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毛主席在《沁園春 . 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他老人家把成吉思汗列入中國的古代帝王之列。可是,成吉思汗是中國古代的皇帝嗎?答案是明確的,不是。
成吉思汗,姓孛兒只斤 ,名鐵木真,1162年生于漠北草原土刺河畔,就是現(xiàn)在的蒙古國肯特省內的鄂嫩河畔。
他生活的漠北草原,當時還是原始的奴隸制游牧社會,處于女真人族建立的金國的統(tǒng)治之下。他的父親就是其中的一個蒙古族部落的首領、一個奴隸主頭領,死于部落間掠奪人口與財產(chǎn)的戰(zhàn)爭之中。
從小就生活在 仇恨與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中,孕育了鐵木真堅毅、殘忍、殺戮的性格,養(yǎng)成了他組織與指揮的才能。從十八歲起,他就發(fā)起了部落之間爭奪領導權的爭斗,四年后被推薦為蒙古乞顏部部落的首領(可汗)。其后雖然也有失敗,但當他四十四歲的時候(公元1206年),他已經(jīng)征服了各個蒙古部落,建立了一個‘大蒙古國’,被各部落尊稱為‘成吉思汗’,成為歷史上的一代帝王。
古代的國家是沒有準確的國界線的,只有一個大概的方圓,大蒙古國也是這樣。它南鄰長城以北的西夏國和西遼國,東臨金國,北邊在貝爾加湖以南,西邊在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以東,其面積相當于兩個現(xiàn)在的蒙古國,它是中國北方的一個民族國家,離當時正統(tǒng)的中國地還有著一段距離呢。
大蒙古國建立以后,對外侵略與征服仍是鐵木耳執(zhí)政的主線。他親率幾十萬大軍,東討、南伐、西征。與西夏國打了二十余年,與金國打了二十四年,與花剌子模國打了八年,鐵蹄遍布東亞、中亞和東歐,是歐洲人認識的“黃禍”的開端。
公元1219年,鐵木耳以花剌子模國(中亞地區(qū)的古國)殺害450名蒙古使者及商人為名,出兵西征。名義上是懲罰,實質上是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
20萬大軍分路西進,先是征服了西夏國,掃清西征的障礙。隨后數(shù)年間先攻破‘訛答剌’(今在哈薩克斯坦南部,臨近塔什干),現(xiàn)在還叫‘貼木耳’的地方,它是花剌子模國的東部重鎮(zhèn);后攻破花剌子模國的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現(xiàn)均在烏茲別克斯坦東部),將逃亡的花剌子模國國王,追到了里海中的小島上。又派一路人馬殺入黑海邊上的克里米亞(今剛被俄羅斯從烏克蘭收歸的地方);另路人馬揮師東南,追擊花剌子模國國王的兒子到申河(今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河畔),才班師回朝。
此時,鐵木耳可算是春風得意,他不忘分封有功的兄弟和兒子,將各個兄弟封為東道各王,將四個兒子封為西道各王;其中大兒子術赤戰(zhàn)功赫赫,也有計謀,本可當自己的接班人,無奈他有著是否親生的問題, 接班似乎不當,遂將廣闊的西伯利亞西部分封給他,該地區(qū)于1242年成為欽察汗國;把西伯利亞東部分給了三兒子窩闊臺,該地區(qū)于1225年成為窩闊臺汗國;把原花剌子模國腹地給了二兒子察合臺,該地區(qū)于1222年成為察合臺汗國;把伊朗高原分給了四兒子拖雷,該地區(qū)于1256年成為伊利汗國。這就是歷史上被稱為四大汗國的蒙古諸侯國。見下圖。
隔了一年,鐵木耳再次帶兵南下,在征服西夏時,意外染病在身,死于賀蘭山下的清水縣(今屬甘肅),終年66歲,時為公元1227年8月25日。
鐵木耳臨死前留下了自己的遺愿,要子孫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lián)宋滅金,完成自己的大業(yè)。
鐵木耳逝世后,因大兒術赤已死,由四子拖雷監(jiān)國。本來拖雷可以繼承汗位,但各兄長都不捧場,于是拖雷被迫推舉窩闊臺繼位。
1229年,窩闊臺繼任大汗,1231年他出兵征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使成吉思汗創(chuàng)建的大蒙古國疆土倍增。
滅金之后,蒙古軍分兵兩路進攻南宋。東路軍由皇子
闊出 西路軍由皇子 闊端 統(tǒng)率進攻四川。1236年,一支蒙古軍攻破武休關,入漢中、奪取陽平關。另一支取宕昌、龍州,兩軍會合,一起攻破成都。1238年,蒙古軍再攻川,陷劍閣;次年攻取重慶,繼而東下萬州、夔州。1241年,蒙古軍第三次入川,破210余城,南宋軍民慘遭屠掠。
窩闊臺時期的南侵,使南宋的許多地方遭到蹂躪。但他攻宋的目的在于掠奪財物,并未想來擴充疆土。
在窩闊臺派皇子南侵的同時,窩闊臺汗決定派蒙古諸王的長子西征。術赤長子 拔都 為帥,窩闊臺長子 貴由、拖雷 長子 蒙哥 等王子從之。1237年占領莫斯科,1240年攻占基輔。1241年入侵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大敗神圣羅馬帝國聯(lián)軍,直至抵達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歐洲為之震驚,深感“黃禍”之恐怖。這也是蒙古大軍所到的地球上最西邊的地方。
就像中國人分不清英格蘭人、法蘭西人、德意志人一樣,歐洲人也分不清蒙古人與漢人,還以為蒙古人的西征就是漢人的西征,其實那是大錯而特錯。自古以來,以漢人為主體的中國王朝,基本上都是固守中原,曾經(jīng)對外出擊的是以鮮俾族人(新漢人)為主體的唐朝,以蒙古族人為主體的元朝,以滿族人為主體的清朝。把中國與“黃禍”綁在一起,是一個巨大的誤解。
在第二次西征達到鼎盛時,窩闊臺死了,整個蒙古上層的精力都集中在汗位的爭奪上。窩闊臺汗死后 5 年,才由其子 貴由 承繼大汗之位。不料這位大蒙古國三世短命早殤,僅居汗位兩年,蒙古諸王又陷入新一輪爭斗,術赤與拖雷派與窩闊臺與察哈臺派之間展開數(shù)年的激烈角逐。最后,拖雷的長子 蒙哥 在其兄弟 忽必烈 和術赤長子 拔都 的支持下,登上大汗之位,皇位由窩闊臺家族轉移到了拖雷家族。皇族內部的分裂,為后來大蒙古國的徹底分裂,埋下了伏筆。
這位大蒙古國四世 蒙哥 大汗,仍不忘侵略,又發(fā)起第三次西侵。1255年蒙古大軍抵撒馬爾罕;1256年渡阿姆河,平定木刺夷國;1258年,涉底格里斯河,向巴格達(伊拉克)發(fā)起進攻,末代哈里發(fā)出城投降,歷時500余年的阿拉伯帝國滅亡。1260年,蒙軍又攻陷大馬士革(敘利亞),直抵地中海東岸。正當蒙古大軍準備進攻北非埃及時,蒙哥大汗死訊傳至軍中,蒙軍留下5000人馬駐守敘利亞,大軍主力東歸,在此以后,成吉思汗創(chuàng)立的大蒙古國走向衰亡。
蒙哥 在世時,派四弟 忽必烈 帶兵進攻南宋,派七弟
阿里不哥
忽必烈 率兵深入南宋腹地攻城略地,雖然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然而,他本人卻被中國的文明所折服,他日益注重‘漢化’,逐步接受漢文化,比如其信仰由原始的薩滿教,轉向漢人的儒釋道。他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蒙古人的游牧傳統(tǒng),傳習漢人的農(nóng)耕蠶桑,要建立一個漢人式的國家。
忽必烈 的漢化行動,遭到堅持蒙古傳統(tǒng)的王公貴族的反對,留守在蒙古國王城的
阿里不哥得到了他們的擁戴,包括西道諸王的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和察合臺汗國的可汗與部將的支持。1260年蒙古國四世
蒙哥 去世后,他們擁戴
阿里不哥
忽必烈 在得知 蒙哥 去世與
阿里不哥
兩個蒙古可汗的軍隊展開了長達四年的內戰(zhàn),最終 忽必烈 取得了勝利,阿里不哥 投降。但是西道諸王并不買 忽必烈 的帳,欽察、窩闊臺、察合臺和伊爾這四大汗國,都脫離了大蒙古國的體制,成為獨立的國家。
這時的 忽必烈 已經(jīng)不愿留在漠北王城,再去當大蒙古國五世可汗,他要當中華王朝的帝王。1271年,他在大都也就是現(xiàn)在的北京,建立起了新的王朝,“元”帝國。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戰(zhàn)滅掉南宋皇帝,結束了中國自五代十國以來的分裂局面。
忽必烈 當 中國的正統(tǒng)皇帝,自然忘不了光宗耀祖,他悉數(shù)追封大蒙古國的歷代可汗,鐵木耳 為‘元太祖’,窩闊臺 為‘元太宗’,貴由 為‘元定宗’,蒙哥 為‘元憲宗’,至于那個阿里木哥,忽必烈 就沒給他封號了,道理也很明顯。他們都成了元朝的皇帝,包括成吉思汗。
作為中國的皇帝,忽必烈 有封號的權力,但國人也有不承認的權力。客觀的評價,成吉思汗只是中國邊疆地區(qū)民族政權的一位戰(zhàn)功赫赫的國王,一位侵略成性的屠夫。要說他是中國皇帝,他絕對不是;要說他有中國籍,只能是勉強的湊合。如果要說成吉思汗與中國有什么貨真價實的關系,只有他給他的子孫們留下的滅亡南宋的遺愿與方略。
忽必烈 把成吉思汗封為中國的皇帝,沒給中國帶來任何榮光,反而負面作用長久不斷,尤其歐洲將‘黃禍’與‘中國’劃等號,使中國蒙受其冤。
中國文化的核心之一是‘王道’,是溫良恭儉讓,是儒釋道并舉的世俗社會; 古蒙古文化的核心是‘霸道’,是掠奪與殺戮,信奉的原始宗教‘薩滿教’,侵略性是其最突出的特征。
成吉思汗的西征,鐵蹄遍及中亞、中東、東歐和中歐,但沒給這個地區(qū)帶去任何的中華文明,反而西征的蒙軍自身也‘突厥化’,現(xiàn)在的中亞,從哈沙克斯坦、吉爾吉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到最西邊的土耳其斯坦,不都是‘大突厥斯坦’的一部分嗎!
說成吉思汗是中國的皇帝,錯!把‘黃禍’與‘中國’劃等號,更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