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曼帝國的衰落被歷史學家認為是帝國現代化的時期[58]。帝國在前線失去不少領土,中央政府的衰弱導致管治不穩,帝國在坦志麥特時期試圖對帝國進行改革及重組。在坦志麥特時期,帝國須應對外國的入侵,帝國獨力難支,于是開始與歐洲國家結盟,如法國、荷蘭、英國等[59]。在克里米亞戰爭,奧斯曼帝國聯合英國、法國等國抵抗俄國。 坦志麥特時期一系列的憲政改革包括建立現代化軍隊、改革銀行系統,以現代工廠取代同業公會。1856年,哈特-艾·于馬云(Hatt-? Hümayun)法令保證所有奧斯曼帝國的公民,不論種族及信仰,都享有平等的地位,把1839年哈特-艾·沙里夫(Hatt-? ?erif)法令的內容進一步擴充[60]。基督教米利特享有特權,如1863年的亞美尼亞國民憲法(Armenian National Constitution)是底萬批準的法規,包括150條條文,由亞美尼亞知識分子及新成立的亞美尼亞國民議會草擬[61]。一部稱為坎寧-厄·埃沙西(Kan?n-? Esas?,奧斯曼土耳其語解作“基本法”)的憲法使改革時期達到頂峰,該憲法由新奧斯曼人的成員編寫,于1876年11月23日發布,為國民建立了自由及平等的概念[62][63][64]。 一次立憲時期維期甚短,但其意念(奧斯曼化)對改革派新奧斯曼人具有影響,新奧斯曼人在西方大學接受過教育,他們相信君主立憲制能解決帝國社會不穩的問題[65]。1876年的一次軍事政變廢黜了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66],穆拉德五世繼位,因精神問題,穆拉德五世在上任短短數個月內再遭廢黜[67]。1876年12月23日,一如人們所期待,繼位的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宣布實行君主立憲制[68],然而,憲政下的議會運行了僅僅兩年就被蘇丹封禁,但沒有被廢除,其后礙于壓力下,議會再度召開,坎寧-厄·埃沙西的有效性被降至最低。 在十九世紀,民族主義的興起橫掃許多國家,奧斯曼帝國亦不能幸免。民族意識與公民民族主義意識的增長令西方的國家主義思想引入奧斯曼帝國,使帝國須應付國內外的民族主義。國內滋生了不少革命政黨。民族主義興起對十九世紀的帝國影響深遠,還影響著二十世紀初帝國的國策。許多奧斯曼土耳其人質疑當時的國家政策,一些人認為種族沖突源自外部,與行政無關。帝國在那時沒有取得太大的成就,她應付民族主義的能力也被受質疑。1829年,希臘在希臘獨立戰爭后宣布獨立[69]。改革未能抑制多瑙河大公國及塞爾維亞的民族主義興起,兩地已處于半獨立狀態。1875年,塞爾維亞、黑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宣布脫離帝國獨立[70]。1877年至1878年的俄土戰爭正式確立了塞爾維亞、羅馬尼亞、黑山及保加利亞的獨立[71]。波斯尼亞被奧地利帝國占據,巴爾干其他地區仍舊置于奧斯曼帝國的控制。在這反殖民化的浪潮里,塞爾維亞裔猶太人居達·阿勒卡萊(Judah Alkalai)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度[72]。土耳其人在俄土戰爭失敗,奧斯曼帝國以塞浦路斯換取英國在柏林會議的支持。在1798年被拿破侖一世占領的埃及在1801年由奧斯曼及英國聯軍奪還,1882年,英軍以整頓治安為借口占據埃及[73],在法律上,埃及和蘇丹仍是奧斯曼帝國的省份,直到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奧斯曼帝國加入同盟國,英國隨即吞并埃及和蘇丹。在1830年至1912年間,奧斯曼帝國在北非的省份盡失,即阿爾及利亞(1830年被法國占領)、突尼斯(1881年被法國占領)及利比亞(1912年被意大利占領)。 帝國未能向歐洲銀行償還國債,導致奧斯曼國債機構(Ottoman Public Debt Administration)的成立[74]。十九世紀末,帝國沒有被西方勢力完全占領是由于權力平衡的概念,奧地利及俄羅斯都希望藉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提高影響力及擴張領土,但英國竭力抑制他們,擔憂俄國會支配地中海東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