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子是什么 竇 旭 民
何為面子?原本是指一件物體的表面,如布匹的面子、衣服的面子、被褥的面子等等。后來,人們將其與人的臉部相結合,得出了一個豐富的中文詞語——“臉”即“面子”。 于是,“丟面子”、“長面子”、“給面子”、“要面子”、“留點面子”、“看X的面子”等諸多詞匯應運而生,成為國人相互交往與交際的基本概念。正是由于這種儒家思想的傳播,支配了“人情與面子”在國家歷代官僚體制中的突出地位,直接影響到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一般的交往活動,使得人們本來純潔的心靈上,蒙上了一種模糊不清的所謂“臉面”和“自尊”。 在中國,這種所謂的“面子”可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為了“面子”,小則翻臉,大則可能鬧出人命。中國人可以吃悶虧,也可以吃明虧,但就是不能“沒有面子”。 記得當年一名青年夫妻婚后不久,一天晚間,丈夫居然用小榔頭將妻子頭部砸碎,致其死亡。我那時在檢察院工作,正好接手這起案件的出庭公訴。按照慣例,出庭前必須訊問被告人。那位丈夫供述:其所以將妻子砸死,就是因為與妻子爭吵,妻子將尿壺里的尿倒在了他的頭上。他認為這是最大的丟了面子,傷了自尊,再無臉面愧見世人,便一氣之下,下此毒手。——這就是一名大丈夫的所謂“面子”和“尊嚴”!為此竟然殺人,而且還振振有詞;自己因此也葬送了性命。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絕對不能以是否博得面子來判斷某人的為人及品德。假如將有面子的人都被看作是能人,那會致使很多虛偽愛面子、擅長說大話的人越陷越深,不能自拔。面子的難以抗御的誘惑力必定會使某些人沾沾自喜、渾渾噩噩,不得不做出一些令人驚嘆的事情。而今,所謂的面子,實際上已成為支配著中國社會運行的“潛規則”。因此,給了所謂的面子,就被認為是尊重了人格;不給所謂的面子,就被認為是侵犯了尊嚴。 其實,人們如果能夠正確的理解面子的含義,將其與樸實的自尊、尊嚴貫穿起來,才能搞懂真正意義上的臉面。若從這個角度來說,就不應全盤否定面子的作用,適度的講講面子還是對社會、對人類有些益處的。 “人有臉,樹有皮”,“唯有知恥,才有自尊”,有了這份羞恥之心,人做了錯事才會慚愧,辜負了別人的期望才會內疚,行為不當就會難過。自尊,源于不趨炎附勢和卑躬屈膝;自尊不論出身、無關貧富,不論體貌、無關職位,所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而社會是彼此的,學會尊重別人,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此的自尊或尊嚴,閃耀著面子的光亮,才是真正的面子的內涵。 這樣的面子值得維護,這樣的面子不需舍棄,這樣的面子應該留給,關鍵的問題就是要掌握好這個尺度。 同時,人們還必須明白:面子絕對不是衣冠楚楚的敷衍應酬,而是與親朋好友相會時的真心實意;面子根本不是什么口舌之爭,而是與敵方對手爭持中的奮力拼搏;面子當然不是虛偽的甜言蜜語,而是夫妻伉儷之間在生活中的相敬如賓;面子永遠不是那種趾高氣揚的呼風喚雨,而是百姓大眾給予的熱烈掌聲和爽朗贊譽……。
![]() ![]() ![]() ![]() ![]() ![]() 網絡圖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