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鏡形是指我國古代銅鏡的形制,又稱銅鏡的外形。
一、圓形:我國銅鏡的主要形制是“圓”的,被列為園板具鈕系統。我在《淺談古鏡型制的形成》提到,我國銅鏡的演變大多認為是由“止水—水鑒—無水光鑒--銅鏡”的過程,(我不完全這樣認為是由無水光鑒--銅鏡的發展過程。這是有
疑問的,因為鑒和鏡是并存的,而且銅鏡可能比銅鑒早生產。這個以后談)因此銅鏡的形制、圖案是鑒扁平化后藝術化的結果。據《軒轅黃帝傳》記載帝因受月亮光明燦爛,照物有影的啟發,“因鑄鏡以像之,為十五面,神鏡寶鏡也”,但普遍觀點認為這只是傳說。另外中國古文化中圓代表吉祥、圓滿和美好,又是日月的象征,也反映了古代中國流行的一種宇宙觀,代表太陽的光芒萬丈,月亮的陰晴圓缺。寓于永恒、代表長壽。同時便于手握、懸掛和架在案幾上使用,因此偏好圓形。贊美圓鏡的銘文最多見,僅唐鏡銘就有:“美哉圓鑒、攬物稱奇”,“絕照攬心、圓輝屬面”,“明喻滿月,玉潤珠圓”,“鑒若止水、皎如秋月”,“如珠出閘、似月停空”,“形圓曉月,光清夜珠”等等,都表明了我們先民對圓鏡的偏愛。
從齊家文化到清代都有圓形銅鏡,這是我國銅鏡的主要形式,目前發現的齊家文化、商周等早期銅鏡都是圓形。春秋戰國到漢代絕大多數是圓形,此后各代也是以圓形為主,因此中國古代圓形銅鏡流傳最久,使用最廣、最多也最受歡迎。
二、正方形:正方形比較復雜,形式多樣,可分為直角、萎角、入角、切角。一般有精美紋飾和銘文的正方、長方形鏡都比較珍貴。
直角正方形,從戰國、隋唐到清朝都有,相對比較多見。戰國的透雕鏡、唐代的方海獸葡萄鏡、四鈕陽燧、宋鐘馗捉鬼鏡、八卦鏡、清詩文銘文鏡等。也有資料表明春秋時就有方鏡了.
萎角正方形也稱圓角正方形,從唐、五代十國到宋都有。如唐代萬字鏡、龍紋鏡此后少見。

入角正方形也稱亞字行鏡,四個角內凹較深,像寬十字,五代到宋遼時流行,南宋金以后少見,到明清也沒有完全消失。常見的是宋花草鏡、鳳紋鏡等。但實際上有的委角正方形鏡也常有不同程度的弧形小入角,多見于宋金鏡。
切角正方形,見于宋代銅鏡。如宋代戲劇人物鏡(傀儡戲文鏡)。
三、長方形鏡:文字資料顯示,在漢唐有大型穿衣鏡和鏡屏,但實物僅見一件是漢代的大型長方形龍紋鏡。其它長方形鏡在宋后各代都有,多為銘文鏡,素鏡等,一般較小,非常少見,通常長寬在10—15厘米以內,可作為手鏡使用,宋有長方形銘文鏡,明有銀錠鈕長方形素鏡等。

四、菱花形:按目前看到的資料,常見菱邊有五、六、八、十二等數種,以六、八菱為絕大多數。唐后各代都有,但以唐宋最為流行,遼金也多。唐代多以八出菱花多見,菱弧圓潤、渾厚、協調流暢,顯得非常自然,且在鏡緣處多有一周突起的圓圈帶,因而使菱瓣十分突出,紋飾內容也比較豐富,龍紋、鸞鳥、花草等都有。而宋以六出菱花為主,菱弧中部平凹,而且鏡子沒有圓圈帶,但時有連珠紋圈,通常無內外圈的構圖形式。常見有龍紋鏡、鳳紋鏡、花鳥鏡、銘文鏡等。另外還有一種極其罕見的方菱花形,又叫十字菱花,唐代銅鏡,叫“四飛仙鏡”,就是十字菱花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種鏡子目前僅見一枚。唐宋以后各代罕見。


五、葵花形:唐宋流行,以后各代都有。種類和形式基本和菱花形一致。唐鏡一樣為八出,葵瓣圓潤飽滿,弧度自然,多見于唐寶箱花鏡。宋鏡六出、弧度平緩,有的近乎平直,甚至接近六邊形,且中部內凹,多見于宋湖州石家銘文鏡。遼金元相對少見。另有五出葵花鏡,像一朵梅花所以又叫梅花鏡,文字記載宋有,但未見實物和圖片。
六、六邊、八邊形、或六、八角形:遼代六邊形契丹文字鏡,偶見,相對還是八邊形相對多見。唐仙山花鳥紋鏡(五岳花鳥紋鏡),宋代兩枚西夏紋銘文鏡,都是八邊形。另外是唐代八角形小手鏡。


七、有柄形鏡:流行于宋代,但宋后各代都有。通常是圓形帶柄,也有其他異形帶柄的,有學者認為漢唐代就已經出現了有柄鏡。因為有漢式帶柄鏡傳世一件,是偶爾做的、還是創新品種不得而知。不過1955年9月西安東郊高樓村第14號唐墓出土一件帶柄的雙鳳紋鏡,鏡形為典型的宋雙鳳鏡形式,缺少唐鏡風格,見《陜西省出土銅鏡》137頁圖。但按目前出土情況僅見一列,所以依據不足。一般有柄鏡宋金較多,宋后各代都有.但宋有柄鏡鏡緣凸邊和柄的凸邊是連續的,使鏡和柄成為一體,而金鏡是鏡緣凸邊壓在鏡柄的凸邊上,這也是宋金柄鏡的鑒別要點之一。宋后各代有柄鏡柄緣通常無突邊,一直到請雙喜五福鏡止。我認為帶柄鏡既然流行于宋代,那在它以前產生也不足為奇。
八、帶座形鏡:在銅鏡下面有一臺座,通常連體。多為宋鏡,在發現的兩枚帶座宋月宮鏡,臺座均為云紋,形式和內容也相和諧。到明清也出現過銅鏡鑲在底座里并連成一體,應該也可以把他看作是帶座形鏡。也有鑲在木框架子里的。

九、異形鏡:通常流行于宋代,在銅鏡發展過程中宋代銅鏡突破了傳統,開放了眼界。這和宋代文人求實、求新、求異、求奇的文化思想有關。目前發現的有爐形、鼎形、磬形、鐘形、桃形、扇形、菊花形、梅花形、瓶形、盾形、雞心形、葫蘆形等。有龍紋、萬字、八卦、符箓、咒語等,也常見用于辟邪、并和道教、佛教有關,當然絕大多數是實用的,并包括一般銘文鏡和素鏡。
十、其他異形鏡:明代、清代的雙圓形鏡、雙菱形鏡,圓形帶柄含鈕鏡等。但目前明代已經發現的大銅鏡方圓都有,山西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收藏的這面方形大銅鏡,高110厘米,寬141厘米,重250公斤,鑄造于明代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當年郭沫若到運城市鹽湖區博物館考察這面大銅鏡后,連連稱贊它:“這樣大的銅鏡,國內罕見,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銅鏡中間部分為銘文,書體為楷書,刀法純熟,拙中見功。上方大字為“皇帝萬歲、太子千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下為捐送人、鑄造人姓名和萬歷四十四年七月吉日紀年銘文。這些銘文讓我們清楚地知道該銅鏡是一面布施鏡,捐贈人是專門為關老爺廟鑄造的,為求得國家昌盛,給自己帶來幸福安康。另外,武當山金頂皇經堂發現一面罕見的明代圓形大銅鏡。直徑1.23米,厚1厘米多,重量超過100公斤。銅鏡背面鑄有“玄天上帝”字樣和銘文及兩條飛翔的龍。通過銘文得知,此鏡為大明正德年間鑄造,用來“除災、避邪”。


通常情況下銅鏡的外形是以比較固定的,早期銅鏡都是圓形、且較小,一般不超過10厘米。戰國境輕巧、古樸、奇異、精美。漢唐鏡厚重、精致、大氣、新穎。到宋代又趨于輕薄偏小了。元明清又恢復到傳統的道路上,只是各自的時代特征都非常明顯,所以、標準銅鏡的斷代比較容易。而且往往銅鏡會成為墓葬考古出土斷代的標準器。
鏡之“鈕”
銅鏡的鈕又叫“鼻”,通常千變萬化形式多樣,但每次細微變化都有它的時代特征,我國銅鏡的鈕絕大多數是在鏡背的中央,用以系掛或系后握持之用,少數出現特殊情況。在不同的時代都會有所變化和創新,有時哪怕只是一點點細小的變化都會成為銅鏡鑒別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是決不能忽視的。而且正因為簡單明了,特點明確,因此就容易掌握。但好多鈕其實是相似的,只是不同人的理解所以叫法不同,比如橋鈕、弦鈕、弓鈕、拱鈕等。

目前鏡鈕的數量從零到5個,也就是說有的銅鏡無鈕,個別圓鏡無鈕,宋代絕大多數有柄鏡無鈕,雙面鏡無鈕,明清銘文方鏡無鈕。有的銅鏡多個鈕,比如西周有2鈕的禽獸紋鏡,春秋戰國的幾何紋多鈕鏡是2到3個鈕,漢代長方形龍紋鏡有五個鈕,唐代個別方鏡、方形陽燧有四個鈕等等,不一一舉例。但你心中一定要知道有多鈕鏡和無鈕鏡。
一、齊家文化:是我們銅鏡起源的原始期,園鈕、拱形鈕。圓鈕座或無鈕座,一般都較小。
二、商周:是銅鏡鑄造發展的初期,弓形或長弓形鈕(第二個圖)、橋形鈕、拱形鈕、半環形鈕、橄欖形鈕、圓形和長方形鈕,也有無鈕素鏡。該時期銅鏡基本無鈕座,少數圓鈕座,直徑多在10厘米以內,但安陽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四面銅鏡中三面超過10厘米,達12厘米左右。河南三門峽上村嶺出土一面虎紋鏡是古代銅鏡中我國發現最早的一枚禽獸紋鏡,該鏡直徑6.7厘米,雙弓形(有稱橄欖形)鈕。弓形鈕、橄欖形鈕、雙弓形是西周時期所獨有。

三、春秋戰國:是我國鑄鏡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鼎盛期,鏡形新穎,最大的特點是主紋和地紋相結合、也是區別于其他時代最顯著的特征。該時期的銅鏡紋飾繁縟但不缺精巧、制作也精細且體薄。早期鏡鈕為半環形鈕、橋形鈕、弦紋鈕。中晚期多見弦紋鈕、鏤空扭、長方形鈕和小圓鈕。尤其是弦紋鈕貫穿整個春秋戰國,弦紋2至4道,但以三弦紋鈕多見,鈕較小,鈕足較寬,鈕弓較窄,弦紋鈕尤其是三弦鈕是戰國銅鏡的重要特征之一。此時還出現了鏡背中部無鈕或有小環鈕,小環鈕的銅鏡常出現鏡緣均勻置三鈕銜環的大型多鈕鏡,但這種鏡少見。有的半環形鈕或橋形鈕鈕上也銜環,見上圖方鏡。另外還有長方形鈕的幾何紋多鈕鏡,鈕是兩個到四個,多在遼寧、吉林發現且和朝鮮銅鏡發生了淵源,朝鮮也出土相當多的這種幾何紋多鈕鏡。因此,周邊國家會認為這是朝鮮鏡。龍紋透雕鈕、半圓形鏤空透雕鈕、幾何紋鏡的長方形多鈕是春秋戰國時期所獨有。



關于鈕座,除了饕餮紋鏡和素鏡外,均有鈕座。通常以圓鈕座、方鈕座多見,凹淺面,在戰國中晚期還出現八連弧鈕座、柿蒂紋鈕座、四花瓣紋和草葉紋鈕座。
四、漢代:漢代是我國銅鏡發展的第二個鼎盛期,鑄鏡技術發達并達到頂峰。造型新穎,鏡體加大、加厚。山東還出土一面五個弦紋鈕長方形大型穿衣鏡。
漢代鏡鈕多見半球形(圓)鈕、大圓鈕、扁圓鈕、伏獸鈕、伏螭鈕、連峰鈕(博山爐鈕)等。在西漢早期可見弦紋鈕,到西漢中期地紋逐漸消失,然后鈕也逐漸被半球形(圓)鈕取代,所以說漢鏡多園鈕,尤其是標準的半球形園鈕。還有少量的伏獸鈕、連峰鈕(博山爐鈕)、多鈕鏡和戰國類似為鏡緣均勻置三鈕銜環的大型銅鏡。星云紋鏡的鏡鈕均為博山爐鈕,四川出土的草葉紋鏡常鑄伏螭鈕是一種特征。我的一枚鏡緣上鏨刻官府驗記,并有畫押金代草葉紋鏡就鑄伏螭鈕這種形制(見我的博文--金代銅鏡-配圖)。到東漢高大的圓鈕是當時銅鏡的特點之一,十分突出。一般鈕越大越高就證明該銅鏡年代越晚。漢鏡一般多有鈕座,常見鈕座為方和圓鈕座,另外有柿蒂紋、四葉紋、連珠紋、連弧紋鈕座等。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是銅鏡發展鑄造進入的中衰期,此時依然以園鈕為主,但鏡鈕變得大而扁、平,其他鈕少見。圓鈕座為多,其他見連珠或串珠紋鈕座和呈珠寶狀變形四葉紋鈕座。
六、隋唐: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銅鏡發展的第三個鼎盛時期,也是最杰出、完美、嫵媚的時期。當然其鑄造技術完美,鏡形繁多,并出現了新意。造就唐鏡的優雅美觀、雍容華麗和厚實。鏡鈕多為園鈕,也有獸形、龜形、連珠形、山字形方鈕、樹枝形鈕、陽燧鏡的邊緣常現鼻牛等。有的鏡無鈕,有的方形鏡在四個角各有一鈕(達四鈕之多),比如方形花紋鏡和方形陽燧鏡等。隋至唐初常見鈕座,,盛唐后已很少見鈕座了。通常有圓形、方形、花瓣形、雙線八角紋形、寶相花形、荷葉形鈕座等。早期還見四葉形、連珠形等。一些龜鈕、獸鈕鏡和方形鏡多無鈕座。雙面鏡、圓的陽燧鏡(也是雙面)也都無鈕座。但真子飛霜鏡為龜鈕、荷葉形鈕座。
七、宋、遼、金、元銅鏡:唐后宋代政治經濟比較復雜,初期北宋、西夏與遼并立,后南宋和金對峙。早期宋鏡秉承唐代遺風,但鏡鈕比唐鏡小,卻比后期大。 通常多見圓鈕、半圓鈕、小圓鈕、平頂式小圓鈕,少見長方形鏤空鈕、蟾蜍鈕、龜鈕、拱形鈕、懸掛鈕等還有的是具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羊頭鏡鈕為于鏡上部,可以懸掛使用,通常異形鏡的鈕座常亦不在鏡背中間,鐘形鏡的上緣長方形環鈕,遼代圓鏡上緣偶爾有突起鼻鈕。
宋代常見的鈕普遍較小,鈕弓窄而鈕孔大,鈕頂趨平。多無鈕座,有座也是圓形、花瓣形居多,包括金代的菊花紋鈕座。南宋時銅鏡走上創新之路,帶柄鏡流行更甚,還有長方形等,也多無鈕座。由于小鈕、鈕孔大,所以常見殘鈕。鈕頂偶見刻字或畫押。
金代銅鏡相對厚實,圓鈕、鈕也較大。元代和金代相似,常見圓鈕座和花瓣形鈕座。
八、明、清銅鏡:明代銅鏡較宋發達、比宋厚重,但已顯衰退跡象,到清代明顯不如明代。鏡鈕為圓鈕、刻紋方鈕、印章鈕、圓柱鈕、獸鈕、銀錠鈕、花瓶鈕、山形鈕、長方型鈕等,鈕座多見圓形、方形和花瓣鈕座,素鏡無鈕座。銀錠鈕是區別于其他時代銅鏡的重要依據。清代一般為半圓鈕,大而扁,以及圓柱鈕、方鈕、印章鈕等,常無鈕座。無鈕鏡多,詩文方鏡較為精致,無鈕。以上是古代銅鏡鈕和鈕座的基本情況。
鏡之“緣”
鏡緣相對比較容易理解,而實際上它在收藏鑒別上相對復雜些,一是鏡緣的形式、厚薄,二是鏡緣的紋飾。早期銅鏡都是平緣,在后期的一些光邊素鏡上也能看到。但平緣鏡容易破損,所以從商代開始鏡緣為增加強度,在邊緣形式上便產生了卷邊立墻和寬平邊兩種,這種做法至今都被造幣廣泛采用。
一、齊家文化時期:一般素鏡是光邊素平緣和弦紋緣,或者說鏡面平直無邊緣。厚0.3毫米左右。
二、商周:常見圓形,較小、較薄,厚2-4毫米。可以是平緣特色或鏡背整體紋飾完全覆蓋,邊緣是稍許隆起的圈帶和寬平緣,另外鏡背最外緣是兩個圈帶,中間夾小乳丁紋形成的寬圈帶紋緣。尤其是西周晚期鏡緣開始有凸起、凹下或微上卷的變化,這是除了美觀外主要為增加銅鏡強度的需要。
三、春秋戰國時期:圓形多見、常見方鏡。方鏡、特種工藝鏡較厚,而圓鏡精巧、絕大多數銅鏡很薄。通常初期邊緣平,后發展為素卷緣,到晚期出現了連弧緣.但一般多為立墻式素卷邊,有的稱“匕緣”,這是那時起的特色。特點是邊緣向上卷起,頂邊尖窄,沒有紋飾,所以稱為素卷緣。如純地紋鏡、三字鏡、菱形紋鏡等。少數是或寬、或窄的平緣,不過還有個別春秋戰國銅鏡的鏡緣很厚。
四、漢代時期:鏡圓形厚實,其他形制罕見,鏡緣復雜化。西漢早期承襲戰國遺風,仍有卷邊鏡緣,又從寬后逐漸變為外緣厚、內部薄的特點。多見平素緣和連弧紋緣。內外厚薄比是1至2倍,從斷面上看有的鏡緣呈斜坡狀。東漢至六朝鏡緣的形式由平緣逐漸立起,出現高尖的三角緣和逐漸加深的斜緣,一些神獸鏡、龍虎紋鏡為三角緣。從西漢到六朝的鏡緣和戰國鏡的邊緣除了形式上的有很大不同外,還有一個顯著的差別,既在這較寬的邊緣上,有一部分是素面無紋的,如四乳四虺鏡、草葉紋鏡。一部分有流云、多圈帶的三角鋸齒紋、雙線波折紋、短斜線紋、花枝紋、幾何紋以及復雜精美的禽獸紋。如規矩紋鏡、神獸紋鏡、畫像紋鏡等。鏡緣上的鋸齒紋、短斜線紋,連弧紋是區別于戰國和盛唐以后鏡的顯著標志。
五、隋唐時期:圓形為主,其他鏡形多見,比漢鏡厚實最為厚重。通常邊緣凸起或高卷,有的鏡緣高厚內斜極甚,層次感強,見海獸葡萄鏡。一般素緣居多,隋和唐初鋸齒紋、點線紋流行。鏡緣高平向外略有斜坡,圓內側多飾鋸齒紋一周。唐初鏡緣裝飾有忍冬、卷草紋,盛唐始各種緣紋出現,常見疊云紋、流云紋、月牙紋、水波紋、卷(蔓)草紋、花枝紋、重瓣花紋和峰、碟、鳥紋等,晚唐后素緣又多了起來。也有個別是平素窄緣,如蟠龍紋鏡是平素窄緣。有些花式鏡的菱瓣、葵瓣中有紋飾(花鳥紋、花枝紋、祥云紋或流云紋),是素窄緣,如果把它的瓣內紋看成是邊緣紋飾,那么緣就是菱瓣緣和葵瓣緣了。
六、宋遼金元時期:宋遼銅鏡多為素緣,寬、窄都有,但窄緣多,通常窄邊比較方正。素鏡也有光邊素緣,但大多數鏡子沒有明顯的內外區之分,主紋外就是窄素緣,比如商標銘文鏡和花草鏡等,這種情況金代也有。尤其是花式鏡的棱邊較窄、較廋,不夠流暢和飽滿是區別于唐代花式鏡棱邊的特征之一。但也有少量鏡種是由連珠紋來劃分內外區,在花式鏡中還有以近圓、似菱花或葵花樣的弦紋來區分。
宋代柄鏡的鏡緣與柄的凸邊連成一氣,也是區別金代鏡的特征之一。
金代也是素緣為主,但鏡體較厚,已無宋鏡的輕巧。也有不少寬素緣鏡,雙魚鏡就是典型的鏡式,這種寬素緣和漢鏡類似,在唐宋鏡中很少,也可以認為是那個時期金鏡的特征。也有圓素窄緣內切菱花形的花式緣,但一些銘文鏡是分內外區的,通常內區是神獸紋,外區是銘文,弦紋緣,并以高凸弦紋分割內外區。還見圓鏡緣內側常設二層臺階,二層臺階有寬有窄,寬臺階上多飾有花紋或鑄有銘文,有柄鏡的鏡緣則與柄緣隔斷。另外、金鏡還有一個區別其他時代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在鏡緣上鏨刻官府驗記的字樣和花押,所以凡鏡緣有鏨刻的鏡子基本都可以定為在金朝統治范圍使用過的,這些銅鏡有漢式和宋遼鏡,但金鏡最多。雖然遼代也禁銅,有一階段銅鏡買賣也要經官府驗證,但金代禁銅最嚴,所以一般把邊緣有官府驗記的銅鏡都定位金鏡。除非是明確考古出土地點、鏡式、時間紀年等其他旁證確定是遼代、南宋鏡。
元代銅鏡只是繼承宋金遺風,繼續制作而已,在藝術上基本無創新。鏡緣是以素緣為主,寬窄都有,以寬為主,里厚外薄,里直外坡。鏡體相對較為厚實。
七、明清時期:都為素緣,寬窄都有。鏡體是明代厚、清代薄,明代寬素緣相對較多,細窄弦紋緣多稍卷,似立墻式。還有一種素寬緣、緣中部內凹,兩邊上卷,外側略高于內側。清代相對細窄緣多。
在《銅鏡文化與圖案》一書中,還提到一些常用作鏡緣的紋飾,主要是:繩紋、鳥紋、龍紋、饕餮紋、蟠螭紋、魚鱗紋、云雷紋、兔紋、蟬紋、圈帶紋、重環紋、四瓣花紋、竊曲紋、環帶紋、蟠虺紋等。在這里也一并收入提供參考。
鏡之“紋”
在銅鏡中紋飾是最為復雜的,紋飾內容非常豐富多彩,從幾何紋到禽鳥花卉,從神話傳說到生活寫實(農、工、商、魚、兵、娛樂、體育),天上人間、人神雜陳、動物植物、星象八卦、交織并列,構思巧妙,包羅萬象。有的紋飾傳承了幾千年,但又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變化,在一定時期又固定化。鏡背紋飾雖無實際的功能,可卻是銅鏡藝術的集中體現。凡銅鏡發展的繁榮和興盛期都是以紋飾精美、類別豐富來體現。紋飾雕刻手法也多種多樣,無論是線雕、平調、浮雕、圓雕、鏤空雕,還是鑲嵌、平脫、彩繪、堆塑、雕漆、木雕、刺繡、螺細、淬金、戧金、鉛花、銀花、銀殼、貼金銀、金銀錯、法郎等,都顯得非常細膩生動。所以銅鏡精美的紋飾的靈魂,也是銅鏡鑒賞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在這里把時代分得更細點,但也僅僅是把不同時期銅鏡紋飾的特點或特征提一下,以方便大家簡單辨識。
一、齊家文化:
目前發現的十多枚齊家文化銅鏡,多為素鏡和幾何線條紋鏡、或由線條組成的紋飾,外表粗糙,比較簡單。如七角星紋鏡、也是我國出土的第一枚帶紋飾的銅鏡,另有重環多角星紋鏡。
二、殷商時期:
多為素鏡和幾何線條紋銅鏡,以直線和斜線為主。 出土發現有葉脈紋、凸弦紋、平行紋、幾何紋加邊緣乳丁紋等。和齊家文化鏡有淵源關系,并已經認識到凸面鏡全納人面的科學道理。其造型和工藝雖然比較原始,但表現出粗拙樸素的風格,且已經定下了中國銅鏡的基調。
早期的這些幾何紋鏡似乎是和古人崇拜日月星辰的宇宙觀有關,鏡為圓形、幾何紋樣多帶有光芒四射的形象,甚至我們后人把齊家文化鏡的紋飾鏡多定為星紋鏡,把殷商的平行線紋鏡叫光芒紋鏡。
三、西周時期:
西周時素鏡最為流行,但一般不夠規整,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都已經出現。紋飾見有重環紋鏡等,到西周晚期出現了禽獸紋鏡。1957年河南三門峽出土的禽獸文鏡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枚非幾何紋的銅鏡,該鏡紋飾用單線勾出,形象簡單而樸拙,看上去很不成熟,但古樸之風無法掩蓋,提示銅鏡紋飾創新的孕育或已經產生。
四、春秋時期:
銅鏡數量相對較少,除素鏡外,花葉紋鏡,純地紋鏡,多鈕鏡。紋飾刻畫纖細,鏡形新穎,鏡體較薄,鏡面平直并多有地紋,同時第一次出現了方鏡和透雕鏡。紋飾多見為螭虎紋、蟠虺紋、透雕龍紋等。通常紋飾清晰,制作精細,整個造型規矩,顯得輕巧、古拙、具有典雅之感。
五、戰國時期:
是中國社會處于劇烈變革的時代,生產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文化藝術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并出現了好多關于使用銅鏡的記載,如《韓非子-觀行篇》說“古之人目短于自見,故以鏡觀面”。并以它規范的形制、精美的紋飾來標志古代銅鏡從稚樸走向了成熟,最大的銅鏡29.8厘米。銅鏡的花紋式樣豐富多彩,紋飾追求繁縟,常常布滿鏡背,展示出嚴謹細密的風格,且多采用淺浮雕、鏤空雕等技法處理,還鑄有精美的地紋。并出現了特殊工藝鏡,如彩繪、金銀錯、鏤空鑲嵌(綠松石和彩色琉璃)等。戰國銅鏡是有其獨特演變規律的,早期紋飾用勾勒法,而后出現淺浮雕,中后期的透雕紋則是分鑄后鉚嵌而成,晚期才有特殊工藝鏡.
除素鏡外,多見山字紋、羽狀紋、蟠螭紋、菱形紋、四葉紋、龍鳳紋、連弧紋獸紋、云雷紋、饕餮紋、狩獵紋和幾何紋等。紋飾可為滿鏡地紋鏡或主、地紋相襯的格調,這也是戰國銅鏡區別于其他時期銅鏡紋飾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春秋站國銅鏡最大的特點。山字紋為典型代表,從三山到六山鏡是其他時代未見的紋飾,早期山字紋寬壯,晚期瘦長,山字增多,出現五山、六山紋鏡。方形透雕鏡基本是戰國獨有,鑲綠松石戰國后罕見。彩繪鏡是那時楚國特有的,它突破銅的色澤單一的缺陷,結合金工和漆工使色彩和金屬光澤相映,是銅鏡變得絢麗華美。鑲嵌和透雕來源于青銅器,但在銅鏡上的表現則是更加精美絕倫。
一般除特種工藝鏡和個別銅鏡厚實外一般都非常薄,且精美、古樸并有嫵媚之感。銅鏡發展到春秋戰國已有2千年歷史,其主要形飾已基本形成,并對以后的銅鏡發展帶來了長遠的影響,形成了銅鏡特有的藝術體系和風格。比如,地紋的變化是由簡、粗到繁、細的變化。再由明顯轉變為隱淺。春秋之前、戰國之后一般無地紋,僅西漢早期保留有少許戰國遺風,但地紋粗疏。紋飾中寬凹面紋帶常用,也被作為主紋的基礎,如:寬弦紋素鏡(重輪素地紋鏡),但最多見的是鈕座外的方、圓寬凹面紋帶。蟠螭紋則以淺寬單線條為主來顯示,這也是區別漢初蟠螭紋鏡的特點之一。到晚期個別銅鏡紋飾中出現了銘文,但銘文是輔助紋飾。
六、兩漢時期:
兩漢包括西漢、新莽和東漢,是我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強盛時期,政治、經濟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銅鏡圖案一改戰國傳統風格,以全新的紋飾風格不斷創新發展,變得式樣豐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和裝飾性,但在不同的時期又有不同的特色。銅鏡紋飾還有其獨到之處,乳丁紋經常被使用,有尖乳、圓突乳和中心下凹的乳丁。常見的紋飾為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星云紋、乳丁禽獸紋、連弧紋、規矩紋(博局)、夔紋、變形四葉紋、神獸紋、紋畫像紋、龍虎紋,還有彩繪、鑲嵌、浮雕、鎏金銀、貼金等特種工藝鏡。紋飾表達求吉納福,美好祝愿的詞句和宇宙天地、仙鄉異境等題材。
這里特別要提一下秦代,秦代雖然短暫但“秦鏡”的影響卻一直“高懸”在上,鏡子雖少但質量非同一般,相傳秦始皇擁有一枚魅力寶鏡,能照見人的心肺肝膽,所以肝膽相照就流傳下來,當然這只是傳說。
秦鏡紋飾除具有戰國式外,狩獵紋和四猴紋是罕見的創新,而四猴鏡則更是罕見的秦鏡式樣。通常都認為雖然秦和戰國鏡的藝術風格不盡相同,要真正確定秦鏡是難的。
西漢早期依然具有戰國遺風,文景之治后銅鏡制作達到高潮,出現了大型長方鏡,形態比戰國銅鏡明顯加大、加厚,紋飾風格有了新的變化,圖案多采用四分法布局,地紋逐漸消失,主紋成為單一的圖案,結構趨于簡單。像戰國鏡那樣的抽象紋飾已一去不復,取而代之的是新穎的草葉紋、星云紋和銘文鏡等,并明顯直接受到了當時文化的影響,包括帛畫、壁畫、石刻等,技法上往往以雙勾陽線(蟠螭紋鏡上的雙線條勾勒的表現手法則可和相似的戰國鏡區別)和繪畫的形式和圍繞鏡鈕組成同心圓的多層連續圖案來表現。題材趨于寫實,羽化升仙,祥瑞辟邪,吉祥韻語多見,并出現以銘文為主紋的銘文鏡流行。
乳釘紋也是漢鏡顯著的標志,乳丁越多,年代越晚。乳丁始于戰國,盛行于漢,到東漢晚期就很少見了。乳丁通常都帶圓座圈或葉紋座(如柿蒂紋),西漢乳丁和東漢乳丁紋的區別是在于東漢乳丁周圍除圓座圈外常帶有內向連弧等花式圓座圈。
新莽后流行華美的規矩(博局)紋,又稱六博紋,即“T”、“L”、“V”紋,也是漢鏡獨有的紋飾。這種TLV形紋看上去像規矩,所以也被稱為規矩。規矩紋間穿插著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等花草鳥獸圖案。構圖巧妙,以方圓對比,涉及天地宇宙,是漢人心中的宇宙圖式,是漢人心中的宇宙圖式,星象萬物。形成旋轉奔馳、活潑、自然、生動的神話世界。
東漢后多采用減低平雕和高浮雕的技法來表現,取代“線條式”手法。神仙人物形象突出,剪紙般圖案化的禽鳥瑞獸普遍流行,神獸鏡和畫像鏡更是前所未有。布局格式除“心對稱”外,出現了“軸對稱”和重列式上下布局結構,南北銅鏡的流行開始產生了新的差異,神獸鏡和畫像鏡流行于南方。
漢代除素鏡外、主要是蟠螭紋、蟠虺紋、草葉紋、星云紋、乳丁禽獸紋、博局(規矩)紋、連弧紋、神獸紋、畫像、龍虎紋、佛獸紋、變形四葉紋和銘文鏡等。
最后不得不談透光鏡,目前最早的透光鏡發現于漢代,實際是鑄造缺陷所造成,古人不明其理,覺得神奇,認為它具有降妖伏魔之功能,因此又被稱為魔鏡。早在隋末《古鏡記》就載“承日照之,則背上文畫,墨入影內,纖毫無失”,后來唐鏡中也有發現。其實是因為鏡面總有一定的缺陷,當這種缺陷恰到好處地形成一定的“曲率差異”時,就造成透光的效果。這也是一種神奇的巧合,如果你收藏到一枚透光鏡,這種巧合也會使你變得神奇。
七、三國兩晉南北朝
是銅鏡的中衰期,鏡形仍屬于漢鏡范疇,但南北方差異顯著加大,和東漢相比,銅鏡的紋飾趨于簡單、變形,使鏡面外凸,呈弧形,鏡背則明顯下凹。值得一提的是由于銅料不足,鐵鏡開始流行,有的鐵鏡非常華麗,用金銀錯出花紋。曹操送給漢獻帝的物品中就有錯金銀的鐵鏡。南方以紹興、武昌、蘇州為主流行神獸鏡、畫像鏡和夔鳳紋鏡,多采用浮雕和平調手法,形象較為生動。神獸鏡中還常見“半圓方枚帶”和變形四葉紋,同時由于佛教的影響出現了佛獸紋鏡,且常有背光。但后期質量不佳,花紋草率,鏡體變小、變薄。而北方則更是鑄工低劣,但在西晉時期出現并流行二分法變形紋(雙獸紋)軸對稱銅鏡,也別具一格。二分間常鑄“位至三公”、“君宜高官”等字樣。到后期變形更為顯著,人物形象清風瘦骨,動物形體修長流連,成為那時的特征。

八、隋唐時期:
隋唐是銅鏡發展的最鼎盛時期,民族融合,社會安定,不僅繼承了漢魏的文化傳統,也吸收了邊疆民族的藝術成就,并加強文化交流,吸收外來文化包括國外(主要是波斯和印度)文化中的優秀部分。致使銅鏡題材、紋飾、
工藝技法都有創新,
在鑄造技術上也達到了空前的高峰。使銅鏡顯得無不精致敦厚、雍容華貴、清新優雅,錚亮如銀。鏡背紋飾豐富多彩、自由活潑、寓意吉祥富貴。取材趨于寫實,多表現珍禽異獸,瑞草仙花和神話故事,動植物、人物、八卦、花鳥紋十分突出。造型上創新突破,玲瓏別致,形狀不一,打破了“方”、“圓”模式,鏡形多樣。首創菱花、葵花、壺形、方形委角、(八角)八弧等鏡形。唐代特種工藝鏡,則是頂峰上閃耀著燦爛光輝的耀眼明珠,是中國數千年銅鏡工藝最高水平的代表。到目前為止,考古發掘的、傳世的和文獻記載的唐代特種工藝鏡,主要有金銀平脫鏡、螺鈿鏡、銀背鏡、金背鏡、鎏金鏡、錯金鑲綠白料鏡、鉛花鏡、銀花、銀殼和琉璃鈿背七寶鏡等數10 種。這是由于制作技術的進步,社會時尚的追崇和驅動,使各種華麗復雜的特種工藝鏡氤氳而神,形成了盛唐銅鏡的獨特品類。如高圈海獸葡萄紋鏡、葵花式寶相花鏡、菱花形狩獵紋鏡、飛仙紋鏡、方真子飛霜紋鏡、五岳山形鳥獸紋鏡以及各類特種工藝鏡等,以更新、更寬的視覺印象來表現盛唐時期的歌舞升平、繁榮富足的社會現象,給人以金碧輝煌的的藝術美感。唐代的特種工藝鏡品種豐富,但民間也很難遇到在這里也就不多提了,網絡和書本上也只是圖片多,我本人也沒有接觸過幾枚這樣的鏡,所以沒有發言權。想要更多的了解和看看實物就只好到博物館去學習了。
隋鏡鑄造工整,鏡大壁厚、疏密有致,渾然天成。紋飾多分區四方配置,講究對稱。紋飾類別不多,常見有四神、十二生肖、靈異瑞獸等,還常設隔界配有銘文。隋代的代表作為四神十二生肖紋鏡,所以四神十二生肖鏡流行、瑞獸銘文鏡常見。尤其是流云、葡萄蔓枝等花草邊飾,增加了植物在銅鏡上的表現,成為唐代銅鏡新風尚誕生的先導。隋末唐初將荷花和牡丹花等自然花朵藝術化,并純粹以花朵為主題的裝飾風格的形成寶相花鏡。來源于佛教 藝術中的寶相花紋給人以清雅優美,賞心悅目的感覺,多飾于菱花形、葵花性鏡中,這種裝飾化的花朵紋樣是前所未有的。
盛唐的銅鏡鑄造進入有史以來最輝煌的時刻,裝飾華美流暢、豐腴、活潑。海獸葡萄鏡是其代表作。異獸就是海獸(馬、獅子、倪俊等)、禽鳥、花草、人物故事題材也大量涌現,同時瑞獸鸞鳥紋鏡、雀繞花枝鏡、月宮鏡、真子飛霜鏡和盤龍紋鏡流行。到了中晚唐時期,紋飾趨于簡單、開始變得粗拙起來,失去了盛唐時的斑斕瑰麗、大氣的風格。但此時含有宗教色彩的紋飾盛行起來,有道教意義的八卦紋為主紋、配以符箓、干支、星象的鏡飾。有佛教意為吉祥萬德之所集的“卐”字標志也被用作主紋。

整個唐代除弦紋素鏡外,主要有十二生肖紋、葡萄紋、海獸葡萄紋、瑞獸紋、鸞鳥獸紋、花鳥紋、寶相花紋、龍紋、神仙人物故事紋、天象紋、五岳紋、八卦紋萬字紋等。
唐代最享盛名的是海獸葡萄紋鏡,由于畫域狹小,不能細膩描繪,就采用浮雕手法,抓緊特點、突出頭部夸張,姿態各異,瑞獸形態生動矯健,使該鏡裝飾裝飾顯得更加莊重、華貴、艷麗。
除海獸葡萄紋鏡外,八角五岳山形鏡,十字菱花飛仙紋鏡和狩獵紋鏡都很別致,但值得一提的還有龍紋鏡。盤龍(單龍)多見,雙龍和蟠龍極少見。有的書上認為唐代沒有雙龍鏡,而實際上我國福建地區唐墓就出土了雙龍鏡,而且不止一處,值得繼續研究的是僅見于福建地區。不過日本正倉院也有唐代雙龍鏡,大多數學者也認為唐代雙龍紋鏡少。
通常龍紋是皇家專用紋飾,龍紋鏡是作為貢品獻給皇帝的,《古今圖書集成》記載:“唐天寶三載五月十五日,揚州進水心鏡一面,眾橫九寸,青瑩曜日,背有盤龍,長三尺四寸五分,勢如生動,元宗覽而異之”已成為黃龍的形象。許多唐詩都有誦頌,如白居易《新樂府-百煉鏡》中有“背有九五飛天龍,人人呼為天子鏡”。另外,還有一種圓形“蟠龍”鏡(或稱蛟龍),紋飾極古樸,為平雕式,半圓鈕,圓繩紋鈕座,其外有兩圈凸弦紋,將紋飾分為內外兩區,內區六對蟠虺相互纏繞,由雙線勾勒,其中填以陶紋、云雷紋,紋飾風格繁縟近似戰國,外區飾以相互纏繞的蟠龍紋六組,每組龍紋兩兩相對,軀體形成祥云狀紋,廣州一王墓就出土一枚,全息齋藏鏡有一枚,我有一枚且為純銀鏡。關于純銀鏡,好多文獻都說到了唐代產純銀鏡和含銀鏡,漢代鏡銘“和以銀錫清且明”就已經提示了有含銀鏡的生產。何堂坤先生在《中國古代銅鏡的技術研究》中談到了這種純銀鏡,但未見實物,并認為含銀鏡都很少,目前研究資料也未找到唐鏡含銀的依據,但日本延熹式和鏡(宮中為主)被確認添加了銀,有的超過了12%。所以肯定我國純銀鏡的產生時間上一定是在盛世、空間應當定為宮中。紋飾為龍紋的純銀鏡也從紋飾上符合宮中之物說。因此在一定的歷史時間內龍紋鏡被認為是天子鏡是符合的,白居易的詩也證明了這一點。
同時唐玄宗在千秋節賞賜群臣的銅鏡中就有千秋盤龍鏡,由于是皇家定制,所以龍紋鏡一般工藝較精,唐代皇家龍紋或者說唐宋龍紋一般都為“三趾”,這是特征。現在看見的盤龍鏡是單龍,有的有“千秋”兩字,有的沒有,由于龍紋鏡大氣、漂亮還得道皇家的認可,在古代只要皇家喜歡的,宮外就會流行。唐千秋節的贈鏡之俗也在社會上流行,何況龍紋鏡又是辟邪之鏡,而且皇帝又賞賜了群臣,當然就會有很多人鑄造并在促進龍紋鏡在流行。形制上有圓形、方形、菱花形和葵花形。孟浩然的詩《同張明府清鏡嘆》就有“妾有盤龍鏡,清光常晝發”,也間接說明了唐代龍紋鏡的盛行。
九、五代十國時期:
銅鏡鑄造開始出現衰退跡象,該時期僅53年,雖然出土銅鏡不多,但對宋鏡風格的形成有著承前啟后的影響。鑄造趨向輕薄、工藝漸粗糙,鏡鈕變小,但銅質依舊是唐代質堅光亮的特點,這也是區別宋鏡的要素之一,同時亞字形鏡顯得更為流行。
除素鏡外常見的紋飾為銘文鏡、八卦紋、兇吉日歷紋、花蝶紋龜裂紋等。其代表作以銘文鏡為主,如“都省銅坊”記名銘紋鏡、紀年銘紋鏡、“千秋萬歲”銘紋鏡。
十、南北宋時期:
這里我把宋和遼金分開了,因為還是有些各自的特點。北宋初期主要是繼承唐代遺風這是慣例,但中原地區廣泛被戰火籠罩,兵器用銅量很大,社會的穩定也出現了問題影響到銅鏡的鑄造,銅鏡變得輕薄了,質量也隨之下降,使銅鏡的圖紋線條變得粗壯起來。宋元祐起 發生了明顯變化,并具有了宋代顯著的特點,鏡形變得多樣化了,帶柄鏡和異型鏡的流行具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尤其是柄鏡的使用和流行應該是一個創新性的變化。宋代銅鏡的紋飾除素鏡外圖紋題材趨于纏枝竄繞花卉、花鳥、連錢、神仙人物故事、八卦、商標銘號為主。通常北宋流行花卉、花鳥,南宋盛行商標銘號鏡。代表紋飾主要是在宋代寫生花鳥的基礎上采用單線白描,用線雕技法處理,手法精細、紋飾時尚、清新秀美、纖巧精湛,幾乎布滿整個空間,邊緣常飾連珠紋。如:流鶯采枝、雙鳳穿花、花卉纏枝、吉祥銘文、詩詞、花蝶、雙龍、連錢紋等,刻畫得十分清晰,枝柔葉細、婉約秀麗,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堪稱宋鏡之杰作。第二類是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神仙故事題材,主要盛行的是與長壽養生、辟邪有關的內容,道家氣息濃重,表現紋飾主要是仙人、龜、鶴、松竹梅等。構圖畫面清氣四溢,采用粗線條浮雕技法處理,有仙山樓閣、尋仙問道、觀星望月、鶴鹿同春、月宮人物等,都是與道家長生學說有關的題材,反映了宋代道教的興盛,表現出一種超塵脫俗的神仙意境。這種紋飾對中國周邊國家尤其是日本銅鏡影響巨大,日本的蓬萊紋鏡、包括和鏡都離不開龜、鶴、雀、松竹梅等。甚至可以這么說,唐宋文化是整個日本文化的基礎。
南宋時期銅鏡走上了流變之路,除纏枝花草境外就是商標銘號紋鏡和記名鏡大量流行,成為南宋鏡典型器物。正如沈從文先生所說的那樣“一般生活用鏡是重實用而不尚花
紋”了
十一、遼金時期:
在公元916年,契丹族強大起來并建立了遼政權與北宋王朝對峙,統治著北方廣大地區。遼鏡的形制和宋差不多但六角、八角增多,契丹紋鏡為其獨有。紋飾上除素鏡和銘文鏡外,主要有雙魚紋、八卦紋、四蝶紋、花卉紋(菊花、芙蓉、桃花、荷花、牡丹等)、大雁紋、龜背紋等。這種菊花、荷花、蜻蜓、大雁和龜背紋具有也同樣具有明顯的契丹族風格。特別是四花紋鏡,風格依然纖柔秀氣,布局更顯疏朗清雋,整體優雅美觀。遼金特殊工藝鏡很少,目前見到的是彩繪鏡、鎏金鏡等。
遼后金國在北方崛起,與南宋對峙。由于中原文化的滲透,除模仿前朝的紋飾外帶有一點宋鏡的特征,但也有自己的特色。金代禁銅極嚴,凡鑄鏡需官府檢驗、畫押,這是金鏡的一個重要特征,也是斷代的依據之一。
金代銅鏡紋飾線條精細、別致生動花鳥魚獸具有很強的民族特色,神仙、人物故事別具一格,多表現是中原地區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如、柳毅傳書、達摩渡海、王質觀棋、許由巢父、吳牛喘月等故事。還有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出游、觀景、漁獵、耕作、游戲,畫面處理常以風景為主。一般故事中人物朔造得比較小,不如仙人和神話傳說,樹木、山石多配置在人物上方,樹葉突出或五六片一組,但山石常顯單薄,云紋等為襯托呈如意形,帶有裝飾性特點。
金代銅鏡鏡體較厚,已無宋鏡的輕巧風格,主要紋飾有龍紋、魚紋、神話故事、童子纏枝、花卉、海水行船、瑞獸、錢紋和銘紋等,其代表作為雙魚紋鏡,做的精致的常稱為活魚鏡、非常生動,銅質也非常好。但一般整個遼金鏡造型線條生硬,和唐鏡相比常見棱角,無圓潤秀美感,顯得呆板,尤其表現在菱花、葵花鏡上特別明顯。主題紋飾多樣是金代銅鏡的一大特征,寫實性人物故事是風格,童子紋飾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是金以前的銅鏡中絕對少有。
十二、元朝時期:
元朝具有蒙古游牧民族的粗獷、豪邁的性格多少會反應到工藝品制作的風格上,一般可以認為是“粗者甚粗、精者頗精”。這和宋后粗精并存的情況基本一致,一般分兩種情況,前期形制較薄的仿宋鏡為主,后期變得厚重,較大,鑄鏡少而粗劣,紋飾趨于簡化,多以花紋裝飾鏡背。浮雕紋飾是繼承宋代傳統,紋飾突出,高度幾乎和邊緣平齊。紋飾無論是題材還是表現手法都顯然受到金鏡的影響,除素鏡外主要紋飾為龍紋、龍鳳紋、孔雀牡丹紋、神話人物故事紋、八卦紋、吉祥銘文等,具有特色的紋飾是出現了佛教色彩的蓮花紋、梵文、觀音等。一般神仙人物故事和帶有佛教色彩的銅鏡比較精致。
元代不像宋代那樣重視商標銘記,雖也有紀年鏡和吉祥語鏡,如壽山福海鏡。但其他一般銘文比較簡單,多為一行,這是區別宋金時期銘文鏡的一個重要標志。
海水紋刻畫得細致生動、顯得波濤洶涌,水紋較粗并帶有旋渦。龍的發、角向上,兩眼平正,鱗為斜方形。鳳為雞頭、鷹嘴、鱗身、花尾。這些都是元代鏡紋的特征。
十三、明清時期:
明代由于經濟發展較快,手工業蓬勃發展,出現了“官民競市”的繁榮景象。銅鏡的質量較宋元時期好,但紋飾粗簡,吉祥銘文鏡多,藝術趨于衰退并缺少創新,不過注重實用。此時的銅鏡比前者更加厚重,有的銅鏡不僅厚重而且很大,且做工精致。傳世的有超過30公分的“狀元拜相”和“驎趾蟲斯”前者少后者多。紋飾以龍鳳、鹿鶴、花草、人物、五岳真形、雜寶、吉祥銘紋等,宮廷鑄鏡不僅銅質好、鑄工精湛、圖紋也一樣精美,也有少量鎏金和其他特殊工藝鏡。
清代銅鏡就遠不如明代,銅質和紋飾都粗糙,但乾隆內務府造辦處鑄鏡則即精又雅,唯光亮缺乏古奇,鏡體厚重又大,棱角分明。且銅鏡的配飾(柄、架、套、盒等)非常精湛,有牙調、玉雕、木雕等。特殊工藝鏡多采用掐絲法郎、松香涂墨、漆背戧金、鎏金等新工藝,色調濃重艷麗,主要紋飾是以龍鳳、得子和表現福、祿、壽、囍財寓意的畫面為主,另也有神仙人物故事鏡。但繪工雖細,卻顯拘謹。一般紋飾、吉祥銘紋和明相近,其代表鏡見方銘紋鏡、詩文鏡,雙喜五福鏡等。


清代銅鏡就遠不如明代,銅質和紋飾都粗糙,但乾隆內務府造辦處鑄鏡則即精又雅,唯光亮缺乏古奇,鏡體厚重又大,棱角分明。且銅鏡的配飾(柄、架、套、盒等)非常精湛,有牙調、玉雕、木雕等。特殊工藝鏡多采用掐絲法郎、松香涂墨、漆背戧金、鎏金等新工藝,色調濃重艷麗,主要紋飾是以龍鳳、得子和表現福、祿、壽、囍財寓意的畫面為主,另也有神仙人物故事鏡。但繪工雖細,卻顯拘謹。一般紋飾、吉祥銘紋和明相近,其代表鏡見方銘紋鏡、詩文鏡,雙喜五福鏡等。
另外有一點值得注意,日本江戶時期(相當明清)的和鏡鑄造已達鼎盛期,不僅鑄造精細,紋飾也清雅宜人,蓬萊紋的長壽意境同樣符合國人的喜好,因此,當日本國對出口貿易閉關時,沿海地區人們喜愛的日本和鏡供不應求,就出現了仿制鏡(和鏡)。有純仿(純日本式鏡),混仿(添加自己的紀銘)等。包括當時的一些制鏡名家都在仿,比如:湖州薛惠公等。但紋飾相對粗糙些,用的銅質是以當時我國的傳統,而不是日本的配方帶有明黃色。比較抗腐、也就保存較好。
鏡之“銘”
三、兩宋鏡銘:(包括遼金)
晚唐五代起,銅鏡的銘文就開始發生了變化,出現了簡潔的趨勢,常見的是“千秋萬歲”銘和十二地支銘以及“都省銅坊 官 匠人某某”等。到兩宋時期是中國銅鏡銘文發生質變的時期。宋初銘文鏡很少,有類似隋唐的吉語銘文,但到南宋就轉化為完全實用的廣告商標名號銘文,
商品氣息濃重。這是因為宋代商品經濟迅速發展、也是民間鑄鏡發達的見證。且銘文多采用宋版書體、長方形印章式,但也有部分篆書和隸書,但一般不講究藝術性。內容涉及時間、地點、材料、鑄鏡單位或具體工匠及廣告宣傳、價格,并加花押等,偶爾也有個別例外,比如“滿江紅”長詩文鏡。民間鑄鏡地點很多,地名后常有店家名,如“湖州石家、越州徐家、明州夏家、饒州葉家、秀州黃家、常州蔣家、成都龔家等”,湖州除石家外還有“薛家、陸家、李家、宮家、徐家、石道人”等。 除民間外官方也設專門的“鑄鑒局”,比如銅鏡中有“婺州官鑄造監”的銘文。
與宋代同時期的遼金,銘文也有各自的特色,遼代的契丹文銘常賦予哲理,并以箴言警語的形式出現,如“壽長德福”、“時不再來、命數有天….”等。金代銘文相對較少,除有圈帶銘紋鏡外,
就是邊緣官府驗證刻銘。這是由于當時實行嚴格的禁銅,銅鏡須經官府驗證才能流通,內容多為年號、地名、鑄鏡機構、地方官等,一般都鑿刻在鏡緣的,遼鏡也有一些有刻記款。這些都是那時的特點。兩宋時期銘文的其他內容包括詩文、吉語、箴言、紀年紀氏紀事等。

銘文如下:
福壽家安;
忠孝之家;
大定通寶;
天下安昌、煌丕昌天;
鑒斯鏡、狀爾容;
匪鑒斯鏡、以狀爾容;
煉鐵為鏡、衣冠可正;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
回光反照、熟為妍丑;
清素傳家、永用寶鑒;
許由洗耳、巢父飲牛;
明州夏家青銅照子;
嘉熙戊戌吳氏淑靜;
越州戴家請銅照子;
安明貴寶、弗劍而鏡;
天慶十年五月記;
長命寶貴、家和良昌;邊緣加(押)
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靈光照萬年;
七星朗耀通三界,一道靈光伏萬魔;
日月貞明、天地含為、寫規萬物、洞鑒百靈;
湖州鑄鑒局乾道四年煉銅照子官(押);
繞州葉家請銅照子;
蘇州烏鵲橋南繆家真青銅鏡;
撫州寶應寺嶺上曾家請銅鏡;
湖州薛晉侯造;
湖州石念二叔男十八郎照子;
湖州石家無比煉銅每面一百文(押);
湖州儀鳳橋石家真正一色青銅鏡;
湖州南廟前街西石家念二叔真照子記;
湖州真石家青銅鏡子、煉銅照子每兩六十文;
杭州鐘家青銅照子今在越州清道橋下岸向西開張;
人有十口前、牛無角后、牛有口走,辟禍囗囗,
日初生月初盈、纖翳不生肖茲、萬形是曰櫻寧、瑩虖太清玄卿;
承安三年上元日、陜西東運司官造,監造錄事(押)、提控運使高(押);
金代刻記款:
甘泉官(押);
金城縣(押);
泰州錄司(押);
西京巡院(押);
大興縣官(押);
上京宜春縣(押);
拿里虎千戶(押);
濟州錄事完顏通(押);;
定州錄事司驗迄官(押);

四、元明清銅鏡銘文
元明清承襲了宋代風格,常以單純的商標銘、十二地支銘、工匠銘、紀年銘和簡單的吉語銘為主要內容,有印章式銘文或圓柱型印章鈕上常有鑄鏡地名和工匠名。元代銅鏡相對較

少,銘文鏡也不流行,但也有。有吉語鏡和幾乎是元代獨有的梵文鏡或梵文佛字鏡(準提鏡)等,有的吉語銘元明清都用。明代銅鏡鑄造業出現了暫短的興旺,呈現出的是一種回光返照的現象,清代則顯更加衰退。一般吉語銘都繞鈕對稱排列,有的在銘字外加方框,十二地支銘等,并常見懷舊鏡。不過明清兩代都有長篇詩文銘,但明代少于清代,清代的又多見于方形鏡,菱花形(乾隆紀年銘)八卦紋鏡有192字是罕見的。另外,明清時漳州成了鑄鏡中心,出了不少不少大鏡,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明清日本鏡工藝精致成為了人們追逐的對象,就出現了一些仿制的日本鏡,有的直接仿制落自己的銘或直接落日本風格款,有的落日本款后加自己的名款。下面分別舉例。
(一)、元代鏡銘
壽山福海;
大德元年;
至元四年;
河中府馬、蒲玉家自、造白銅鏡、家門人鑒;
八卦氣象備、衛神永長命、水銀呈陰精、百煉得此鏡;

(二)、明代鏡銘
月;
五子登科;
長命富貴;
李家自造;
為善最樂;
狀元及第;
連仲三元;
富貴雙全;

厚德榮歸(貴);
宮家包換青銅;
萬歷元年將制;
曾氏天啟六年;
洪武二十二年正月造;
萬歷乙丑年任小軒造;
長命富貴、金玉滿堂;
大明丙午、欽差提督殿門工程、內宮太監李制;
云龍山下世宜春、放鶴亭前總樂輝、一色杏花紅十里、狀元歸去馬如飛;

(三)、清代鏡銘
福如東海;
當朝一品;
百歲團圓;
鸞鳳呈祥;
熊羆葉夢;

麟趾螽斯;
龍飛鳳舞;
狀元拜相、漳城何淳然;
雙喜—湖州薛惠公造;
如日之精、如月之明、水天一色、犀照群倫,苕溪薛惠公造;
既虛其中、亦方其外、一塵不染、萬物皆備,吟香書屋銘,苕溪薛惠公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