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正慵懶坐在座位上看著行情,一條消息瞬間跳入了眼前: “財新:國務院準備批準兩家H股上市公司進行H股全流通試點,各家機構都在爭取;目前看,眾安在線(06060)也是其中努力爭取的一家。” 我的虎軀為之一震,腦中閃過一個念頭,港股真正的大時代要來了么?第二個反應,迅速在行情軟件里敲入港交所代碼:00388.HK。 果然!從下午的走勢看,真正懂的人,是懂的。 當然財新的這條消息也是命運多舛,在下午1點40分發出之后,中間突然刪除了,就在我以為又是媒體虛晃一槍之后,下午5點,這條消息又被貼了出來,并冠以“獨家”的字眼。 題目依然醒目:時隔12年再啟H股全流通試點: 今年7月有個新聞:
看來,H股全流通,可能在大會之后,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而這,可能是你一輩子才能碰見一次的機會!
要厘清H股“全流通”是啥,先來搞清楚啥是H股。根據《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規則》,對幾個名詞的定義是: “內資股”(domesticshares),指由中國發行人根據中國法律發行的股票,以人民幣標明面值,并以人民幣認購。 “外資股”(foreignshares),指由中國發行人根據中國法律發行的股票,以人民幣標明面值,并以人民幣以外的貨幣認購 “H股”(Hshares),指在本交易所上市的境外上市外資股。 一般而言,港股是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H股也稱國企股(這里是指國內企業,而不是國有企業),是經證監會批準,注冊在內陸,在香港市場上市,供境外投資者認購和交易的股票。因香港英文名稱HongKong首字母而得名H股。 而正常走H股上市途徑的股票中,在港交所流通的只有外資股,內資股是不能在港交所流通的,只能在中國法人或自然人、合格國外機構投資者或戰略投資者之間轉讓。 這是不是很熟悉的劇情,所以H股架構上市的公司,基本不用愁有大股東減持的壓力。當然,大股東也基本沒什么動力關心股價與市值……因為縱使股價漲上天,他是不能賣的。 就拿消息中提到的:眾安在線(06060.HK)來說,前三大股東是三馬,股份性質寫的很清楚:內資股 所以很多行情軟件上顯示眾安在線的市值才368億,實際上這個市值只是H股流通市值,總市值是1151億(Wind的為準),所以看H股,要多留心啊,包括某些外資行增減持的新聞,要查證總市值,要不會吃虧的... 另一種國內企業在香港上市的方法就是“紅籌模式”,是指境內公司將境內資產/權益與股權/資產收購或協議控制(VIE)等形式轉移至在境外注冊的離岸公司,而后通過境外離岸公司來持有境內資產或股權,然后以境外注冊的離岸公司名義申請在港交所掛牌交易的上市模式。 舉個例子:環球醫療(02666.HK),大股東是央企中國通用技術集團,發現沒,沒有內資股了~所有行情軟件上顯示的市值都是正確的市值~ 通過對比H股架構和紅籌架構,就發現兩者最重要的區別:
H股全流通,是指在香港上市的內陸企業所持有的法人股及國有股,全數轉化H股交易流通。根據新聞報道2006年后上市的H股公司已加入條款,若內陸允許可作股票全流通后,那些公司亦可實施全流通。問題來了:H股全流通關內陸允許啥事,實際上任何H股上市,都是需要內陸證監會審批...問你怕沒... 在港股市場上,絕大部分的國企和少量的民企都用H股架構,按規定內資股是不能流通的,但是目前全市場上是有唯一一個全流通的H股公司:建設銀行(反正當時國內證監會打了個盹,也不知怎么就批了,從此之后,再無案例,直到今天)。
上文都是H股概念上的科普,還沒說這個H股在港股中的地位,數據懶得找,還是來看看港交所話事人怎么說。 2013年2月9日,時任港交所主席李小加在小加網志中發表文章:《香港市場的另一歷史機遇——寫在H股上市二十周年》:
在現有H股的架構下IPO,用我一個朋友的話來說叫:半吊子IPO IPO對企業意味著:
而在H股下,因為內資股不能賣,所以IPO只有融資功能,沒有套現功能。 那對于很多H股大股東來說,股價什么的和他沒有半毛錢關系,那他如何兌現企業價值呢?選擇之一就是轉移公司資產,侵害小股東利益。 全流通之后,股價和大股東密切相關,把企業業績做好,通過市盈率放大企業價值,再減持股票套現,遠比傾吞資產來的多的多的多。這對企業價值回歸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作用。 也就是說,現在H股架構是鼓勵你做壞事,而全流通是鼓勵你做好事。 另外,H股架構下的內資股不能兌現價值,導致股份和不能兌現的紙面財富一樣,無法抵押融資,這對企業發展也是一大掣肘。商場如戰場,少一個融資方法,在關鍵時刻和A股同行PK下,等于少了一把槍。 我們從側面看兩個例子 2012年,寶鋼集團以5.08港元/股的價格出售建設銀行8.1億H股,套現約41.1億港元,折合人民幣約33.64億元,當年寶鋼家里揭不開鍋,應急把下金蛋的老母雞給賣了很可惜,但起碼能救急。 但是有些公司就沒那么好命了,諾奇(01353.HK)當年趕著上市,A股上不了就盤算著先H股,等全流通政策成行后重新申報內資股轉換,但是這一等就等來了跑路了,由于內資股股東的股權質押融資等信用交易業務受到諸多限制,不像A股上市公司股東那樣,既可享受高估值又能通過各種股權質押實現融資,結果政策沒落地,公司債務危機就來了,結果老板直接跑路。如果全流通,起碼還有那么一點騰挪的空間,減持無息借給上市公司,或者賣個殼什么的。對比起當年差不多的小伙伴步森股份(002569.SZ)、喬治白(002687.SZ),不同的市場帶來了不同的下場。
H股全流通會給港股帶來什么,我類比當年A股股權分置改革來回答這個問題。 對于現在的年輕股民,可能不記得當年A股那波股權分置改革帶來的波瀾壯闊大牛市。那輪2005年中開始的改革,使得上證綜指從2006年的1100點附近一路高歌猛進,2007年10月16 日觸摸到6124.04 點,指數漲幅超過5 倍,造就了無數投資神話。A股總市值從3.2 萬億元膨脹至32.7 萬億元;流通市值也從1.06 萬億元增長至9.3 萬億元。無論漲幅、成交量,還是總市值、流通市值,中國資本市場都得到了空前發展。 那一輪牛市的根本原因,就是來源于2005年年中起步的股權分置改革。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作為中國資本市場特定歷史產物,為了盡快把資本市場建立起來,采取了“國有資產股份不上市流通,增量募集股份流通”的股權分置模式,股權也被人為地割裂成非流通股和流通股,持有非流通股的國有股股東,通常處于控股地位。同股不同權,使得上市公司治理結構存在嚴重缺陷,非流通股一股獨大,控股股東濫用控制權任意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現象時有發生,而為上市公司輸送了大量資金的中小投資者,卻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股權分置改革之后,等于全流通,迅速激發了市場的熱情,開啟2007大牛市。 現在的H股架構下的“內資股”,和當年的“國有股”幾乎一模一樣。港股的很多H股架構公司,也和當年A股的公司一模一樣,侵害小股東利益。所以H股全流通的港股下,你懂我在說什么了吧! 但對于這個消息,市場懂的人,或許還是少了些。 就借用小加總裁在關閉交易大廳講的一句話作為結尾吧:這是一個大時代,這是一個大的大時代,這是一個大大時代! ![]() ![]() ![]() 香港交易所 hk00388 +自選 諾奇 hk01353 +自選 環球醫療 hk02666 +自選 眾安在線 hk06060 +自選 恒生指數 hkHSI +自選 步森股份 sz002569 +自選 喬 治 白 sz002687 +自選 |
|
來自: 昵稱4843264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