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料記載,在魏晉之前,還沒有“臉”這個字。那時把人的臉稱為面或顏。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這樣的記載:“面,顏前也。”多指兩頰上部,到唐宋時期開始指整個面部。現代將“臉”的意思進行了豐富和引申,一般指表情,面子和物體的外部等。因此就有了我們常說的臉孔、臉面、顏面、體面、面子及諸如門臉兒等外部特征的內涵。 在與“臉”有關的詞匯中,人們更加關注臉面、體面、面子這三個詞。尤其是“面子”這個詞運用得最多。臉面是指面子和情面;體面是指身份、體統和榮光。面子亦即人的臉面,是關于臉面的另一種通俗的說法。 人活著,無論是誰都會把自己的臉面看得很重,這是人之常情。有的人寧可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臉面。民間俚語講得好,做人要“要臉”,不要做“不要臉”之人。要臉就是要面子,有了面子也就有了臉面。所以,“面子”是許多人一直喜歡追要的東西。 我們在日常交往中,都很注重自己和他人的面子問題。比如,愛面子、要面子、給面子、老面子、爭面子、丟面子、賣面子、傷面子等。人們之所以喜歡面子,是因為面子背后是尊嚴。面子可以不要,尊嚴怎能舍去呢?沒有了尊嚴,人也就失去了活著的脊梁和骨氣。因此,愛面子是虛,獲取尊嚴是實。老實講,沒了面子和尊嚴就形同于被人們瞧不起和不屑一顧的無靈魂的軀體一樣。 有人說,面子不值錢,這完全是洗腦的屁話。人可以窮,但不可失志,更不可失自尊。你可以不給我面子,但我有維護自己尊嚴的權利。不是有了財富就有了體面,窮人也有屬于自己的體面。當然,如果只拿金錢、權利、地位作為衡量體面的標準,衡量尊嚴的天平就會傾斜到物質財富上來。 當人們滿眼充斥的都是這些的時候,面子、臉面、尊嚴就會被金錢所左右。面子和尊嚴從來都是憑自己的實力爭取來的而不是靠別人賞賜的廉價之物。被人瞧不起,并不代表著你沒有尊嚴。相反,我也不欠你的,你若看不起我,我更瞧不起你。給面子是相互尊重的行為。面子的本質是別人給的,可臉面卻是要靠自己去掙的。 俗話說,罵人莫傷面,打人莫打臉。就是在告誡我們臉面的重要。可在現實中,總會出現得寸進尺,給臉不要臉的人。完全不顧及道德約束,做出超出底線的事情來。為了自身的利益,極盡“賣臉”之能事,臉厚且黑,即使啪啪被打臉也不覺得疼和痛。 臉面和虛偽的面子是兩碼事。我們常說:“死要面子,活受罪。”這里的“面子”就是指與自己實力不太相符且虛偽的面子。有時人們之所以活得很累,就是放不下架子,撇不開那些可有可無的所謂的面子,解不開自己虛榮的心結。通俗的講就是為了面子而裝逼。 表面的“榮光”可以用金錢、飾物、裝扮等迷惑人的手段來贏得一時的“面子”,可歸根結底,還是長久不了的。面子不是買來的。如果面子可以買來,無異于是說尊嚴和靈魂也可以買賣。人這一輩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里子是指內在的骨氣、人格和尊嚴。 再說打臉。打臉一詞是網絡流行語。是指被證明不正確或者是與客觀事實不符合,使其喪失體面、出丑、丟面子的一種極其尷尬的行為,也指在各類事件里,當事人用以辟謠的話語被辟謠了。打臉分自己打自己臉和被別人或事實打臉兩種情形。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落得個被否定和被嘲諷、吐槽的結局。 打臉是日常生活中一種常見的現象。人活在世,誰也不敢保證沒被打過臉,只不過是被打臉的程度有所不同罷了。簡單地說就是人們的言語、思想、觀點、認知等的說法和預判,因自己的主觀性而嚴重地脫離了客觀現實,恰與現實相反,從而導致被吐槽和譏諷。比如,有些媒體大V的觀點被打臉等。 現實中,常被打臉的人基本都有愛吹牛、喜歡講大話、故意夸大自己的實力、愛許諾、愛虛榮、愛炫耀、愛推測、喜預判、好逞強等毛病。臉是用來維護的而不是用來被打的。臉皮厚倒是無所謂。有時為了某種既得利益而被打臉的人,他的臉面更多的是為某種利益而犧牲的一個“變臉”符號而已罷了。 人活著,無論是誰都會把自己的臉面看得很重,這也是人之常情。有時寧可死,也要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臉面。民間俚語講得好,做人要“要臉”,不要做“不要臉”之人。要臉就是要面子,有了面子也就有了臉面。 面子的本質是別人給的,可臉面卻是要靠自己去掙的。人這一輩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活成了里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