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fā)現,每一天月亮在空中的位置以及它的形狀都在發(fā)生著變化,這就是所謂的“月相變化”。月亮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它的變化情況又是怎樣的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我們將月亮的這種“陰晴圓缺”的變化稱為“月相變化”。月相變化主要包括:月亮在天空中位置的變化和形狀的變化。
月相變化是周期性的,其更替周期是29.53天,大約是一個月(稱為一個朔望月)。月相變化的順序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 --凸月--下弦月--娥眉月--新月。每月都如此循環(huán)。
為什么月亮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這與月球本身的性質以及月、地、日三者的相對位置有關。月球本身不發(fā)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qū),另半個球面是暗區(qū)(被自己擋住的)。隨著月亮相對于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面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面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于是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我們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其實是月球被日光照亮的部分。
以下是不同月相出現的時間、呈現形狀以及月球在天空中的位置。
1、新月
約在農歷每月三十或初一,月球位于太陽和地球之間,地球上看不見月亮,稱為新月或朔,只有在日食時才可覺察它的存在。
2、峨眉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三四,月球離開地球和太陽中間而向東邊偏了一些,地球上可看到其中呈鐮刀形的一部分,稱為娥眉月,只有當太陽落山后的一段時時和能在西方天空看到娥眉月。 3、上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初七、初八,月球繞地球繼續(xù)向東運行,月地連線與日地連線成90度,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的西半邊亮,呈半圓形叫上弦月。
4、凸月
約在農歷每月十一、十二,在地球上可看到月球西邊被太陽照亮部分大于一半,即為凸月,大半晚可見。
5、滿月
約在農歷每月十五、十六,月球運行到地球的外側,即太陽、月球位于地球的兩側,在地球可看見全部月球亮面,稱為滿月或望。
6、下弦月
約在農歷每月二十二、二十三,太陽、地球和月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再次變成直角,月球在日地連線的西邊90度,在地球上可看見月球東半邊亮呈半圓形,月面朝東,稱為下弦月,下半晚可見。 |
|
來自: 昵稱3044330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