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杜詩的一大特點,幾乎都是從細微之處下筆,字里行間傳遞著濃濃的感情。這種感情多半是哀傷的痛楚的低沉的壓抑的。看似不經意的描述,實則傳遞著時代、民族的情感,讀起來令人不能自已。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李白,他的詩總是描寫壯觀、虛幻的情境,奇偉瑰麗、浪漫飄渺。不能說沒有感情,但這種感情似乎總是脫離了現實,讓人看不懂,摸不著…… ![]() 今天的文學史甚至歷史書,說起大唐,都會不約而同地大講特講大唐的流行底色——詩歌。而在詩歌的敘述范式里,總是李白第一,杜甫第二。李白號稱詩仙,充滿著浪漫主義情懷和氣息,而杜甫則是現實主義的卓越代表,被譽為詩圣,并且他的詩歌因為直接地反映了當時的諸多歷史細節,對于正史的記載可以起到極好的拾遺補缺的作用,所以,我們又稱杜甫的詩歌為詩史。以上這些文字,大約已經深深印刻于中國大陸稍有文化者的頭腦和骨髓里,大家都可以脫口而出,習慣成自然。但大約沒有幾個人想過,杜甫活著的時候,周圍的人們是如何看待他的詩歌的?非常可悲的是,答案是令人沮喪的——杜甫活著的時候,他的詩歌幾乎沒有得到任何人的重視和尊崇,更沒有洛陽紙貴的待遇。那么問題來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杜甫的詩歌不受當時的人們喜愛和尊崇呢? 看歷史,粗粗瀏覽,是極其容易的一件事情,眼花繚亂的王朝更迭,無數的英雄好漢,都會很快進入我們的腦海,并且成為我們茶余飯后的談資,但如果我們稍稍深入,進行一些對比,深度思考,就會發現被帝王將相才子佳人高大身軀遮蔽的陰影里還有太多的問題值得我們去探究,去尋找答案。杜甫詩歌所遭遇的冷對,就非常值得我們長久地思考。 因為整個有唐一代,還只有雕版印刷,遠沒有出現成本相對低廉的活字印刷,另外,那個時代,造紙技術也沒有達到宋代的發達程度,所以,詩歌選集的正規出版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或許因為中國人對于詩歌的本能喜好,在唐朝中晚期,還是有零星的詩集出現并局部流傳。去翻翻當時唐人編的詩歌集、名人錄、作家大全之類,根本就沒有杜甫的名字。連幾本最重要的集子如《玉臺后集》《國秀集》《丹陽集》《中興間氣集》《河岳英靈集》都不收杜甫的詩。比如三卷《河岳英靈集》,連什么李嶷、閻防都選上了,就是沒有杜甫。可能有人會狡辯,說這些詩集或者名人錄,都是選集,不是全集,并且選錄者本人存在這樣那樣的觀點偏頗,所以,雖然這些選集沒有選入杜甫的詩歌,但并不能證明杜甫的詩歌受到當時人們的冷落。這就明顯有點牽強附會了——某一個詩歌集子,沒有入選,還可以理解,但好幾個集子都沒有入選,則是一切杜甫的愛好者需要反思的事情了。這就好比班級里,有一個同學說某一個孩子不好,這似乎問題不大,但如果很多同學都同時說某一個孩子不好,做家長的恐怕就需要適當警醒了。 ![]() 更為關鍵的是,當時的人們沒有多少專門送給杜甫的詩歌。可能又有人會說,詩歌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難免會不斷流失,說不定當時杜甫的朋友與杜甫之間也有很多唱和酬答鼓勵褒獎之作,但因為某種原因,這些作品慢慢失傳了。這種可能不能說不存在,但應該承認,存在的可能性很小。畢竟到了宋初,文壇的主流就開始高度重視杜甫的詩歌了,并且竭盡全力予以搜集整理,如果真的有大量的朋友們呈送贈送給杜甫詩作,那一定不會流失殆盡,但今天,我們看到杜甫的詩集里,杜甫寫給朋友們的詩數量驚人,但放眼整個大唐時代,他周圍的朋友,比如李白、鄭虔、高適、岑參、房琯、嚴武等等,又有幾首真心誠意至少如同杜甫對別人一樣真心誠意的詩作呢?在現有的杜甫詩歌全集里,杜甫先生寫給李白的詩作至少有二十三首,但李白明確寫給杜甫的詩歌流傳至今的不過三首而已,并且其中最為膾炙人口的還是“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的譏誚之詞。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別人對于杜甫的情感厚度都遠遠不如杜甫對別人的情感厚度,這種差別,當然值得探究。 ![]() 杜甫為什么不受時人歡迎呢? 杜甫已經長眠于九泉之下,我們當然無法直接向其討教,只能根據個人的一些膚淺理解,做出一些推測。個人覺得,杜甫活著的時候覺得“百年歌自苦,未見有知音”,倍感孤獨,主要是有以下三大原因。 第一,杜甫特殊的童年成長環境。根據正史記載,杜甫幼年喪母,父親一直在外做官,所以從小就由洛陽的姑母一手帶大。并且杜甫小時候體弱多病。這種特殊的童年成長環境,可以非常有力地解釋成年之后杜甫絕大多數命運流轉的成因。一個缺少母愛和父愛的人,其實內心深處是沒有安全感的,這幾乎是一輩子攜帶的基因,無可改變。這種不安全感,讓主人公到了任何一個地方都難以安生,難以扎根,而是不斷尋求新的目標,新的落腳點,不斷開啟新的征程。對于一個能力非常強大的人而言,這往往有極大可能開創出一番偉業,但對于一個文弱書生來說,這往往意味著顛沛流離漂泊無定的人生命運,不幸的是,杜甫正好充分印證了后者。 身體強健的人很難理解身體虛弱者的哀傷與苦痛。 不難想象,即便是在天下承平的盛世,在過往的極端落后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科技條件支撐下,一家數口要想長年衣食無憂是一件極其難以辦到的事情,如果一家之主再體弱多病,則景象就會更加凄慘,而老杜童年時代就身體不好,到了中年之后,則又有各種疾病纏身,這也導致他什么事情都很難做長久——任何一個職業一開始都難免顯得陌生而新奇,稍久之后,就是重復和累贅的痛苦,而杜甫因為身體不好,恰恰忍受不了這樣單調的重復。比如,在成都生活時期,他的好友嚴武向朝廷表奏,給杜甫弄了個榮譽性的檢校工部員外郎做做,原本是可以在嚴武的幕府里幫著好朋友認真嚴謹地處理很多日常性事務,有效減輕老朋友的負擔,但杜甫干了沒有幾個月,就無法再堅持下去了,表面上看,這都是因為幕府關系復雜,讓杜甫心力交瘁,其實背后的根本原因還是老杜身體不好——人一旦身體不好,干什么事情都分外艱難,看誰都不是十分順眼,自怨自憐,自憐自怨。于是,最后的結局就是紛紛擾擾,一事無成。越是事情做不好,就越不可能擁有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就形成一個典型的惡性循環,而完成這個惡性循環最后閉環的必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禁不起風吹雨打的身體。這方面,老杜給后來者樹立了十分典型而沉重的榜樣。今天的人們,要想成就一番事業,超越命運的低端糾纏,站到生物鏈的高端乃至頂端,那么就一定離不開一個強健的體魄作為基礎。 總而言之,身體不好的人很難獲得大好機會,即便時來運轉,能僥幸獲得一絲機遇,也很容易因為自身的原因最終失之交臂,只剩捶胸頓足,憤懣難當。對比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恐怕不在少數。那些學習不好的孩子,其實有幾個真的是因為自己主觀上就自甘墮落與沉淪,絕大部分都是因為身體不好。 第二,缺少父母悉心照護和引導,杜甫的情商很低。所謂情商,對于官場上有所追求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即便就是蕓蕓眾生,要想身邊矛盾少一點,關系簡單點,也離不開情商的基本支撐。我們看老杜流傳下來的1455首詩歌和少量的文賦,實在看不出他是一個能基本左右逢源的人。人們可能會說,這個世界上又有幾個詩人能真正左右逢源?當然,我不否認,這樣的詩人畢竟是相對少數,但少數并等于沒有,其實,老杜的老大哥李白,就絕對是一個情商不低的人,雖然才華相對的確比較出眾,但他很善于為自己造勢,也善于結交上層,充分走上層路線,所以,即便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但江湖大佬的地位反倒是越發鞏固了,所以,雖然胸中難免有幾分郁悶,但周游天下,總是會獲得很多人的追捧,于是就可以“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這樣的生活質量肯定要比老杜那副“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導致的窮困潦倒的慘景好得不是一丁點。情商不高的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往往會出現付出很多,而收獲相對較少。某種意義上說,老杜其實也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里,我們絕對不能責怪李白、高適、房琯、嚴武等人刻薄寡恩,其實,這是與老杜自身情商低下,經常在不知不覺中就讓人不舒服不痛快不開心有直接關系。正史里也有關于老杜酒醉之后充滿醋意地斥責嚴武的記述。這類屬于細枝末節的人格缺陷,一般很難進入正史,但《新唐書》里還是毫不隱晦地予以引用,足夠可以說明杜甫一生,內心沉重,不善交際,舉輕若重,動輒得罪于人而不自知。 情商的學習比單純的讀書背誦寫詩作文要難很多很多,非得有父母于具體生活細節中耐心引導,并且需要久久為功,絕對不可能一蹴而就。 第三,人性的某種缺陷。任何一個時代,人們從本能上而言,都喜歡輕松明快歡愉搞笑的東西,而自然地反感沉重心酸悲苦哀傷的東西。看看今天的思想潮流,一般性的娛樂話題,比如明星出軌等,總是更加容易獲得更多人的關注和評頭論足,而一些略顯沉重比如社會分配不公,民主法治,國家面臨的威脅和挑戰以及未來發展等等話題,總是很難引發大面積的關注和討論,今天的社會如此,大唐的時代也照樣如此。在大唐時代,人們更喜歡李白的瀟灑飄逸,牛皮滿天飛,什么飛流直下三千尺,什么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什么桃花潭水深千尺,什么千里江陵一日還等等充滿夸張的詩句,人們通讀把玩這些句子,仿佛看到了人力之所不能在現實生活中得以達成,可謂歡欣鼓舞,趣味盎然。反觀老杜的詩,總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總是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總是新鬼煩冤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總是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絕大多數詩篇充滿著憤憤不平氣,充滿著哀怨陰冷沉重的負能量,可想而知,這樣的詩歌作品怎么可能受到時人的歡迎和追捧。不被視為另類和異類已經是莫大的包容和理解了。 人性的這種缺陷,與其說是一種缺陷,還不如說是人類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假如我們不幸遭遇愴痛,我們當時毫無疑問會很難過,但為了延續生命,我們必須學會遺忘。某種意義上說,遺忘得越快,越有利于個體度過難關,恢復正常。一個詩人,如果偶爾寫一點情緒低沉的詩歌,還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如果他總是哀婉傷痛,難以自已,這樣的悲涼肯定會影響到群體的情緒,于是,他的作品就很自然地會被當時的人們拋擲腦后,主動遺忘。否則,必然會對整個群體的健康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 人類總得努力地維持種群的繁衍生息。 至于說到為何到了宋代,杜甫的詩歌一下子又變得流行起來,形成千家注杜的壯觀場面,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期待以后有時間再與諸位讀者深入探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