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里的課程作為父母插不上手,那督促孩子寫作業就非常關鍵了。 所以,孩子一放學回家,很多家長就急著問他:
好不容易拿出作業開始做了,很多家長經常盯著孩子做,孩子做慢了就吼:“快做,沒見過像你這么慢的!”孩子加快了速度,可她又說:“字怎么寫得這么差,又出了差錯!” 孩子于是又放慢了速度,然而家長又沉不住氣了:“這么久還沒想出來,我怎么養了你這么笨的孩子!”最后只要家長在旁邊,孩子做作業時就會情不自禁地渾身發抖。 這樣不僅使孩子喪失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而且會讓孩子懷疑父母愛的是自己還是他的作業?孩子們無法理性表達內心的意識,只能用行為和父母對抗:頂嘴、磨蹭、坐不住、沉默不語、惹是生非…… 你累了一天下班回到家,想休息一會兒,不太想做飯,而你老公會關心地說:“老婆怎么了?累了就不要做飯了,我們出去吃飯吧!”你會覺得老公真好,內心的疲憊很快會消失:“別出去吃了,我馬上給你做。”當人被理解被關愛的時候,是最愿意付出努力為關愛和理解自己的人的。 請父母千萬不要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一定要關心孩子飛得累不累,孩子需要的是愛,而不是要求。 聽到這里你可能會說:每天下班回來家里有一堆事要忙呢,我哪有時間照顧他的情緒!再說了,有那個時間,還不如讓孩子早點做作業呢。 其實就是這樣的想法,才拉開了孩子之間的差距。 孩子放學回家后的20分鐘內,先別急著催孩子寫作業。為什么呢? 由于經過了一下午的學習,孩子中午儲備的能量已經快被消耗殆盡,所以很多孩子一進家門就喊著餓。這樣的狀態是很難學習的。 家長可以在孩子回來時,先準備一些水果,讓孩子先補充一點能量后,和孩子簡單聊一下他感興趣的事情,家長主要是傾聽,然后再讓孩子去寫作業。等作業寫了一會兒后,再讓孩子休息一下,然后,在孩子休息的這段時間內,家長再去準備晚飯。需要注意的是,最好不要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準備晚飯,因為孩子聞到飯菜的香味時,很難再集中注意力在學習上。 如果做不到晚飯前做作業,那就讓孩子在吃晚飯后多休息一會兒再做作業。 家長在輔導孩子作業時可以把握以下原則 (1)重“示范”,忌“替代”。 不要讓孩子覺得,“檢查是媽媽的事情”。可以說“咱們一起來檢查”,而盡量不說“拿來讓媽媽檢查一下”。 檢查時,家長可以出聲說出如何檢查的方法,比如“減法題目就用加法來查一下吧,2 3,得5,對了。”孩子可以潛移默化學習到檢查的方法。 (2)重“驗證”,忌“批評”。 不只跟孩子說錯誤的地方,也要借機表揚做對的地方。每道題都念叨一遍,“對的、對的、對的、對的、對的,嗯?這個是對的嗎?”這樣可以增加正面反饋的機會,讓孩子不至于覺得“一起檢查”是個特別可怕的過程。 讓孩子“不反感”,是任何事情開始階段的時候非常重要的一點。 回想一下幼兒時期用什么樣的心態帶孩子學走路、學做家務的。畢竟我們希望孩子在學習初期獲得正面評價,所以不要把必須指出錯誤的這個環節搞得太嚴肅,否則后續的正面激勵效果也就沒那么好了。 (3)逐步放手,循序漸進。 放手的過程不必著急。不管示范了多少遍,真的開始自己上手的時候,還是會有點擔心的。開始讓孩子檢查的時候,家長可以陪在旁邊,孩子檢查的對,就小小夸獎一下,萬一不對,也可以及時提醒孩子再仔細看一下。 然后還是說:“你自己檢查出來了,真厲害。”如果孩子膽子小,不愿意嘗試自己檢查,家長可以“故意犯錯”,故意指著他本來做對的題目,說“好像不太對吧”。孩子對自己被錯怪了這種事兒往往比較激動,這樣家長就可以順勢表示,“哎呀!看來我檢查也不靠譜,你也一起來查吧,咱們查兩遍,這樣就安全了。” 如果察覺到孩子比較依賴家長的檢查,可以逐步放寬結果的范圍。比如一開始肯定會說,這道題這里不對。后來就只說,這道題答案不太對吧。“我也看不太出來哪一步錯了,要不你幫我找找?” 這樣既縮小了范圍,減輕孩子的畏難情緒,又實際上增強了一點孩子檢查的能力。一般來說,三年級左右就不建議全程跟隨了,五年級左右就不建議干涉具體題目,除非孩子主動問你題。 (4)家長要學會“裝傻”。 這個原則在低年級的整個學習過程中都很重要。 “家長裝傻”是非常有效的激發學習興趣的手段之一。“我懂得比你多”這種成就感,會讓孩子覺得學習非常有用。特別是低年級的家長,請格外注意這一點,讓孩子覺得“我很厲害”“我比媽媽在這方面懂得多”“我可以教媽媽”,對孩子是極大的激勵。 陪伴檢查的過程也是同樣,請家長“示弱”。“我也不知道老師是怎么要求的,你能教我嗎?”孩子復述老師要求的時候,有時也就自己發現問題了。(“裝傻“”示弱“也是教育的智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