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了一趟燕石圍,可能是許久沒坐車了,暈車暈了一路也沒了看風景的心思。到了燕石圍,一眼望去就是成片成片稻谷麥田,金黃色的一片。 忍不住唱起《稻香》來,只是記憶里沒有稻香一樣的童年。 雖然住在水庫上,在山里玩了一兩年的松果,但幼兒園之后就被送到鎮上念書之后又去市里。實在沒有像樣地體會過在稻谷邊睡覺打滾捉蜻蜓的經歷,小時候經常羨慕那些能在稻谷堆上躺著看星星的小朋友。 偶爾幾次和同學偷偷跑去玩耍一番,總會沾惹上一身的稻殼灰塵,回家之后又是劈頭蓋臉的一頓罵。不過能瘋玩一場,倒也就無所謂了。 還是每天追著小河隨處跑,趕著螢火蟲到處撒潑,赤腳在水里捉小魚,偷摘水果被蜜蜂叮,靠著稻草人睡覺聽蟲兒鳴。然后一覺醒來,又是漫天的繁星。有稻香的童年多幸福。 從記事起會的第一首古詩就是《憫農(二首)》,最初只曉得“鋤禾日當午”,之后才明白“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艱辛。都說農民靠天吃飯,趕上收成不好的時候,莊稼顆粒無收。解不了的溫飽便成了最大的生存問題。 每次跟家里通電話,聽到最多的叮囑就是,不要總是點外賣,別那么懶,學著自己做點東西吃。我常說蒸的米不好吃,母上就說外面的那都是放了幾百年的陳米,不新鮮了。哪有自家收的新米好吃,還說要給我寄點過來。 這時候總有點哭笑不得,想著又不是他們上學的那個年代,還要自己背著大米行千里。 通常如果有約會跟朋友一起,是不常點米飯來吃的。一桌的菜,或者火鍋烤魚,中餐就不必說了,什么日料西餐越南菜是更不會單獨點米飯來配的了。 一來二去,吃米飯的次數越來越少。大概是不常做飯,又總是有推不掉的約會聚不完的餐。 一個人在外總是會寂寞,然而吃食是最能消除寂寞的,一群人是最能緩解孤獨的。 大人們總說有飯局,借個飯,設個局。叫上你你你,還有你,一大桌子的人聚在一起。總歸是有點意圖的,不然也不能稱之為局了。就像古時候劉邦為項羽設下的飯局——鴻門宴。這一局可謂是高手過招意味深遠,心疼項羽賠了前程舍了性命。 慢慢地吃飯也變成了一種交流方式,衍生出一套叫飯桌禮儀的東西。像黛玉第一次進賈府那飯前的那套規矩,若是平民家的孩子是斷然沒有那么多約束的。 除了飯局還有酒局,最出名的莫過于“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總之他們的重點不在飯,也不再酒,關鍵在局。飯桌上笑呵呵,暗地里哪個不是一步一個小心機。 再有趣味相投之人聚在一起,品個茶聊個天附庸一下風雅吐槽一下八卦,倒也樂得自在。若是一不小誤入了圖謀天下大事的飯局,豈不是白占了戲文里唱到“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那些個能人賢士的位么。 圖片版權歸作者本人所有,未經允許不得隨意轉載,違者舉報處理。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