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文天祥愛國主義詩詞
文天祥(公元1236年——1283年)不僅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而且還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他的詩歌可以說是他戰斗生活的記錄、愛國精神的自然流露。今天讀來,仍給我們深刻教育與啟迪。 文天祥的詩歌創作,可以劃分為德祐(公元1275年)前后兩個階段。德祐前是一般文人詩,雖有抒發憂時之感或揭露統治集團的矛盾和罪惡的詩作,但更多的是題詠、應酬之作。二十一歲中狀元前,學力集中于應制舉的準備;中狀元后,世人慕名,更多是應酬之作。但仍不乏佳篇。如他寫登臨、抒懷之題材,不作無病呻吟,常書奮發之志。《題碧落堂》就表現了作者憂時心切之感: 大廈新成燕雀歡,與君聊此共清閑。地居一郡樓臺上,人在半空煙雨間。修復盡還今宇宙援感傷猶記舊江山。近來又報秋風緊,頗覺憂時鬢欲斑。 這時期的詩歌,更多的是表示雄心壯志之作。如《山中感興三首》: 載酒之東郊,東郊草新綠。一雨生江波,洲渚失其足。青春豈不惜,行樂非所欲。采芝復采芝援終朝不盈掬。大風從何來,奇響振空谷。我馬何玄黃,息我西山麓。 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驟雨東南來,消長不終日。故人書問至,為言北風急。山深人不知,塞馬誰得失?挑燈看古史,感淚縱橫發。幸生圣明時,漁樵以自適。 桃花何夭夭,楊柳何依依。去年白鳥集,今年黃鵠飛。昔為江上潮,今為山中云,江上潮有聲。山中云無情。一年足自念,況復百年長;但存松柏心,天地真茫茫。(著重號為引者所加,下同) 再如:《生日和謝愛山長句》 寓形落落大塊間,噓吸一氣自往還。桑弧未了男子事,何能局促甘囚山!昔年此日作初度援賓客如云劇歡舞;今年避影卻閉門,捧觴自壽白頭母。故人憶我能遠來,虹光滿袖生瓊瑰。一杯相屬慰岑寂,使我發笑愁顏開。簸揚且聽箕張口,丈夫壯氣須沖斗,夜闌拂劍碧光寒,握手相期出云表。 又如《夜坐》: 淡煙楓葉路,細雨蓼花時。夜雁半江畫,寒蛩四壁詩。少年成老大,吾道付逶迤。終有劍心在,聞雞坐欲馳。 文天祥的這些登臨寫景詩,多是重于觸景生情。他的詩早年就有”寧掘毋巧,寧樸毋華,寧粗毋弱”的江西詩派風格,但又絕不學”秋蟲噫寒草”的苦吟,而是使心情與景地相映發,其目的在于言志。以上所舉諸首,便是其例。 文天祥詩歌中動人的作品,是德祐二年以后所作的《指南錄》、《指南后錄》和《吟嘯集》。這些詩不僅記錄了他后期種種生活經歷,更重要的是表現了他的愛國精神和忠貞氣節。每一篇有一定的內容援大都有為而發。內容便是熱愛祖國的思想和斗爭到底的決心,有為而發便是為了堅定抗戰意志。鼓舞抗戰情緒。 德祐以后的詩又分為兩個時期。即:五坡嶺被俘之前和五坡嶺被俘之后。被俘前,國家尚存復興希望,他雖遭遇種種挫折,歷盡種種艱辛,但仍永抱生死以之的強毅精神,樂觀無畏地奮勇進取。 《議糾合兩淮復興》就是他從鎮江脫離虎口逃到真州,仍充滿勝利信心之作: 清邊堂上老將軍,南望天家淚濕巾。為道兩淮兵定出,相公同作歃盟人。 揚州約了約廬州,某向瓜洲某鷺州。直下南徐侯自管,皇帝刺史統千舟。 南八空歸唐壘陷,包胥一出楚疆還。而今廟社存亡決,只看元戎進退間。 即使在空坑遭慘敗,”兵盡潰,天祥妻歐陽氏、子佛生、 環生及二女皆被執”,文天祥百折不撓的堅苦戰斗精神仍不減。他的兩首《即事》當是佐證: 痛哭辭京闕,徵行訪海門。久無雞可聽,新的虱堪捫。白發應多長,蒼頭少有存。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 去年傷北使,今日嘆南馳。云濕山如動,天低雨欲垂。征夫行未已,游子去何之?正好王師出,崆峒麥熟時。 五坡嶺被俘之后,文天祥親見崖山行朝覆滅,多年與之共患難的戰友全部犧牲,復國之志業已成絕望。這時已萬念俱灰,但求速死。但他并不垂頭喪氣;相反,歌聲更加凄厲高亢。 《南康軍和東坡掖酹江月業》: 廬山依舊,凄涼處,無限江南風物。空翠睛嵐浮汗漫,還障天東半壁。雁過孤峰,猿歸老嶂,風急波翻雪。乾坤未歇,地靈尚有人杰。 堪嗟飄泊孤舟,河傾斗落,客夢催明發。南浦閑之達草樹,回首旌旗明滅。三十年來,十年一過,空有星星發!夜深愁聽,胡笳吹徹寒月。 又如《酹江月和友掖驛中言別業》: 乾坤能大,算蛟龍元不是池中物。風雨牢愁無著處,那更寒蛩四壁。橫槊題詩,登樓作賦。萬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來還有英杰。 堪笑一葉飄零,重來淮水,正涼風新發。鏡里朱顏都未變盡,只有丹心難滅。去去龍沙,向江山回首青山如發。故人應念,杜鵑枝上殘月。 文天祥在被俘北行途中,沿途歌詠中原壯麗的山河與歷史上杰出的人物,以激發人民的抗戰熱情。《懷孔明》、《劉 琨》、《祖逖》、《顏果卿》、《許遠》等等,通過對這些忠肝 義膽的歷史人物的歌頌,表達了他愛國的志節。 文天祥的愛國精神和忠貞氣節,言和行都是一致的,在他的詩作中隨處可見。”幾日隨風北海游,回從揚子大江頭。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揚子江》)這可說是他的詩結集《指南錄》和《指南后錄》命名的南來。同時也表現了他力圖恢復,念念不忘宋室的不屈不撓的意志。他赴北營議和,不僅敢于和氣勢洶洶的元丞相伯顏作面對面的斗爭,”若使無人折狂虜,東南那個是男兒!(《紀事》)在敵營里,他還痛罵投降元人的南宋大臣賈余慶、劉岜等。在這場出生入死的斗爭中,他隨時想到的是“但令身未死,隨力報乾坤”(《即事》)。他毅然負起了“存亡國,繼絕世”的艱難責任,“祖逖關河志、程嬰社稷功”(《自嘆》)。 文天祥再度被執以后所寫的詩,一方面表現了亡國孤臣身世悲涼的感慨。“田園荒吉水、妻子老幽州”(《出朝》),“遺老猶應愧蜂蟻,故交久已化豺狼”(《贛州》),心情之悲痛是難以言喻的。而他著名的《金陵驛》詩,更表現了一種永離故國鄉土的沉痛心情: 草舍離宮轉夕暉,孤云飄泊復何依!山河風景元無異,城 郭人民半已非。滿地蘆花和我老,舊家燕子傍誰飛?從今別卻江南路,化作啼鵑帶血歸! 萬里金甌失壯圖,袞衣顛倒落泥涂。空流杜宇聲中血,半脫驪龍頷下須。老去秋風吹我惡援夢回寒月照人孤。千年城敗俱塵土,消得人間說丈夫! 文天祥更重要的詩作,表現了他在敵人面前至死不屈,堅持民族氣節的崇高品質。 《過零丁洋》詩是眾所周知的: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這悲壯的詩句,千古流傳,永為后人傳誦,成為歷代愛國志士忠于國家、民族的座右銘。其在《白溝河》詩里說:“天地垂日月,斯人未云亡。文武道不墜,我輩終堂堂。”亦是既表現了他堅持民族氣節的自豪感,也表現了他對民族光明前途的堅定信念。《二月六日,海上大戰,國事不濟。孤臣天祥從北舟中,向南慟哭,為之詩曰》一首,表現作者目睹崖山行朝覆滅時的沉痛,聲調急促,心情悲傷。”厥角稽首并二州。正氣掃地山河羞”,”一朝天昏風雨惡,炮火雷飛箭星落。誰雌誰雄頃刻分,流尸漂血洋水渾。昨朝南船滿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昨夜兩邊桴鼓鳴,今夜船船鼾睡聲。”“唯有孤臣雨淚垂,冥冥不敢向人啼。”“我欲借劍斬侫臣,黃金橫帶為何人!” 文天祥的七言長歌,才氣雄贍,波瀾突兀,筆力橫逸,情感奔騰。其他如《言志》、《平原》、《五月十七夜大雨歌》、 《六歌》等篇,也都是俠氣宏拔,筆力凌紙。 文天祥的杰作《正氣歌》,這篇詩很少雕飾,卻很從容自然地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面貌,集中、鮮明、強烈地表現了他堅貞的民族氣節。堅定的思想信念。堪稱千古絕唱: 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皇路當清夷,含和吐明庭;時窮節乃 見,一一垂丹青: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在秦張良椎,在漢蘇武節。為嚴將軍頭,為嵇侍中血。為張睢陽齒,為顏常山舌;或為遼東帽,清操厲冰雪,或為出師表,鬼神泣壯烈,或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或為擊賊笏,逆豎頭破裂。是氣所磅簿,凜烈萬古存,當其貫日月,生死安足論!地維賴以立,天柱賴以尊,三風實系命,道義為之根。嗟予遘陽九,隸也實不力。楚囚纓其冠,傳車送窮北。鼎鑊甘如飴,求之不可得。陰房闃鬼火,春:閟天黑。牛驥同一皂,雞棲鳳凰食。一朝蒙霧露,分作溝中瘠。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哀哉沮洳場,為我安樂園。豈有此繆巧,陰陽不能賊?顧此耿耿存,仰視浮云白。悠悠我心憂蒼天曷有極?哲人日以遠,典型在夙昔。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 文天祥的詩歌,前期受江湖詩人影響較深;后期則主要學杜甫。他的著名的《集杜詩》二百首便是佐證。《讀杜詩》更可說明他特別熱愛杜詩的原因: 平生蹤跡辦奔波,偏是文章被折磨。耳想杜鵑心事苦,眼看胡馬淚痕多。千年夔峽有詩在,一夜耒江如酒何!黃土一丘隨處是,故鄉歸骨任蹉跎。 他懷念親人的《六歌》是仿杜甫《同谷七歌》而作;其他如《安慶府》、《初六日紀事》、《越王臺》、《早秋》等篇,都有杜詩悲涼沉郁的風貌。他自己也在《集杜詩自序》里說:“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我先為我言之。……乃知子美非能自為詩,詩句自是人情性中語,煩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數百年,而其言語為吾用:非情性同哉”又說:”昔人評杜詩為詩史,蓋其以詠歌之辭,寓記載之實,而抑揚褒貶乏意,粲乎于其中,雖謂之史可也。余所集杜詩,自余顛沛以來,世變人事,慨見于此矣,是非有意于為詩者也;后之良史,尚庶幾有考焉。”這是他自述對杜詩用力之深,并以詩史自況。 文天祥的近體詩具有言簡意賅、主題顯豁的特色,以經濟的手法傳達復雜的心境。文天祥的絕句,直寫所歷、所感,毫無藻飾,明白如話,不但用口語入詩,有的還用方言俗語來寫,把事理說得極其明透通俗。文天祥的詩有時也用典,但很貼切;也講究對仗,但自然精巧,頗多佳句。文天祥距今畢竟七百多年了,時代和階級的局限在他的行事和作品中時有流露,我們要更切合實際來認識、評價這位歷史偉人和認識、欣賞他的詩篇。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浩然正氣、凜然大義和他的不朽詩篇是一份豐厚的遺產,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他和無數英雄人物一樣,其精神磨礪一代代人的忠貞意志、煥發一代代人不渝的愛國熱忱。我們中華民族有了這股浩然正氣,就能同山河比壽、與日明爭光,就能振興中華,就能所向無敵,就能無往而不勝。 (蔣石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