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單元 感 冒 (一)概述 感冒是小兒時期常見的外感性疾病之一,臨床以發熱惡寒、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噴嚏為特征。感胃又稱傷風。感冒可分為兩種:普通感冒為冒受風邪所致,一般病邪輕淺,以肺系癥狀為主,不造成流行;時行感冒為感受時邪病毒所致,病邪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發病率占兒科疾病首位,除了4~5個月以內小兒較少發病外,可發生于任何年齡的小兒。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冬春多見,在季節變換、氣候驟變時發病率較高。小兒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點,易于出現夾痰、夾滯、夾驚等兼夾證。 現代醫學將感冒分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當于中醫學時行感冒。 (二)病因病機 小兒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虛因素。主要病因為感受外邪,以風邪為主,常兼雜寒、熱、暑、濕、燥等,亦有感受時行疫毒所致者。外邪侵犯人體,是否發病,還與正氣之強弱有關,當小兒衛外功能減弱時遭遇外邪侵襲,則易于感邪發病。 感冒的病變臟腑在肺,隨病情變化,可累及肝脾。外邪經口鼻或皮毛侵犯肺衛。 由于小兒肺臟嬌嫩,感邪之后,失于宣肅,氣機不利,津液不得敷布而內生痰液,痰壅氣道,則咳嗽加劇,喉間痰鳴,此為感冒夾痰。小兒脾常不足,感邪之后,脾運失司,稍有飲食不節,致乳食停積,阻滯中焦,則脘腹脹滿,不思乳食,或伴嘔吐、泄瀉,此為感冒夾滯。小兒神氣懦弱,肝氣未盛,感邪之后,熱擾心肝,易致心神不安,睡臥不實,驚惕抽風,此為感冒夾驚。 (三)辨證論治 1.主證 (1)風寒感冒證 主癥: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流清涕,噴嚏,咳嗽,咽部不紅腫,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指紋浮紅。 治法:辛溫解表。 方藥:荊防敗毒散、蔥豉湯加減。常用蔥白、蘇葉、豆豉解表發汗,荊芥、防風疏風散寒,杏仁、前胡宣發肺氣,桔梗開肺利咽,甘草調和諸藥。 (2)風熱感冒證 主癥:發熱重,惡風,有汗或少汗,頭痛,鼻塞,鼻流濁涕,噴嚏,咳嗽,痰稠色白或黃,咽紅腫痛,口干渴,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指紋浮紫。 治法:辛涼解表。 方藥:銀翹散加減。常用金銀花、菊花、連翹清熱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風散熱、宣肺利咽,豆豉發表除煩,桔梗、前胡宣肺化痰。 (3)暑邪感冒證 主癥:發熱,無汗或汗出熱不解,頭暈頭痛,鼻塞,身重困倦,胸悶泛惡,口渴心煩,食欲不振,或有嘔吐泄瀉,小便短黃,舌質紅,苔黃膩,脈數或指紋紫滯。 治法:清暑解表。 方藥:新加香薷飲加減。常用香薷發汗解表化濕,金銀花、連翹解暑清熱,藿香、佩蘭祛暑利濕,厚樸、白豆蔻、扁豆花化濕和中。 2.兼證 (1)夾痰 主癥:感冒兼見咳嗽較劇,痰多,喉間痰鳴。 治法:辛熱解表,宣肺化痰;辛涼解表,清肺化痰。 用藥: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風寒夾痰證加用三拗湯、二陳湯,常用麻黃、杏仁、半夏、陳皮等宣肺化痰。風熱夾痰證加用桑菊飲加減,常用桑葉、菊花、瓜蔞皮、浙貝母等清肺化痰。 (2)夾滯 主癥:感冒兼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嘔吐酸腐,口氣穢濁,大便酸臭,或腹痛泄瀉,或大便秘結,小便短黃,舌苔厚膩,脈滑。 治法:解表兼以消食導滯。 方藥: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加用保和丸加減。常加用山楂、神曲、雞內金消食化積;萊菔子、枳殼導滯消積。 (3)夾驚 主癥:感冒兼見驚惕哭鬧,睡臥不寧,甚至驟然抽風,舌質紅,脈浮弦。 治法:解表兼以清熱鎮驚。 方藥:在疏風解表的基礎上,加用鎮驚丸加減。常加用鉤藤、僵蠶、蟬蛻清熱鎮驚。另服小兒回春丹或小兒金丹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