鎮壓。 與此同時,英國凱爾特土著宗教圣地莫納島被屠城,城中的德魯伊族人從此滅亡了。整個英國凱爾特土著一下子與上天溝通的代言人,人心慌慌。 布狄卡在消滅了羅馬在英國的三大重鎮后,轉軍撲向在莫納島剛完成屠城的羅馬保盧斯大軍。保盧斯利用一處有利地形對付布狄卡。可能是失去了神靈的保護,更重要的是布狄卡的軍隊是一群沒有多少戰爭智慧的蠻夫,比由羅馬人培育出來的阿爾米尼烏斯帶領的日爾曼義軍差遠了,布狄卡沒有成為新的阿爾米尼烏斯式人物,凱爾特人8萬大軍對付羅馬4萬軍隊,還是被羅馬人全殲。 然后整個英國南部的凱爾特人也被羅馬人大屠殺,差不多殺干凈了。很久以后才恢復人氣。 布狄卡 之后羅馬停止了擴張政策,建設長城。從蘇格蘭極北(哈德良長城)到萊茵河多瑙河 最遠到色雷斯 接下來,黃禍來了,色雷斯地區(現羅馬尼亞)的哥特人難民渡過多瑙河 西哥特難民首領弗里蒂根,渡過河,還收養了難民中的阿拉里克作養子。 羅馬皇帝瓦盧斯,同意收留這批難民,想部分人可用來當雇傭軍守衛邊界 他不會想到,這事種下了后來羅馬帝國最大的慘敗亞德里安堡戰役的禍根 西哥特難民沒想到并未得到生活保障,被羅馬人奴役得快餓死了,反正要死還不如起義。 西哥特難民首領弗里蒂根的起義 這時羅馬大軍遠在波斯作戰,后防空虛,義軍一度逼近亞德里安堡。 亞德里安堡戰役,羅馬皇帝瓦盧斯戰敗逃到一草屋躲藏,被追上,連屋帶人一起燒沒了。 羅馬帝國有史以來第一次在與野蠻人戰斗中死了皇帝,太震驚了。 羅馬人只得給了西哥特人在帝國境內的自治權。 西哥特人也需要承擔義務,被當作炮灰在前線打拼。阿拉里克在一次給羅馬人當前鋒,因無支援而損失了1萬多西哥特戰士后,決心造反。10萬西哥特人一呼而應,龍袍加身。 阿拉里克給自己加了王冠。但沒有領土,號召大伙搶個地盤建國 阿拉里克到故土巴爾干半島北部(色雷斯地區)搶了塊地盤 西哥特人數月霎時間就把巴爾干半島盡數拿下,包括馬其頓、希臘 西哥特人之后和羅馬戰爭僵持了8年無果,斯提利科和阿拉里克這對當年的羅馬軍戰友和8年的對手,于是代表雙方和解,共同迎戰共同的仇敵--黃禍匈奴人。 公元405年,在拉文納,斯提利科因被認為有謀反傾向,被西羅馬皇帝下令處死 這一來,斯提利科和阿拉里克的盟約自動解除,西羅馬帝國的末日要到了。 阿拉里克開始進攻羅馬城,久攻不下,雙方都受困于大瘟役。到公元410年,阿拉里克假裝準備撤退,簽訂和約,用向羅馬城獻上奴隸(其實是精兵)的“木馬計”,終于攻入羅馬城。 羅馬帝國的都城羅馬城歷史上第一次被蠻族攻克,象征著羅馬帝國倒下了。 阿拉里克給羅馬人拋下一句“告訴你們的孩子,你們已失勢了”,揚長而去 阿拉里克離開羅馬(不打算占領,只收了贖金就走)。其實阿拉里克沒有信心管理好羅馬城的人民,怕陷入人民戰爭,見好就收吧。西哥特人去羅馬帝國北部的高盧地區找土地,那里地廣人稀,不易陷入地方戰爭。 西哥特人在現在法國西地區西南海岸地區(波爾多)找到了土地終于建國 阿拉里克沒有看到這一幕,在攻克羅馬后一個月因發燒去世 羅馬帝國自身也因失勢,再也管不了蠻族了,不得不撤離他們過去征服的土地 圖中金圈的是西哥特王國,匈奴人的戰火還在色雷斯地區燒著。西哥特人已脫離這是非之地,由匈奴人和羅馬去玩吧。 羅馬帝國的版圖,從410年開始不到十年縮水30%。 原突入波斯的領土(包括羅馬雁門關尼西比斯等地)全部放棄了。 西哥特也擴張到現整個法國南部,定都離地中海海灣不太遠的圖盧茲。還控制了西班牙地區東北部(現加泰羅尼亞、巴斯克地區),從此西班牙這塊地區與西班牙其它地區文化有了較明顯差異。 406年,在羅馬的潘諾尼亞(現匈牙利),阿提拉出生了。這個人就是后來讓羅馬最懼怕的匈奴人“上帝之鞭”。 再過幾十年,阿提拉這家伙就要開始興風作浪了 汪達爾人蓋薩里克 汪達爾人的遷徙路線 蓋薩里克(Geiseric,389年-477年1月25日),其名意為“矛之王”,汪達爾人和阿蘭人領袖(428年-477年在位),北非的征服者。是阿斯丁汪達爾領袖戈德吉賽爾(Godigisel)的私生子。428年,蓋薩里克繼承了其陣亡兄弟貢德里克的王位。次年,征服了今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的海岸地區。隨即羅馬皇帝承認了蓋薩里克為所征服的土地之王。439年蓋薩里克奪取迦太基,建立了汪達爾—阿蘭王國。477年,蓋薩里克逝世于迦太基。 汪達爾人的目標是到在約700年前被羅馬征服的北非迦太基的土地上去建國 汪達爾人蓋薩里克接著西哥特人路線,從西班牙出發,公元439年終于進入了迦太基城。 公元440年,北非迦太基城。700年前曾經是地中海的中心 蓋薩里克想在北非為汪達爾人建立自己的王國 西羅馬帝國這時的版圖,英國沒了,半個西班牙、法國、北非也沒了 君士坦丁和弟弟瓦倫提尼安三世分治東西羅馬 西羅馬國都拉文納,末代皇帝瓦倫提尼安從小登基 再下去,西班牙也全沒了,伊比利亞半島只剩下盧西塔尼亞還在羅馬人手上 西羅馬最后的希望寄托在大將埃提烏斯身上,太后加拉極力拉攏他,讓他遠征北非 末代皇帝瓦倫提尼安由太后垂簾聽政,太后派大軍去奪回迦太基這個羅馬帝國近600年來的財富中心,東羅馬也從多瑙河調軍前往支援西羅馬,整個東西羅馬幾乎所有機動兵力都去了北非 蓋薩里克賄賂并聯手了阿提拉,東羅馬軍隊無法及時支援西羅馬。公元441年,阿提拉剛在完成內部統一后,開始向羅馬出擊了。 可惜,西羅馬軍隊最終也只派了部分人去北非,被蓋薩里克的擊敗了。 汪達爾人進一步把勢力擴張到薩丁尼亞(現意大利撒丁島) 蓋薩里克逼迫瓦倫提尼安把女兒尤多西婭嫁給其子胡內里克 胡內里克 公元447年,阿提拉手拿西徐亞的戰神之劍,親手殺死了與自己爭位的親兄弟。 阿提拉近日找到了西徐亞的戰神之劍,有了稱王的信心,又從東羅馬手中抓到到曾與自己爭位的仇敵,親自殺了他。現在再無后顧之憂。看來他這回要動真格了侵略了。 公元447年,將面臨阿提拉進攻的西羅馬國都拉文納 埃提烏斯帶來消息,說東羅馬的狄奧多西正與阿提拉準備和約。阿提拉將進攻西羅馬了 瓦倫提尼安皇帝愁眉不展 埃提烏斯表示繼續叫布萊達(埃提烏斯送給阿提拉的情婦)拖住阿提拉不對西羅馬用兵。 太后加拉 阿提拉先對東羅馬開展進攻。攻到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東羅馬不得不求和。 西羅馬皇帝的妹妹奧諾莉婭派人傳話給阿提拉說準備嫁給他 阿提拉同意了,就意味著阿提拉有了爭奪西羅馬帝國皇位的權利。 公元449年,蓋薩里克再度進攻西羅馬 特里爾、美茵茲、蘭斯地區都被阿提拉進攻 阿提拉還進攻西哥特,西羅馬埃提烏斯終于說服西哥特國王狄奧西多克與其聯手抗敵 塔卡洛尼平原之戰,聯軍獲勝。聯軍8萬人損失4萬人,哥特國王狄奧西多克陣亡。阿提拉大軍10萬人損失5萬人。 阿提拉的戰神神話被打破,走下坡路了,退回東歐。 453年,阿提拉在新婚之夜突然吐血去世(女人是伊爾迪克)。 吐血去世 阿提拉的國家馬上瓦解了。 蓋薩里克算定埃提烏斯功高震主,也活不長久。 果然君臣開始對立。 454年9月埃提烏斯這位羅馬史上最偉大的將領果然被害 刺殺了埃提烏斯的瓦倫提尼安皇帝 西羅馬從此失去了保護人 瘋狂了的瓦倫提尼安皇帝接著殺死了太后加拉 瓦倫提尼安皇帝接著又被其身邊的衛兵殺害 公元455年,蓋薩里克率汪達爾大軍來到羅馬大門外, 只用2周就占領了羅馬城 蓋薩里克說不會待在羅馬城,回到迦太基笑看羅馬帝國自己瓦解 蓋薩里克88歲去世,統治了20年。古代這個壽命相當于現代人120歲了 蠻族瓜分羅馬帝國大潮來了 洗掠羅馬 公元455年對于羅馬而言是決定性的一年,首先,統治羅馬長達三十年皇帝的瓦倫提尼安三世駕崩了——被重臣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布置的殺手刺殺身亡。隨后,后者自立為皇帝并將前皇后李欽尼婭·歐多西婭納為夫人。而他的兒子則收納了公主歐多西婭(為李欽尼婭·歐多西婭所生,是為瓦倫提尼安三世的長女)。可前文中也提到,這位歐多西婭公主同時還是汪達爾王子亨尼里克的夫人,也就是蓋薩里克的兒媳。于是,在這種情況下,李欽尼婭·歐多西婭便密遣心腹向汪達爾救援。 這下是真的出事了。李欽尼婭或許只知道汪達爾王子是自己的女婿,結果被蓋薩里克知道這件事情之后,一直正愁沒有出兵羅馬的正當理由的他立刻是抓住了這個絕好機會。他立刻集結了全部軍隊,上船進攻羅馬。可憐李欽尼婭這般無意之舉,可是把豺狼給引了進來。 蓋薩里克立刻集結全軍,以要求履行公元442年時訂立的媒妁為由,在意大利沿海大舉登陸。羅馬根本沒有來得及防備也根本無力抵御汪達爾人的入侵。而那位篡位者佩特羅尼烏斯·馬克西穆斯,在得知汪達爾艦隊蔽海而至時,早已經嚇得六神無主。為保全性命,他早早打開后門逃了出去。但不知當說是他弒君奪位的報應,還是他本來就命該如此,在他試圖逃離羅馬的時候,早就對其忍無可忍的羅馬市民爆發了起義。市民們趕走了馬克西穆斯的軍隊,而他本人則在逃亡途中被暴動的市民殺死在城外。
只可惜羅馬市民們前門驅虎,后門進狼。幾乎就在羅馬民眾爆發起義驅逐了馬克西穆斯的時候,汪達爾大軍早已經殺到了羅馬城下,將羅馬城四面圍定。此時羅馬城內沒有任何守衛。為保全全城性命,教皇利奧一世冒死前往汪達爾軍營,乞求蓋薩里克不要殺戮居民。而蓋薩里克也答應了,不過他的目的只是把城門騙開。結果就是羅馬人信以為真,竟真的把城門打開了[3] 于是,一場悲劇就此上演。 可想而知,當時如狼似虎的汪達爾人便如潮水般擁進羅馬城,并開始在城中肆意地燒殺、奸淫和搶掠。曾經繁榮至極的羅馬城,此刻化作人間地獄。據史載,汪達爾人在城中進行了瘋狂的洗劫。城中火光沖天,濃煙蔽日,街道上遍布無人掩埋的尸體。并且大量的羅馬市民被汪達爾人擄回非洲出賣為奴。可以說此次屠殺和破壞的規模之大,殺戮之慘烈,較之后世諸如拜占庭之圍、開封之圍、馬格德堡之圍或是、揚州十日、嘉定三屠都有過之而無不及。 汪達爾人洗劫羅馬,甚至英文中專門用詞語“Vandalism”(英語意為“破壞”)來形容這種可怖的暴行。[4] 在經過長達兩周的屠城和擄掠之后,蓋薩里克下令撤退。相較而言,汪達爾人并沒有花功夫拆毀或焚毀整個羅馬城的建筑,因為他們十分精明地掠走了城中所有的黃金、白銀等一切值錢的東西。汪達爾大軍掃掠而過后,對于羅馬人而言是留下的是一片徹底的白地,大部分的居民或被殺或被擄掠過奴。在浩劫中幸存下來的羅馬市民傳說不過七千人。本來就日漸荒涼的羅馬城經過此次兵劫,更是化為一片廢墟。再不復重現昔日盛世時宮室神廟金碧輝煌、萬家煙火如云、街市喧鬧之聲沖天的極端繁華景象。 而那位因無心之舉導致此次悲劇的前皇后李欽尼婭·歐多西婭,以及歐多西婭公主,還有另一位公主普拉西狄婭(歐多西婭的姐妹,兩人俱是羅馬皇帝瓦倫提尼安三世的女兒。)則被汪達爾人一齊擄回了迦太基。經過一段時間的鐵窗生活之后,她們總算被東羅馬帝國皇帝馬爾西安贖出。而之后,汪達爾方面重申了公元442年時的婚約,將羅馬公主歐多西婭迎至了迦太基,重新許配給了汪達爾的亨尼里克王子。 稱霸地中海 蓋薩里克對西羅馬帝國的進攻可以說是重創了西羅馬的力量。到目前為止,汪達爾王國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而在當時的歐洲版圖上,唯一可以與汪達爾相抗衡的國家只剩下了東羅馬帝國。而蓋薩里克在這一段時間之內,則和兩個羅馬帝國同時進行著戰爭。 公元461年5月13日,汪達爾艦隊(17艘戰艦)突入了西羅馬城市卡塔赫那(今西班牙境內)的港口,對停泊在港內的羅馬艦隊(約40艘戰艦)進行攻擊。經過一天戰斗,汪達爾方面大獲全勝,焚毀了停泊港內的所有羅馬軍艦。這確保了汪達爾人在西地中海的制海權。 汪達爾人的力量令兩個羅馬帝國都感到了恐懼。于是,為抵抗這個可怕的敵人,兩個羅馬帝國少有地聯合了起來對汪達爾人展開軍事行動。公元468年,以東羅馬帝國為起頭,東、西兩大羅馬帝國集結起了規模僅次于451年夏對抗匈奴入侵時的軍事力量。由東羅馬帝國名將,未來的東羅馬皇帝巴西利斯庫斯為總司令。 面對這種嚴峻情況,79歲高齡的汪達爾王蓋薩里克再度披掛上陣,集中了全部軍隊,準備也東西兩羅馬的軍隊拼死一搏。雙方最終在今天突尼斯的卡本半島的海域上展開了大規模的戰役。這是古典時代少有的大規模海上戰役。據記載,羅馬艦隊(主要成分為東羅馬水軍)有1113艘戰艦(出自11世紀拜占庭歷史學家喬治·肯德內羅斯的記載)以及十余萬人的兵員。而蓋薩里克也調動了至少28萬人的地面部隊和數千艘戰艦備用。其中他動用約500艘戰艦封鎖了羅馬聯軍進入突尼斯灣的水道,試圖在海岸前殲滅羅馬海軍。 如此一來,雙方都確定了以海戰作為決勝的手段。史載雙方艦隊對列于突尼斯灣之外,船帆蔽日,數十里內無以睹首尾。曾以隨軍史官身份參加過這次會戰的東羅馬史官俾斯庫斯寫道“翼日會戰,我賊對立,船舶十萬,兵士數百萬計。”自然是夸張之辭,不過從此也看得出雙方必皆是孤注一擲,志在必得。 毫無疑問,是役即是雙方的天王山,東羅馬帝國和汪達爾都沒有輸的本錢。
這一戰空前慘烈,第一輪對陣蓋薩里克并沒占到優勢,反而損失了超過340艘戰艦。但在入夜時分,他集結了艦隊,裝載大量燃料進行火攻。霎那間火光沖天,黑夜亮如白晝。羅馬聯盟的艦隊損失慘重,損失了至少700艘戰艦以及七萬余人,期間雖然東羅馬方面曾試圖救援起火的戰艦,但都被汪達爾人抵擋在海港外而未能成功[5] 468年的卡本半島海戰堪稱為地中海世界的赤壁之戰。在這場會戰中,兩大羅馬帝國,尤其是東羅馬帝國的海軍遭到重創。而對于西羅馬帝國而言,這同時也是其最后一次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為此戰之后,西羅馬帝國最后的戰斗力量基本上消耗殆盡,經過連年戰亂的西羅馬帝國經此重創,以后再無力發動大規模戰役。 不過損失最大的還是東羅馬帝國,因為這一戰使得東羅馬帝國一直以來的海上優勢化作泡影。也使其喪失了制海權。換言之,如果說卡本半島之戰前,尚有東羅馬帝國具備和汪達爾一戰的實力的話,那么這一場大戰之后,便徹底沒有哪個國家能與汪達爾王國所匹敵。從此刻起,蓋薩里克已儼然是地中海世界的霸主了。
同時,在這一時刻,汪達爾王國的疆域也到達了全盛:從直布羅陀海峽一直到的黎波里塔里亞,已皆是汪達爾王國的領土[6] 統治晚期和逝世 自從468年蓋薩里克在卡本半島的海戰中重創了東、西羅馬帝國的海軍,確定了汪達爾在整個地中海的制海權后,蓋薩里克便再無顧忌,開始不斷地侵襲東羅馬和西羅馬的海疆。
而面對汪達爾人咄咄逼人的攻勢,東羅馬帝國——西羅馬帝國此刻已然是冢中枯骨,我們不去管它——只能被動挨打,鮮有有效的防御措施。就在卡本半島海戰不久后,汪達爾王國便發兵進攻東羅馬控制下的伯羅奔尼撒半島。這次遠征并不如以往那般順利,汪達爾人在馬尼奧特和科尼波利斯兩地遭到激烈抵抗損失慘重[7] 在這之后,汪達爾王國和東羅馬帝國又進行了多次戰爭,不過東羅馬方面都是敗多勝少。至474年時,基于自己勝局已定,蓋薩里克挾勝利之威和東羅馬帝國締結了和平條約。 公元477年1月25日,蓋薩里克在迦太基逝世,享壽八十八歲。 到公元476年,羅馬帝國的版圖又重新退回600多年前打敗漢尼拔以前的樣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