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腸,是一種很古老的保存肉類的方式,德國人用1500種香腸構建出一個龐大的香腸王國。在這個王國里每種香腸都帶著很強的地區特色,人們根據當地特產和喜好來制作不同口味的香腸,按照不同的吃法基本可以分成三種:生香腸、水煮香腸和烤香腸。據統計,在這1500多種里,僅水煮小香就有780多種,最受歡迎的要算是潤口的肉腸。此外,水煮腸中還包括60種不同的肝和風味特色腸。今天,小編就介紹幾款比較經典的:巴伐利亞白香腸,德國咖喱腸,德國豬肝腸,德國下午茶香腸,德國油煎香腸和法蘭克福腸。

巴伐利亞白香腸(Weisswurst) 德國東南部巴伐利亞的特產,香腸大約長四到五英寸,一英寸厚。這個腸的汁水特別多,口感細滑又軟軟的,很是特別。跟別的腸不同,它幾乎沒有經過什么防腐處理,通常和椒鹽脆餅、麥啤,伴甜芥末醬食用,不吃腸衣。

德國咖喱腸(Currywurst) 這種香腸切成細薄片,抹上調味番茄醬,再撒上薄薄一層咖喱粉,非常好吃可口。咖喱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雖然發明咖喱腸的確切時間和地點依然有爭論。比較流傳的一版是柏林的說法,咖喱腸由赫塔·夏洛特·霍伊韋爾(Herta Heuwer)發明。1949年9月4日,赫塔在她設在柏林的夏洛滕堡區的香腸攤等待顧客,純粹出于無聊而發明。如果你在柏林西城區散步,也許還能看到記錄著這位老板娘創舉的紀念匾牌。

德國豬肝腸(Leberwurst) 雖然叫它豬肝腸,但這種香腸通常是用豬肉作為原材料的,豬肝實際只占到香腸10-20 %左右,但卻有足夠和特別的豬肝口味。

德國下午茶香腸(Teewurst) 叫它下午茶香腸是因為人們吃下午茶時,愛將這香腸擠出涂抹在三明治上吃。這種香腸內含30-40%的脂肪,可以很輕松的將擠出的肉醬均勻的涂抹在面包上。據記載,此類香腸大概是在19世紀中時被波美拉尼亞(現波蘭的Dar?owo)的Rügenwalde發明。

德國油煎香腸(Bratwrust) 一種由小牛肉、豬肉或牛肉制成的德國香腸,多以油煎或燒烤,有時也用于和高湯或啤酒一起烹煮。油煎香腸中最有名的要屬手指般大小的紐倫堡小煎香腸(Nürnberger Bratwurst)和各地集市上都會見到的圖林根煎香腸(Thüringer Bratwurst)。這兩個地名如今已經是煎腸的代名詞。

法蘭克福小香腸(Frankfurter Würstchen) 由豬肉(有時會混合其他肉類)制成,起源于法蘭克福,因而得名。如今,法蘭克福小香腸通常會以熱狗的方式食用,因此有熱狗腸之稱。 
本文由生鮮品管收集整理
★素材集萃★ ▼相關好文推薦▼
白香腸工藝配方概述
維也納香腸工藝配方概述
卡巴納香腸工藝配方概述
德國啤酒香腸工藝配方概述
奧爾良風味烤香腸加工技術概要
[視頻]德國自動化香腸生產流水線
香腸加工技術資料匯編,配方工藝全都有
對本公眾號(sxpg01)有疑問或意見建議請聯系小編,微信號 sxpg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