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ˋSCVD)是導致老年人死亡和影響生活治療的主要疾病,隨著年齡的增長,ASCV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增加。血脂異常作為ASCVD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控制血脂水平已成為當前預防與治療ASCVD的主要方式。臨床常規檢驗提供的血脂參數主要包括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與甘油三酯(TG)。其中LDL-C水平與ASCVD的發病風險相關性最大,LDL可通過血管內皮進人血管壁內,在內皮下滯留的LDL被修飾成氧化型LDL,后者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形成泡沫細胞,泡沫細胞不斷增多融合,構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脂質核心。因此,應將LDL-C作為控制血脂異常的主要干預靶點。他汀類藥物能明顯的降低LDL,顯著改善患者預后,具有最充分的臨床研究證據,是被國內外各大指南推薦首選的調脂藥物。 他汀類藥物是羥甲基戊二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抑制內源性膽固醇合成的限速酶HMG-CoA還原酶降低膽固醇和脂蛋白水平,同時還可增加肝臟細胞表面LDL受體以增強LDL的攝取和分解代謝,減少體內LDL水平,從而通過上述藥理機制發揮調脂作用。 以下通過的調脂強度、藥動學特征、不良反應等方面來進行對普伐他汀與瑞舒伐他汀的對比。 1、作用強度 不同他汀類藥物降LDL-C強度差異明顯,以LDL-C降幅38%為例,每日需普伐他汀40mg、瑞舒伐他汀<5mg??梢娡葎┝克☆愃幬锏?span>降脂強度順序: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我國人群膽固醇水平差異較大,故臨床應用中需根據患者具體病情選擇合適種類的他汀藥物。 2、藥代動力學 2.1、吸收和分布 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為水溶性他汀,親脂性順序: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一般而言,脂溶性高的他汀易通過細胞膜而起到抑制細胞合成膽固醇的作用,生物利用度高;水溶性高的他汀溶解性好,能通過肝細胞的主動轉運選擇性進入肝細胞,發揮降血脂作用,有肝/肌細胞的選擇性。普伐他汀蛋白結合率較低(43-55%),瑞舒伐他汀蛋白結合率較高,約為88%。 2.2、代謝 大部分他汀大多數在在肝臟中經P450酶系統代謝,其中瑞舒伐他汀主要經P2C9和P2C19酶代謝,而普伐他汀可硫酸化為無活性產物故不經P450酶系統代謝。由于普伐他汀由于不經P450酶代謝,故較少與CYP3A4,CYP2C19等藥物產生藥物相互作用。 2.3、排泄 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主要經糞便排泄。普伐他汀半衰期為2.6-3.2小時,瑞舒伐他汀半衰期為19小時。由于膽固醇合成高峰在夜間,故對于半衰期較短的普伐他汀,需晚上服用才可發揮降脂作用,而瑞舒伐他汀半衰期長,可在一天內任意時間服用,均可保證充分的藥理活性。 3、不良反應 3.1、肝損傷 在所有接受他汀治療患者中,約1-2%出現肝酶(ALT、AST)水平升高超過正常值上限3倍,停藥后肝酶水平即可下降,機制可能是因該類藥物引起肝細胞膜結構改變而導致肝酶的滲漏有關。肝損傷總的不良反應風險依次是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 3.2、肌肉毒性 他汀肌毒性的可能機制包括:(1)引起肌細胞線粒體內的輔酶Q10缺乏,細胞代謝紊;(2)影響細胞內信號傳導通路中多種蛋白轉錄后修飾或激活。建議在開始他汀治療前檢測肌酸激酶(CK),在服用他汀類藥物期間出現肌肉不適或無力癥狀以及排褐色尿時,應及時監測CK。如果發生或高度懷疑肌炎,應立即停止他汀治療。服用他汀易發肌病的高風險人群包括:高齡、女性患者;體型瘦小、虛弱者;多系統疾病,如甲減、糖尿病、慢性腎功能不全;特殊狀態,如感染、創傷、圍術期、強體力勞動;特殊人群,如既往降脂治療有肌痛或肌痛家族史、有CK升高史;藥物因素,如與P450酶抑制劑合用、與其他降脂藥物合用、大劑量應用他汀。肌肉毒性發生率順序為:瑞舒伐他汀>普伐他汀。 3.3、腎功能不全 嚴重的腎功能不全是他汀相關性肌?。ㄈ鐧M紋肌溶解癥)的易患因素之一,同時,他汀所致的急性腎功能衰竭又常常與橫紋肌溶解導致急性腎小管壞死密切相關。慢性腎臟疾病不是使用他汀的禁忌證。然而,應根據腎功能不全的嚴重程度調整某些他汀劑量。對于腎小球濾過率<30ml/min/1.73m2的患者,瑞舒伐他汀需減少劑量謹慎使用,而普伐他汀不需調整劑量。 4、結語 他汀類藥物作為目前常用降脂藥,目前已被廣泛應用于ASCVD的預防和治療中。我們在臨床應用他汀藥物調脂治療中需根據特定患者的具體病情,結合各他汀藥物在藥效學、藥動學上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藥物,以達到安全、經濟、有效的合理用藥目的,而不存在真正的普伐他汀與瑞舒他汀哪個好,使用時必須個體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