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中醫,信任中醫,選擇中醫,配合中醫才能在治療中發揮出中醫形神同治的最大優勢去治愈疾病 中醫治病非常重視情志對疾病的影響看中醫,病人心中先要有“信”。何謂信?信者,誠也。心誠,則病人的康復之心與醫生的治病之心相呼應;且心誠則五臟六腑自能和調,有利于中醫取效。
例如針灸,醫生要治神,病人也要治神,不僅在針灸時完全放松,更要生信,則信心與針灸相合,經氣易于激發。恰如撞鐘,叩之大則大鳴,叩之小則小鳴。
中醫治病,關鍵不僅在藥方或治療手段,更在病者與醫者達到“信”的統一,這樣才能在治病的過程中排除不良的憂慮對療效的影響。 中醫治病的核心是辨證論治,辨的是人的體質與證候,而不是西醫的病名。中醫看病更關注的是病人此刻的癥狀和了解個人的體質,再根據四診合參,抓主證,按證施方,而不是按西醫的病名來用藥。
用西醫的病名來指導中醫的處方用藥不符合中醫治病的思維,僅提供一個病名并不能準確地指導處方用藥。
中醫認為,生命是動態的,各種指標都處于變化之中, 暫時的指標異常并不意味著一定生病。 機器檢查出來的未必是病 ,同樣,機器未查出病,也未必是沒病。 因此重視感覺比檢查更重要。 中醫不依賴現代醫學的指標, 中醫只是使陰陽平衡、臟腑和諧、百脈通暢,諸病自能痊愈。 中醫治病最重治神。樂觀的情緒有利于機體陰陽平衡、氣血調和,從而有助于康復。邪不壓正,正旺足可勝邪。
身病易治,心病難治。治病,不管是身病還是心病,先要治心,根本也在治心。若不能消除這些負面情緒,心神不明,百病難消。
中醫講究順應自然,天人合一之理,合于自然的生活方式。生活、飲食、起居等行為順應自然,可以借天地之力以助康復。 中醫極為重視飲食的忌口。因食物皆有偏性,其偏性能影響臟腑氣血,因此,病人對于飲食要有所忌口。 中醫既是通過調理機體陰陽的平衡來治病,而陰陽的平衡與人的生活、飲食、作息是否順應自然規律,這對康復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中醫重在治“病的人”,而不重治“人的病”。 生病是由于人體的陰陽失衡,正氣不足,外邪入侵導致,因此強調病者是疾病過程中的主體。醫生通過醫術去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讓病人機體主動抗邪外出而治愈疾病,病人也需重視自身的養生,身心配合,生活中積極主動去調護,才能利于陰陽平衡以驅邪外出,早日康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