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周康王之子周昭王時持續對南方或東南擴張,例如征伐鄶國[103]、虎方[104][o]。并且兩次大規模南征,拓展到漢水流域,與荊楚[p]發生沖突[102]。第一次南征是十六年,周昭王渡過漢水南征荊楚,最后戰勝[109][q]。從《馭簋》[110]與《過伯簋》[111]也得知,有南國入侵周土,周昭王率軍討伐荊楚,最后降伏南夷、東夷諸國,約二十六邦[112],獲得大量的銅[111][110]。第二次南征是十九年,但是周昭王渡漢水時遇難,并且喪失周六師[113]。有說法是周昭王帶祭公渡漢水時,因梁敗(可能遇襲使浮橋敗壞[105])而溺死[114]。另一說是乘當地人提供的膠船,渡河時膠船解體而溺死[115]。這兩種說法最后都由辛游靡取周昭王遺體北返。總之,這次戰爭激烈,周六師均敗。昭王之死不是偶然事件,后來周人都不愿再說此事[102],到春秋時期還被齊國作為宣戰楚國的借口[116]。至于南征對象是否是楚國,現今學者也有許多見解[r]。周師北返后,其子姬滿繼位,即周穆王。周朝中后期,采取安撫荊楚與冊封“漢陽諸姬”等諸侯國來鞏固南方[121]。 周穆王的在位時間是西周最長的。他好大喜功,向四方征戰不休。例如命令毛公班兼管淮水繁(繁陽,今河南新蔡北)、蜀(疑是今安徽合肥西蜀山)、巢(今安徽桐城南)等地,率吳伯、呂伯伐東國狷戎,三年平定[122]。當淮夷入侵周土時,命伯雍父率成周師氏,抵御淮夷入侵[s]。另有南征揚越至九江的事跡[123]。從《今本竹書紀年》得知周穆王可能有征伐犬戎與徐國的事跡。一開始周穆王封徐子為伯。在十二年率毛公班、共公利、逄公固率軍西征犬戎[124]。但徐國于隔年襲擊洛水一帶,周穆王與造父緊急返師[125]。最后率楚國攻克徐國[126]。十七年周穆王二度西征犬戎,遷戎于太原[127]。這些事演變成《穆天子傳》[128]、徐偃王[129]及趙國始祖造父[130]的傳說[131][t]。昭穆時期,周朝屢次對四方動武。周穆王不聽祭公謀父的懷柔之策而伐犬戎,只獲得四白狼四白鹿而歸,西方各族荒服不至[133],戎狄不減反興[121][102]。 周室從周共王開始國勢漸衰。懿孝夷王三代,周朝對外與四周方國陷入長期戰爭。周懿王時,南夷(即淮夷)的盧、虎會合杞國、舟夷等方國入侵周朝東土,周懿王命師俗與史密分別率齊國、萊國軍隊合攻長必之地,平定亂事[134]。史書也稱周懿王時,王室衰退戎狄交侵[135]。周夷王時因為荒服不朝,派虢公率六師伐太原之戎[136]。王室內部及王室與諸侯間也加劇對立。周懿王時王室威信不再[137]。懿王去世后,太子姬燮被王叔姬辟方奪取王位,號周孝王。周孝王以非子飼養馬匹大盛,最后封非子于秦邑(今甘肅清水)[138]。周孝王不久去世,周懿王之子姬燮雖有身疾[139],仍受諸侯擁立,號周夷王。周夷王繼位之初,不敢認為周王的地位比諸侯還大,而后聽從紀侯密報,烹殺疑似荒淫的齊哀公[140][141]。齊哀公之弟靜被立為齊胡公后,避紀侯遷都于薄姑(齊國舊都營丘西北五十里)[142]。經濟方面,由于過度分封,貴族勢力膨脹,時常爭奪交換土地,“田里不鬻”,井田制開始崩潰,社會動蕩不安[u][144][14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