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莊子·養生主》中,記載了一個庖丁解牛的故事,說的是一位名叫丁的廚師為梁惠王宰牛,他用手觸,用肩靠,用腳踩,用膝頂,皆發出骨肉相離的嘩嘩聲,再配以進刀時的聲音,這些都無不符合樂律,可與《桑林》舞的節奏,與《經首》曲的韻律相和諧。
梁惠王見狀贊嘆道:“嘻!真好??!你的技術怎么能達到如此高明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牛刀答道:“臣所追求的是道,這已經超出了技術的層面。我剛開始學習解牛的時候,所看見的無非是作為整體的牛。三年之后,看見的就不再是整體的牛了?,F在,我解牛時全憑心神領會,而不需要用眼睛去看,感官的作用已經停止,只是靠精神活動來行事。順著牛身上天然的紋理,劈開筋骨間大的空隙,在骨節的空隙處引刀深入,完全是依順著牛體的自然結構用刀,即便是經絡相連、骨肉交錯的地方都沒有觸碰到,更何況是大骨頭呢!技術高明的廚師,每年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割肉;技術一般的廚師,每個月換一把刀,因為他們是用刀砍骨頭。現在我的這把刀已經用了十九年了,宰過的牛已有數千頭之多,而刀口卻仍然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鋒利。牛體的骨節間是存在縫隙的,而鋒利的刀刃卻薄得幾乎沒有厚度,用沒有厚度的刀刃切入存在縫隙的骨節,則刀刃的游動運轉就可以寬綽而有余地,因此我這把牛刀用了十九年還依然像是新磨的一樣。雖然這樣,可每當碰到筋骨交錯的地方,我知道這里不容易下手,就依然會小心謹慎,眼神專注,動作緩慢,刀子微微一動,牛體就嘩啦啦地骨肉分離了,就好像是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于是我提刀站立,環顧四周,對剛才的解牛成果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道:“真好?。∥衣犃蒜叶〉?/span>這番話,學到了養生之道。”
梁惠王從庖丁解牛中領悟到養生之道,而我們投資者看股市又何嘗不是如此。請看下面這張自2004年3月至2009年7月上證指數的周線走勢圖:
當投資者看不懂形態時,往往在買進賣出時毫無章法,只是聽由市場氛圍和內心情緒而隨波逐流,就像庖丁所謂之拿刀砍骨頭。當投資者深諳形態變化后,則既能在底部時買入做多,在頂部時賣出做空,亦能在上漲中繼時堅定持股,在下跌中繼時不貿然抄底,遂使投資猶如庖丁解牛般輕松自如,蓋因其操作不與趨勢對抗之故而已。
那么,市場的形態是如何構成的呢?為什么要這樣畫線,而不是那樣畫線呢?其背后有什么道理作支撐嗎?請看下圖:
假設這是一只股票的價格走勢圖,當它運行到A點時,請問你會怎樣操作?
可以想象,在不考慮做空的情況下,市場投資者的行為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四種: 一、買入,記為“甲”。 二、很想買,準備買,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最終沒買成,記為“乙”。 三、賣出,記為“丙”。 四、很想賣,準備賣,卻因為各種原因而最終沒賣成,記為“丁”。
請繼續看下圖: A點后,股價持續反彈至B點,請問你會怎樣操作?
我們可以試著模擬一下,在A點時采取不同投資行為的四位投資者此時的心理:
先說甲。甲在30元買入該股,當股價上漲至35元附近時已有約16.7%的獲利。此時,甲的內心是充滿喜悅的,其投資心理和行為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一,賣出以兌現利潤,待日后下跌再買回來,記為“甲甲”;二,當初對股價30元是底部的觀點是正確的,可惜買得太少,希望日后有回調,好能讓他再多買點,記為“甲乙”。
接著說乙。乙在30元時就非??春迷摴?,可是,由于當時被其它事情耽誤了掛買單,又或者由于當時期待能再跌一兩角錢買入,又或者由于當時聽了別人的分析而產生了猶豫觀望的心理,總之最終未能成交就一路上漲至35元附近。此時,乙的內心是充滿悔恨的,其投資心理和行為主要可分為兩種情況:一,因害怕錯過一輪牛市,不等回調就現價買入;記為“乙甲”;二,期盼股價再次跌回30元,好讓自己有機會重新買入上車,記為“乙乙”。
再接著說丙。丙在30元時以為股價還要繼續創新低,遂忍痛賣出該股,結果發現該股一賣就漲,直至35元附近。此時,丙的內心也是充滿悔恨的,其投資心理和行為主要可分為三種情況:一、因害怕錯過一輪牛市,在高位將曾經低位賣出的股票重新買回來,記為“丙甲”;二,期待股價再次跌回30元,好讓自己重新買回來,以彌補上次低位割肉的錯誤,記為“丙乙”。三:因在該股上操作失敗而備受打擊,遂不再關注該股,記為“丙丙”。
最后說丁。丁在30元時本以為股價會繼續下跌,可是,由于當時被其它事情耽誤了掛賣單,又或者由于當時聽了別人的分析而產生猶豫觀望的心理,又或者由于終究下不了狠心割肉止損,結果發現該股竟然一路反彈至35元附近。此時,丁的內心是充滿喜悅的,其投資心理和行為主要可分為三種情況:一,相較于原擬在30元割肉,現在到35元已經是浮虧大幅減少,甚至小有盈利了,遂在高位賣出,將來跌回30元后再次買回,通過高拋低吸來扭虧為盈,記為“丁甲”。二,堅信未來能夠持續大漲,遂堅定持有甚至逢低買入,記為“丁乙”。三,在這只股票上被套的噩夢總算結束,從此不再關注該股,記為“丁丙”。
請繼續看下圖:
B點后,股價逐步回落至C點,請問你會怎樣操作?
根據我們在B點時分析的十種情況,這十類人在C點時所采取的操作應該是這樣的: 甲甲:再次買入。 甲乙:買入加倉。 乙甲:繼續持有或買入加倉。 乙乙:首次買入。 丙甲:繼續持有或買入加倉。 丙乙:再次買入。 丙丙:不買不賣。 丁甲:再次買入。 丁乙:繼續持有或買入加倉。 丁丙:不買不賣。
由此可見,如果投資者忠實執行其在B點時的內心想法,則當股價運行至C點時,十類人中除兩類人不買不賣外,有五類人是必定會買入,有三類人是可能買入,也可能只是持有,但不會賣出。因此,當股價重新跌至C點附近時,市場上會有相當強勁的買入力量將股價托起,我們稱這樣的買入力量為“支撐”。將幾個低點用直線連接,即可畫出“支撐線”。
當然,也會有許多投資者在B點的相對高位時對該股充滿信心,等股價跌至C點的相對低位后就對它不再具有信心了,以至于原來準備跌回來加倉買入的最終沒有敢買入,原來不打算賣出的最終轉為賣出。因此,當股價跌至C點時,買入的力量并不真如B點時以為的那么多,賣出的力量卻比B點時以為的更多,這樣就存在買入力量是否能夠抵御賣出力量的問題。如果買入力量無法抵御賣出力量,則股價將繼續下行,稱為“跌破支撐”,如下圖所示:
如果買入力量能夠戰勝賣出力量,則股價將反身向上,稱為“獲得支撐”,如下圖所示: 那么,當股價自C點再次反彈至D點后,請問你又會怎樣操作呢?
仿照C點時的邏輯,我們可以推斷出,當股價運行到D點時會有相當強勁的賣出力量,這些賣出力量以低位買入止盈的投資者和高位買入終于解套或者浮虧減少的投資者為主,他們的賣出將導致股價再次回落,我們稱這樣的賣出力量為“壓力”,將幾個高點用直線連接,即可畫出“壓力線”。
同樣地,當股價上漲至D點時,也會誘發許多買入的力量。如果買入的力量無法戰勝賣出的力量,則股價將再次回落,稱為“遇到壓力”,如下圖所示: 如果買入的力量戰勝賣出的力量,則股價將繼續上行,稱為“突破壓力”,如下圖所示: 股價的運行,是由趨勢和震蕩兩部分組成的。所謂趨勢,是指股價總體上朝著某一特定方向運行,向上運行的稱為“上升趨勢”,向下運行的稱為“下跌趨勢”。所謂震蕩,是指股價在某一價格區間來回波動,無明顯方向。趨勢與震蕩之間的關系,既是互相交替,又是互相包涵,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這張圖從總體上看屬于上升趨勢,但股價上升一段后即進入震蕩,震蕩結束后才又重新進入上升趨勢。圖中虛線所框住的部分,就屬于震蕩結構,而在震蕩結構的內部,則又是由向上和向下的兩股趨勢交替運行才得以構成。向上的趨勢遇到壓力線而轉為下跌,向下的趨勢遇到支撐線而轉為上漲。當我們在討論壓力線和支撐線能否被突破時,也稱它們為“頸線”,或分別稱為“上頸線”和“下頸線”。
當股價經歷一波下跌趨勢后轉入震蕩,如果股價最終是向上突破壓力線而轉為上升趨勢,我們就稱這個震蕩結構為“底部反轉”,或簡稱“底部”,如下圖所示:
如果股價最終是向下突破支撐線而繼續下跌趨勢,我們就稱這個震蕩結構為“下跌中繼”,如下圖所示: 當股價經歷一波上漲趨勢后轉入震蕩,如果股價最終是向上突破壓力線而繼續上升趨勢,我們就稱這個震蕩結構為“上漲中繼”,如下圖所示: 如果股價最終是向下突破壓力線而轉為下跌趨勢,我們就稱這個震蕩結構為“頂部反轉”,或簡稱“頂部”,如下圖所示:
底部反轉、頂部反轉、上升中繼和下跌中繼,就構成了形態學的基本主干。在今后各集中,姚堯將對各種形態的構造和交易作詳細討論。
|
|
來自: 昵稱48260618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