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冒出幾個問題:到底這幾個詞語的來源是什么?他們之間是什么關系?傾聽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做到? (圖片來源于網絡) 首先,關于來源。 非暴力溝通是馬歇爾發現的,英文中對上述四個詞匯基本上都用了一個單詞來表達:EMPATHY,其動詞是EMPATHIZE。 對Empathy的中文翻譯比較廣為現代管理學和心理學接受的是由臺灣翻譯的同理心(其他翻譯還有共情、同理、移情、神入等),在《非暴力溝通》(中文版)中Empathy的翻譯也只出現了同理心和傾聽兩種。 通過網上檢索,“同理傾聽”和“同理心傾聽”是有人在做管理溝通和心理學培訓的時候,由于語境的需要而創造的詞匯,其內涵和釋義并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或者說其實是同理心和傾聽的一個延展,所以下面的討論主要圍繞Empathy的兩種中文翻譯——“同理心”和“傾聽”——展開。 第二,那么同理心和傾聽是一個什么關系? 先說明一點,查閱牛津詞典,Empathy is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another person's feelings, experience, etc(同理心是一種理解他人情感和經驗的能力),Empathy是非暴力溝通的核心概念,從羅杰斯奠基的人本主義心理學開始就把Empathy作為其治療當中的核心手段,馬歇爾在非暴力溝通模型中將其發揚光大。 在《非暴力溝通》(中文版)中,當Empathy作為名詞出現是,有可能被譯為同理心或傾聽,當Empathy作為動詞出現是,則多數時候被譯為傾聽(傾聽在一般意義上的英文表達常為Listening,而非Empathy)。 這是在英譯中時考慮到詞匯屬性和語句通順時的一種變通。不過,這樣就產生了一個問題,Empathy作為動詞的時候,如果僅翻譯為傾聽,就必須要有一個設定的場景(如在非暴力溝通的模式下),才能保證言辭達意。 有沒有更好的翻譯或者表達?在《非暴力溝通》(中文版)中第七章專門講述了傾聽,其英文標題為Receiving Empathically(中譯為用全身心傾聽),臺灣還有一種譯法叫以同理心領受,這個譯法既彰顯了同理心(Empathy),又突出了領受(Receive),也就是聽的這一部分,所以總體說來以同理心領受更加傳神,可惜不太符合中文的表述習慣。 另外,從非暴力溝通模型的角度,我們可以重新探究同理心和傾聽的關系。非暴力溝通模型中包含了三種模式,誠實地表達自己(Expressing Honestly,向外發出信號),關切地傾聽他人(Receiving Empathically,接收外部信號)和自我傾聽(Self Empathy,向內觀照),如果此時把非暴力溝通的整個模型理解為實現Empathy的套路的話,那么傾聽(Receiving Empathically)就只是其中的一個環節。 值得指出的是,在實際應用的時候,我們會用傾聽泛指非暴力溝通用同理心來建立連接的整個過程(即包含誠實表達,關切傾聽和自我傾聽),所以僅僅把Empathy翻譯成傾聽是有一些局限性和誤導性的,將Empathy翻譯成同理心會更加準確,當我們希望表達聽的行動時,可以說同理心傾聽(Empathic Listening,實質同為Empathy)。 不過,把Empathy翻譯為傾聽有一個好處,就是提醒我們傾聽(Receiving Empathically)確實是做到同理心,改善溝通的一個方便法門,很多關于溝通的理論和教程,都是從傾聽開始著手的,但是我們知道傾聽并不是非暴力溝通講述的同理心的全部。 最后,討論一下傾聽(Receiving Empathically)的目的和如何做到。
具體說來,在傾聽的時候,如果我們能夠給予傾訴者全心的關注,把自己所有的注意力都輕輕地放在對方當下的存在上(可以有評價,可以有想法,看見評價和想法,任其自來自去,重新把注意力引領全身的注意力給予到對方就好),那么傾聽就會發生。 這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對方情感能量的流入,經由我們的心再回饋到對方的存在上,我的身體是在當下這股能量交互的媒介,我的心是在全然地陪伴著對方、融化到對方的世界里,而“我”巍然不動默默地觀察著這一切的發生。 當我們到達這股強的能量流轉狀態之時,表達只是這股能量要引領你說出的詞語字句和做出的肢體動作而已。 我所體會到的傾聽其實沒有什么技巧,如果有的話,最大的技巧就是用心,用全心關注,這也是我對Receiving Empathically的詮釋。 感恩舒妞的話題,小滿姐的建議和陶子給我的啟發。此刻,我特別想念我的太太和兩個孩子,愿他們健康、開心、如意! 1.馬歇爾·盧森堡,非暴力溝通,華夏出版社,2009 2.Marshall B. Rosenberg, Speak Peace in a World of Conflict, PuddleDancer Press, 2005 3.呂露西,愛的語言練習本,光啟文化事業,2012 4.A S Hornby,牛津高級英漢雙解詞典,商務印書館,2004 5.肖福芳 申荷永,論Empathy的翻譯及其內涵,心理學探新,2010年底6期 6.丁愚仁,禪不是修出來的,根本源教育 7.Empathy, wikipedia.org 8.傾聽,baike.baidu.com 歐成剛 17年世界五百強、人力資源管理及咨詢實踐經驗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及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MBA企業導師 樊登讀書會企業版特邀講師 現主持“善意管理”(領導力、績效管理、團隊協作、管理溝通、情緒管理等)和“愛的養育”(親子關系、個人成長等)輔導/培訓,致力于非暴力溝通在企業管理及日常生活的應用研究和推廣工作 “愛的養育”親子品牌創辦人 清華大學-麻省理工斯隆學院國際工商管理碩士(IMBA) 中國人民大學管理學學士 非暴力溝通中心(CNVC)認證培訓師候選人 跟隨全球非暴力溝通中心主席凱瑟琳女士系統學習非暴力溝通,曾擔任凱瑟琳女士高級課程翻譯 |
|
來自: 憨豆憨 > 《疾病 健康 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