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羊肉膻味!熬出又香又白的羊肉湯關鍵三步驟傳統羊湯的吊制方法有何弊端? 羊湯入碗后的香味來自何處? 羊湯吊制時的香料如何配伍? 不放添加劑,怎樣保證羊湯稠白香濃? 羊腦炒制的方法是什么? 如何給羊湯增香? 傳聞中的“七步打湯法”如何掌握? 羊湯搭檔“油辣子”如何炒制? 先請長按下邊二維碼,讓大師來告訴你。…… 1、三道工序,去除羊肉膻味 首先,將羊肉焯水,可去除其90%的膻氣;其次,在烹調時加入“扶正祛邪”的香辛料,如花椒、白芷、草果、良姜、肉桂、小茴香等,在火力的作用下,會慢慢剝離羊肉深層駐留的異味,可去除全部膻氣的9%;最后,去膻的目的是增香,所以適當添加特定香料,如孜然、肉豆蔻等,就能讓羊肉散發出“頂風香”的誘人味道。 1、香葉和小茴香常用于豬、牛、羊肉的燉煮,有去腥增香的效果,但本身沒有中藥氣,不會影響羊湯的本味,且價格較低,適當加重二者的用量,可降低配料成本。 2、羊肉喜白芷,在挑選時一定要選擇形狀較為完整的;由于白芷的香味會逐漸散發流失,所以要盡量避免選擇放置時間過久的。 3、陳皮在香料配伍中起到很大的“中和”作用,但不能用得太多,否則會“吃料”(即遮蓋其他香料的味道),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 4、桂子作為調料丁桂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給單縣羊湯增香的“大功臣”。 2、料包輪換用,香味更持久 熬羊湯的料包氣息不可太濃烈,只用到白芷、白豆蔻等少許幾味能夠壓制膻味的香料,而沒有太多散發厚重香氣的藥料,以最大限度地保證羊湯的本味;煮羊雜的料包則擔負著去膻除異、提鮮增香的使命,因而需由花椒、小茴香、草果等多種香辛料復合而成。 1、料包內裝進約占二分之一的香料,為其吸水后鼓脹預留出空間,這樣才能充分釋放出香氣。 2、雙料包循環更新方法的優勢在于:始終保持鍋中有新舊兩只料包,雖然這兩包藥料完全相同,但新料包藥材氣味重,能夠壓制、去除羊骨頭的膻味和異味;使用過一次的陳料包藥材氣味基本揮發,只留下了香味,這種“乏料”恰能為羊骨頭增加香氣和回味。 3、煮羊雜順序有講究 煮羊雜時要先放顏色淺的部位,再放顏色深的部位。羊肺必須煮得過火入口才會軟嫩且易于咀嚼,而羊肝則須最后放入,這是因為它在煮制過程中會不斷冒血水,過早放入易將湯色染得烏黑。煮羊肝時不能離人,下鍋10分鐘后就要不斷用筷子插入其中,當拔出筷子后血水不再外冒,而是保持一汪血水與洞口齊平時,即可判斷羊肝斷生,此時火候剛好,撈出羊肝切開后,截面有“粉心”,入口軟糯粘牙;若羊肝煮得略微過火,則呈現出入口化渣、卻不軟糯的口感;若羊肝煮得“嚴重過火”,見風后表面變黑,切開后的截面有“青心”,味道發苦,無法使用。 初加工時,羊肉、羊雜表面的血處理干凈即可,如果把血水全部泡凈,就會損失本味。 4、羊湯不白?加點腦花和骨髓! 有些餐廳靠骨湯粉等添加劑給羊湯增白提鮮,客人喝過一兩次后就不再登門,這種做法無異于自絕后路。楊老師用羊骨熬湯,用羊腦和骨髓合炒的“油料”為湯色增白,油料入鍋后必須用大火持續煮沸,羊湯才會變得濃白。 5、羊湯吊制何時沖湯? 1、將羊拐骨煮至用手一拽就開的程度,就要立即改大火沖制,效果最佳。 2、用羊腦與骨髓炒好的“油料”入鍋后必須用大火持續煮沸,這樣羊湯才會變得濃白。 6、用勺子撇浮沫? 錯! 煮羊湯時會產生浮沫,通常的處理方法是湯汁燒沸后即不斷用勺子撇凈。這種方法是錯的!肉類原材料汆水后骨頭中的血和污物會冒出,在加熱過程中,血對污物有凝結作用,可起到“清道夫”的作用。羊湯剛煮開即撇走血塊,污物來不及凝結,此時會面臨越撇越多的尷尬,既費勁又撇不干凈;另一方面,用勺子打浮沫,會將羊骨中煮出的湯油一并撇走,影響羊湯的香味。正確做法是:羊湯大火燒開5分鐘后用細漏代替勺子打掉血污,此時,湯面上只余一層羊油,這樣的方法打浮沫只去污不去油,煮出的羊湯味道更香濃。 7、七步打湯法 操作七步打湯法的過程中,燙料時漏勺入湯鍋沸騰處燙約25-30秒。燙羊肝片時要特別注意,時間不能長,否則口感會變渣。 特制漏勺 第一步:取料 將客人選好的羊肉或羊雜稱量后放入碗中,倒入一勺湯。 第二步:入勺 一手端起碗,連湯帶料倒回漏勺中。 第三步:燙碗 用漏勺盛滿羊湯淋入碗內,盛約八分滿,放在一旁,將碗燙熱。 第四步:燙料 漏勺入湯鍋沸騰處燙約25-30秒,燙羊肝片時要特別注意,時間不能長,否則會變渣。 第五步:提勺 將碗內羊湯倒回湯鍋,此時碗已充分燙熱,同時提起燙肉的勺子。 第六步:入碗 將勺內原料及湯一起倒入碗內。 第七步:加湯 根據客人選料分量的多少,分別用小碗和大碗盛裝,3兩以下用小碗,3兩以上用大碗,如果用大碗,一勺湯倒不滿,需根據碗內羊湯量補至八分滿,湯距碗邊約一厘米。 8、羊湯口味不穩定?量化制作! 羊湯的制作前先將每種原調料過秤,計算好用量后再添加?!耙还莾捎?兩桶熬湯”方法可使得后續添入的始終是“湯”而不是水,從而保證每天售出的第一碗羊湯和最后一碗味道一致。此方法不僅穩定了出品口味,還大大節省了后廚的備餐時間,每天只需要十幾分鐘,就能完成當餐的準備工作,極大地節約了人力。 楊老師現場制作“一骨兩用”。 9、油辣子——羊湯絕佳搭檔 油辣子香氣濃郁,是羊湯的絕佳搭檔,在有些地區,一碗油辣子的味道甚至能決定一家羊湯店的生死。楊老師多次比對各種辣椒的特性之后,選用線椒、小米椒、海椒、新一代辣椒等原料,按一定比例組成“最強戰隊”,既降低了羊湯店的成本,又將香辣的味道做到了極致。不僅如此,在沖制油辣子時,采用了獨特的“三炸法”,令學員們大開眼界。 用線椒、海椒、小米辣等按一定比例組成“最強戰隊”。 冬天吃羊肉營養價值高!這6類人最好一口也不要再多吃現在人們常說:“要想長壽、常吃羊肉”。羊肉一般適宜于冬季食用,故被稱為冬令補品,深受人們歡迎。那么,吃羊肉有什么好處,真的什么人都可以吃嗎?下面一起來看看! 中醫認為,羊肉,性溫。羊肉具有補精血,益虛勞,溫中健脾,補腎壯陽,養肝等功效。對虛勞嬴瘦、腰膝酸軟、脾胃虛弱、食少反胃,頭眩明目、腎陽不足、氣血虧虛、寒疝、產后虛冷、缺乳等病癥有良效。尤其適合老年人、體虛的男人和產后婦女。 羊肉營養豐富,對肺結核、氣管炎、哮喘、貧血、產后氣血兩虛、腹部冷痛、體虛畏寒、營養不良、腰膝酸軟,陽痿早泄以及一切虛寒病癥均有很大裨益。 補肝明目,羊肉有益血、補肝、明目之功效,對治療產后貧血、肺結核、夜盲、白內障、青光眼等癥有很好的效果。 增強抗病能力,羊肉肉質細嫩,含有很高的蛋白質和豐富的維生素。羊肉肉質細嫩,容易被消化,多吃羊肉只能提高身體素質,提高抗疾病能力。 滋補身體在秋冬季,人體的陽氣潛藏于體內,所以身體容易出現手足冰冷、氣血循環不良的情況。按中醫的說法,羊肉味甘而不膩,性溫而不燥,具有補腎、暖中祛寒、溫補氣血、開胃健脾的功效。 溫中健脾,常吃羊肉可益氣補虛,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身體抵抗力。羊肉還可增加消化酶,保護胃壁,有助于消化。 吃羊肉要注意什么?1、肝病患者,患有乙型肝炎的患者是不能吃羊肉的,因為羊肉甘溫大熱,過多食用可能會導致肝炎加重。另外,由于羊肉的蛋白質含量非常的豐富,一下大量攝入蛋白質和脂肪,會加重肝臟負擔,可能會導致發病。 2、小孩有內熱者,小孩是純陽之體,肝常有余,因此不適合多吃。孩子的體質特別容易燥,不適合進補,也不宜吃羊肉,如果食用,少量即可。 3、孕婦食用少量羊肉,孕期是可以吃羊肉的。但需注意的是,由于羊肉性溫產熱量。因此,對于孕婦來講,雖然可以吃羊肉,但也不宜過多地食入,以免助熱傷陰,引起不適。 4、感冒初期的人不宜吃羊肉火鍋。羊肉性質溫熱,有大補的作用,這時總吃羊肉火鍋不利于病情的發散,會導致病情遷延不愈。 5、痛風病患。患有痛風、尿酸偏高的,要少吃羊肉火鍋,最好不吃。因為羊肉火鍋中嘌呤含量高,嘌呤被人體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經過代謝之后會產生過多的尿酸,從而引起關節疼痛等癥狀。 6、熱性體質及炎性患者。某些熱性病如痰火濕熱及傳染病早期,浮腫,以及患外感、牙病、癤腫、痤瘡、痔瘡等癥者也不宜食羊肉。高血壓、肝陽旺盛的人也不宜多吃羊肉,否則易引起頭暈。 羊肉怎么去膻味1、用清水白煮羊肉,吃的時候放進蒜和一些稀辣椒,也就是辣椒油或是辣椒面攪拌成的稀糊。這能減去膻味。 2、將羊肉切塊放入水中,加點米醋,待煮沸后撈出羊肉,再繼續烹調,也可去除羊肉膻味。 3、在烹煮過程中加入綠豆,按羊肉、綠豆10:1的比例,加水燒煮,既可除膻,又能使羊肉看起來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