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武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和斗爭實踐中,逐步積累和發(fā)展起來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我們每一個武術愛好者有責任有義務去繼承并將其發(fā)揚光大。武術是中國傳統(tǒng)的體育項目,武術運動走進體育課堂是學校體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武術運動著重于內外兼修,具有壯內強外的效果,一招一式都具有攻防含義。特別是武術教學中可以多方面的對學生進行德育影響,“習武先習德”,武術練習歷來重視武德教育,這種精神可以培養(yǎng)青少年尊師重教、講禮守信、寬以待人、嚴于律己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學傳統(tǒng)武術須首先練好基本功。傳統(tǒng)武術的基本功有二:一個是樁功,一個是輕功。無論任何一門傳統(tǒng)功夫,都必須首先扎扎實實地練好基本功。這里說的輕功是指廣義的輕功,不是小說中的基本功或影視中那種“漫天飛舞”的輕功。 因為有很多門派功夫都練混元樁,因此這里主要談談混元。站混元樁的目的是為了練好混元一炁?;煸粸挪⒉皇切W,它需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作為基礎,這個物質條件就是身法。以內家拳而言,它的身法要求是“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武禹襄祖師對比具體規(guī)定了八條“身法”,即“含胸,拔背,護肫,裹襠,提頂,騰挪,閃戰(zhàn)”。 而形意拳則是“八字訣”即“頂扣圓敏,抱垂曲挺”。其實兩者的身法要求大致相同,但兩者的目的是練混元一炁。所以練內家拳的樁功如果不按照內家拳的身法要求便不可能練出混元功。 內家拳的身法是反常規(guī)的。 一個人站混元樁,首先要還原嬰兒狀態(tài),就必須經(jīng)過一個“矯枉過正”的階段,這個階段就是易筋易骨的階段。易筋易骨也就是改變人體骨骼的結構形態(tài),與筋骨質量。所以它要經(jīng)過強化的過程,這是因為初戰(zhàn)混元樁者由后天還是先天,其身體必然:僵,直,散,亂,就必須經(jīng)過一個非常艱苦的矯枉過正的鍛煉時期,才能還原嬰兒的先天狀態(tài)。這就是站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究竟如何練站樁?各家要求不同,不可一概而論。內家拳的混元樁就是要根據(jù)《十六字訣》的要求逐漸提高,這個要求就是改造人體骨骼的結構形態(tài)。 提沉含拔:這四個字是內家拳身法的總綱。 提就是提起精神。禹襄祖師的《十三勢行功要解》云“精神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提并非提氣,而是頭現(xiàn)三陽,提拏全身?!妒齽菪泄Ω柙E》云:“尾閭正中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即此意。 沉,沉是氣沉得下,所謂氣沉得下,實際是膈肌下沉。膈下沉胸腔寬松,氣不浮,心不燥,并能增強腹壓,是丹田力的主要物質條件?!妒齽菪泄Ω柙E》云:“刻刻留心在腰間,腹內松靜氣騰然。” 含,含是“任脈受命”。含為吞的物質條件。《四字秘訣》云:“以氣全吞而入化也?!?/p> 拔,拔是“督脈施命”。能督脈施命才能一氣貫串?!皠訝客鶃須赓N背”,力由脊發(fā)。亦畬宗師《五字訣》云:“力從人借,氣由脊發(fā)”,胡能力脊發(fā)?氣向下沉,由兩肩收入脊骨,注入腰間,此氣由上而下也,謂之‘合’;由腰形于脊骨,布于兩膊,施于手指,此氣由下而上也,謂之‘開’。此即“動牽往來氣貼背?!贝斯詠碓从凇巍?。可見靜功的拔,是動功的物質基礎。 提沉含拔四字在身法中即:裹襠(旋踝轉膝,根生于足,騰挪在腿),含胸,拔背(入任通督,動牽往來氣貼背)。此四字不經(jīng)過易筋,易骨,洗髓,胡能為之? 現(xiàn)在常見一些武友站樁(打拳)頭仰得高高的,胸挺得高高的,屁股(臀)翹得高高的,卻在大叫已經(jīng)打通了任督二脈。如按此“三高”的身法如何能打通前三關與后三關?有一些“學院派”的《武派太極拳》光盤,就是三高的身法,作為武派的教學材料豈不誤人子弟?不吊襠,就不可能一陽復,二陽臨,三陽春。不提頂,根本就過不了“鐵壁關”(玉枕),僅此二者作不到便不可能“入任通督”,“動牽往來氣貼背”??梢娺@提沉含拔是內家拳(功樁)的身法總綱。 文章摘自:《少林與太極》 2016年第2期 文/丁玲玲 編輯/周鏐超 § § 免費送秘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