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圖索.巴拉Gennaro Barra(1892-1969)是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告別舞臺后,被米蘭斯卡拉歌劇院培訓中心聘請為聲樂指導,曾指導過莫納考、比約林和拉依蒙蒂等許多大歌唱家,所以人稱“大師的大師”。由于王信納老師和筆者本人對這位大師有關美聲發聲教與學的觀點極為欣賞,在此,特節選其幾段精彩的論述與讀者分享。
1、 意大利文化中的最大特點就是它的統領性和傳承性,這也滲透于聲樂教 學,保持了傳統意大利發聲方法的規范和歌劇的表演風格。雖然近幾十年,在歌唱領域,意大利人對自己的標準作了某些讓步,但至今,他們仍站在世界歌唱藝術的巔峰。正因如此,所有其它聲樂學派都不斷地從他們的美聲寶庫中吸取養分,這是一個如樂器般,能完全控制聲音的歌唱發聲學派。 2、 美聲技巧的核心是,聲音來自喉頭里的聲帶,而又不感到有使用聲帶的痕跡,聲音來自歌者的身體,而又不感到黏附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聲音好似在一個從上到下的大管道里自由行走,上下沒有任何障礙,只有怡人的共鳴音響效果。 3、 無論意大利老師們的教學方法有多么不同,有多少秘訣,最終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控制聲音。正因如此,保證了他們的發聲具有規范性和器樂性,使獨唱、重唱和合唱的聲音協調,能夠與樂隊交響在一起,成為音樂整體的一部分。 4、 在聲樂教學的基礎階段,主導一切的是正確發聲,唱什么和怎么咬字都不重要,它的核心是訓練有素,質量優美的規范發聲。具體表現在腔體打開、音色圓潤、混聲共鳴、氣息支持等,最終達到對聲音的完美控制。只有發聲機能活動協調統一,才能保證輕巧地得到高音。 5、 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是建立在最大限度的運用共鳴上,不是用喉頭力量,不是用氣息壓迫,而是柔和有彈性地運用橫膈膜氣息擴張,引出有共鳴的聲音。嗓音不是我敲擊樂器時所發出的聲音,而是在大廳里的回響,這就是共鳴。 6、 只有那些善于把聲音送到頭腔去的人,才是真正在歌唱。頭腔共鳴能保持聲音明亮,傳送地很遠并耐久。除共鳴之外,我們的唱法沒有任何秘訣,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失去共鳴和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如果歌者掌握了正確的頭腔共鳴,他的吐字也就會生動起來。當腔體打造好后,歌者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因咬字和吐字,而妨礙發聲器官的統一動作。 7、 不論什么聲部,胸腔共鳴都要用,但注意力要放在頭腔。胸聲使人蒼老,而“頭聲”使人延年。誰會運用頭腔共鳴,誰就能唱一輩子。大歌唱家們典型的意大利發聲方法的那種光彩和技巧,全部源自頭腔共鳴。沒有頭腔共鳴就沒有規范的意大利美聲歌唱,不論口型橫一些,還是豎一些,都要能夠保持頭腔共鳴的延續不斷。 8、 意大利人最常用的說法是:“歌唱消耗的不是嗓音本錢,而是它的利息”,那就是共鳴,特別是頭腔共鳴。嗓音,它的力量我不需要,我要的是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要用少量的氣息找到它,表現它,用最小的音量去訓練它。當發聲器官習慣了這些活動之后,才可以增加呼吸量,加大喉嚨的擴張。這一機能活動的實質在于探尋混聲關閉,使聲音上下統為一體。 9、 為使在深呼吸時不過分用力,可用結實的皮帶把腰部勒住。歌唱時自然地呼出氣息,挺起來,頂到頭腔共鳴區,歌者應感到氣息是自由地從背部通向頭腔的。呼吸時的腹壓天生會有,只是我們要靈活運用它。要得到最好的高音,就要學會將腹部稍稍向前凸起。 10、 要用下肋呼吸法:鼻子迅速平穩地把握住吸氣,氣要吸得深一些,向橫膈膜的肋下周圍整個擴展開來,微微向下,使氣息更多地送到背部,吸時上腹部稍稍凸起,但不可鼓肚子,因為那會連帶胸部托起。 11、用氣量的多少在于能否轉換好的聲音,對呼吸的基本要求在于使它不受拘束,從容不迫,有彈性地帶出共鳴的聲音。換言之,要有呼吸通向共鳴的感覺,不要做出聲音,呼吸本身就會產生聲音,這時的橫膈膜擴張是靈活自如的。 12、要像通風很好的壁爐中的火焰呼呼作響一樣,氣息也應該在你的體內呼呼作響,通暢地無拘無束地直通頭腔共鳴區。如果呼吸是擠壓的,聲音就是沒控制或卡緊的,就會失去應有的共鳴。要把氣吸到背部,坐在椅子上和彎腰的訓練姿勢方法,都是為了排除腹部和胸部用力的干擾,把氣息吸到背部,找到吸向背部的感覺。 13、歌唱呼吸與說話呼吸正好相反。吸氣,開始唱,腹部是稍稍向前的。看起來氣息就要用是完了,可我們還可以唱,因為腹部還可繼續向前。說話時腹部是陷下去的,而歌唱時的腹部一定要保持住,讓它能夠自如向前。 14、可以練習用嘴唇慢慢發V-V-V音,這時不要想任何聲音,只想著讓一切安靜下來,為自如的呼吸造成內部放松狀態,要完全放松,橫膈膜也放松,自由地呼氣,不要催促它,要用呼氣自身把聲音帶出來,一切要作得柔和輕巧,不用力、不用嗓、不用聲,只有呼吸,在此基礎上轉向純元音。 15、只有當嗓音具有正確的共鳴和靈活性時,輔音和元音才能一起傳出去,若加強和夸張了輔音,聲音就會失去共鳴,傳不出去,也會失去聲音的規格或“樂器性”. 16、用橫口型時,顴骨肌肉活動積極,音色鮮明明亮,典型代表人物是拜勒蒂里(Pertile)。他面帶微笑就能把高音送到頭腔,聲音光彩、明亮、圓潤,很容易越過樂隊。如果嘴部形成弧形,說明用力過度了。 17、豎口型是以元音O為基礎的,這時聲音較暗些,但必要的明亮質感仍保留著,如科萊里(Corelli),他整個技巧都建立在“豎”的位置狀態上。真正的歌唱家應當掌握這兩種發送聲音的方法,根據曲目、樂句和角色綜合運用。 18、在做“哼鳴”練習時,應把氣息直送到頭腔,發出共鳴。此時聲音不是晦暗的,而是明亮集中的,注意喉頭不要上下移動,下巴要放松。卡魯索就是這樣練習的,這有助于組織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幫助找到頭腔共鳴。 19、在聲音訓練的階段過程中,找共鳴集中也是有必要的,可用ni和ne,但不可擠壓。這樣的聲音雖然很明亮光彩,但不是高規格意大利美聲所追求的,只有把它送到頭腔才是最好,才能得到最松弛豐滿的共鳴。 20、在聲音從一個聲區向另一個聲區過渡時,不需要增強力量和改變機能活 動,需要的是混聲共鳴的關閉方法,也就是復合關閉法。永遠要用輕聲去做 集中關閉的練習,找到正確的發聲機能活動,使音響均勻,出現意大利式的 標準聲音特質。那就是整個音域都得到了復合式的圓潤聲音,沒有了聲區的 區別,所有的音都由統一的機能活動發出,音色是統一的。若用了大聲,就 會使混合聲變成胸聲,這會失掉頭聲。我們要練的是發聲機能活動,而不是 嗓音。只有與發聲相關的機能練好了,聲音才會有感染力。 友情提示:您若有專業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咨詢,可發送郵件至以下郵箱,筆者會及時與您回復。 郵箱地址:chunyujinzhang@163.com sxiang1982@126.com 感謝您的關注! |
|
來自: 垠海 > 《王信納美聲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