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 跨入幼兒園,也一腳跨入了集體生活。可是,有些淘氣寶貝的表現卻是這樣的: 面對幼兒園的各種規矩,仍是我行我素;不當規矩遵守者,要當規矩破壞王;不聽老師的話,還要專門和老師做對;上課時愛搗亂、講話,做游戲時經常破壞游戲規則; 有的甚至干出大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對于這樣的寶寶,老師感到頭疼,家長心里也著急。都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可是,寶寶在幼兒園不守規矩怎么辦呢? ★ 寶寶不守規矩很正常 寶寶以前沒有過過集體生活,對一切都很好奇、新鮮。他可能在班上特別想表現自己,引起別人的注意。 處于幼兒期的寶寶自我控制能力較差,不守規矩其實無意性占優勢。特別是一些本身就淘氣的寶寶, 自己管不住自己,這個特點就更加明顯。 還有的寶寶習慣了在家里的自由、隨意,所以常常會出現和別的小朋友不合拍,或者總是違反規則的行為。 寶寶上幼兒園的過程就是一個成長的過程。使孩子社會化也是幼兒園的一個重要任務。幼兒園要教導并且不斷督促孩子按規矩辦事,從而幫助孩子日后很好地進入社會。 其實,很多寶寶不愛守規矩,是因為父母沒有早早的為寶寶立規矩,沒有讓寶寶學著去守規矩。那么,家長應該怎么幫孩子呢? 家長可以這樣幫孩子 正確引導 家長在家里就應該給立規矩,讓寶寶講規矩。比如玩完玩具要自己收拾好,吃飯、睡覺要按時等等。家長一定不能心太軟,讓孩子覺得規矩可以隨便更改。家長還應以身作則,說話算話,說到做到,給孩子一個正面的示范。 2 事先告知 立規范一定要和孩子商量,尊重他的想法,讓他能夠接受。如果無法用固定的規則限定,可以留出有彈性可商議的部分。立下規范后,事先的預告也很重要,畢竟孩子的自控能力有限。“事先預警”比“處理后果”肯定要輕松。 3 獎懲合理 定規矩之后,適時鼓勵孩子的正確表現,是讓孩子認清是非的最好方式。當孩子因表現良好受到鼓勵時,自然能強化規矩的正面意義。當然,孩子犯錯時固然也要給予懲罰,但不宜太過放大,家長把焦點放在孩子的好行為上,孩子會更樂于表現。 4 有限選擇 有限選擇的方法對孩子的規則培養非常有效。漫無邊際的選擇會把幼兒推到無法控制的規則之外。假如用“我們是看書呢,還是畫畫”來代替“別亂跑了,想想我們該干點什兒”,實際上就把寶寶要做到的事(安靜下來)定為規則,在這個范圍內給了孩子幾個可選擇的方向(看書或者畫畫),這樣不論孩子選擇什么,他的行為都在規則之中,從而自然而然地接受規則。 5 配合老師 家長可以慢慢引導孩子,告訴他在幼兒園要注意聽老師的話,知道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讓他漸漸明白幼兒園的規則。另外,家長也要跟老師多溝通,告訴老師孩子的情況,不要讓老師在公開場合訓斥孩子,以防孩子產生受挫心里。多鼓勵孩子,跟老師一起幫助他融入幼兒園這個集體中。 提倡給孩子“自由”,尊重孩子的“天性”,并不等于放棄培育孩子成長所需的規則和標準。有些時候,父母還是應該以堅定的態度給孩子指明規矩的界限。 規矩能給寶寶一種安全感和界限感,這會幫助他們知道什么是可以期盼的,什么是不可能達到的,并且自律自己的行動。規矩為孩子們更好地走向世界做好準備。家長應該和幼兒園齊心協力,根據幼兒園的要求,讓孩子學會守規矩這項“本領”。
(圖片來源于《幼兒畫報》紅版《寶寶愛上幼兒園》欄目) 幼兒畫報 中少總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