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有一個小女孩,她17歲那年右腿上突然毫無征兆地出現了一個小傷口,并且經久不愈,就連醫生也沒有辦法確診。后來傷口越來越大,逐步擴散到胳膊以及后背,嚴重到了出門必須要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的地步。 病情就這樣持續了一年,一個偶然的機會她讀到一篇新聞報道,一名男子服用抗生素之后得了和她類似的皮膚病。而她恰巧也在第一個傷口出現前的數周內服用過抗生素。 正是這件事情讓她意識到她的皮膚病可能是因為腸道疾病引發的。 就這樣,她開始有節制地控制飲食,調整飲食結構,幾番折騰之后,病總算好了。 就是這一場病讓她開始思考腸道系統和大腦的關系,并確定了以后的學術方向。 這個女孩叫做茱莉亞·恩德斯。如今的她是一名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醫學博士。為了讓大眾能夠更好地了解我們的腸道系統,她寫了一本書叫做《腸子的小心思》。 講腸道的書籍有很多,為什么我要專門挑這一本呢? 因為這本書雖然講的是很正統的醫學知識,比如腸道神經、腸道菌群等等,但卻用了詼諧的語言風格讓我們普通大眾也能有條理地接受這些知識,而不至于一頭霧水。另外,作者本人也長得年輕貌美。 作者:朱莉婭·恩德斯 在這本書里,作者深入淺出地告訴我們腸子是如何影響我們的健康、情緒以及飲食結構的。看似毫無關系的兩件事,卻與腸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比如說一些微生物學家認為,壓力是不衛生的。 乍一看這個邏輯很奇怪,壓力無形無色,怎么能用不衛生來形容它呢? 因為壓力影響了我們的腸道菌群。長期的壓力環境下會使我們腸道里面的生態環境發生改變——一些喜歡這種環境的細菌快速繁殖,自然會影響我們的情緒與胃口。要想再恢復原先的腸道環境可就很難了。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窺探一些腸道里面的小秘密吧? 提起腸子,我們總是想起便便 記得有一次聽一個電臺節目,主持人問嘉賓,你一天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什么? 嘉賓毫不猶豫地給出了兩個字: 拉屎。 我養了兩只鳥,為了及時了解它們的健康狀況,觀察它們屎的狀態成了我日常的任務。 盡管拉便便這件事情很重要,但是如此重要的事情,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卻總是變得難以啟齒。甚至我們提起腸子這個器官的時候,總是下意識地想到,臭屁以及便便。 其實跟便便有關的也就只存在于大腸的最后一米而已,這最后一米專門負責調解身體內水和鹽分的均衡。在之前的部分里,腸道里是非常干凈的,并且沒有臭味哦。 尤其是小腸,在它消化食物的一個小時后,還會專門對腸道里面殘留的食物殘渣進行清理,這種清理活動被稱為移行性復合運動。 先是胃部里面未被消化的殘渣被掃地出門,由小腸接手,通過強有力的波群講這些殘渣迅速向前推進,直至被清理干凈。 有時候我們會聽見肚子里傳來“咕嚕咕嚕”的叫聲,但是并不覺得餓。這是因為這個清理活動弄出的動靜太大了。 如果在這個清理過程中主人又開始進食了,那么清理活動會立即中斷。所以科學家們建議兩頓進食之間要保留五個小時的空檔,好方便清理管家兢兢業業打掃衛生。 食物經過胃部和小腸的消化處理,所剩的殘渣終于來到了大腸,在最后一米終于被“烘焙”成便便后,就要和我們say goodbye了。 但是能不能順利出去,還要看主人的意愿。 在大腸的出口,也就是肛門(當然我們還賦予了它一個更加具有詩意的名字)有一套肌肉閉合機制,兩個括約肌分別位于外側和內側。 外括約肌我們平時是可以控制的,你現在可以有意識地收放一下來感受它的存在。 內括約肌則位于肛門向內幾厘米,這塊肌肉是不聽我們指揮的——這也就是說,內括約肌并不會在乎我們身為人類所需的那點矜持與自尊,要是沒有外括約肌的控制,那估計就會屎意滔天,屁聲陣陣。 當然,如果我們總是憋著不去廁所,就會嚴重打擊內括約肌的工作熱情,久而久之,拉臭臭成了一件特別奢侈的事情。對,我說的就是便秘。 所以養成一個規律的排便習慣很重要,此外多吃膳食纖維,多喝水真的很有幫助。 你的身體里還住著一群熱鬧的居民 提起這個,我們先來說一下便便的成分。 便便的?是水分,?是無法被消化的植物纖維,?是一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剩下的?就是我們要講的重點——細菌。 那么這些細菌是誰?又是從哪來的呢? 這些細菌來自我們的腸道菌群,使命完成后光榮退役被排出了體外。腸道菌群隨著消化系統的遞進而慢慢增多,到了大腸的直腸(位于肛管之前)已經是密密麻麻了——將近1000億個居民舒舒服服地居住在我們腸道里面。 提起細菌,我們很多人都敬而遠之,甚至巴不得拿著消毒液除之而后快。但事實上,這個世界95%的細菌對我們是無害的。尤其是我們的腸道菌群,更是對我們的身體健康以及飲食習慣形象極大。這些腸道菌群可以為我們分解消化不掉的食物殘渣、制造維生素、降解毒素以及藥物等等。 這些腸道里面的居民對我們最直觀的影響應該就是對外界事物的反應,尤其是食物。因為有些食物成分,我們的腸道是沒辦法消化的,甚至會直接蒙圈。這個時候就輪到這些腸道居民們來大顯身手了。比如說我們最熟悉的乳糖不耐。 我們的身體里其實存在生產乳糖酶的基因,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個基因的活性漸漸消失。那么為什么有些成年人會有乳糖不耐,而有些人卻沒有呢? 因為這兩撥人的腸道菌群不一樣。 再比如,我們亞洲人都知道吃豆制品的好處多多,但這個好處在西方人的身上卻體現得不明顯。這并非是因為人種間的基因差異,而恰恰是這些小家伙們搞的鬼。亞洲人的腸道居民里住著一種特殊的細菌,這種細菌可以從豆制品里面提取出最有益的那部分——聽上去是不是很雞賊。 所以說,我們平時吃的飯,有一部分是為消化系統所吸收的,也有一部分,是喂給這些腸道菌群的。 在這本書里,作者還用了一個很可愛的小例子來說明這個情況: “就比如喂飯時專用的兒歌:‘一勺給阿姨,一勺給叔叔,一勺給媽媽,一勺給奶奶……’,如果我們用嚴謹的態度描述事實真相的話,那應該是‘一勺給寶寶,一小勺給寶寶肚子里的擬桿菌,一小勺給普氏菌,再一小小勺給其他也等著吃飯的微生物’”。 腸道菌群為我們帶來的好處多多,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要盡量少吃抗生素,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抗生素是不分青紅皂白的,它會把好的、壞的細菌消滅得一干二凈,所經之地,一片哀鴻。抗生素會使我們的腸道菌群發生明顯的變化,數量的降低導致菌群的作用下降,從而影響食物的消化以及營養元素的吸收。
當然,腸子的偉大之處還遠不止于此。 腸道的神經網絡系統被稱為“腸腦”,亦或者是“第二腦”,它會有選擇地對腸道里面發生的事情對大腦進行匯報——我們吃完飯后會心滿意足;酒精攝入過高會頭暈腦脹…… 我們的食道和胃是由兩大神經系統在管理,一個是腦部的神經系統,另一個是腸道的神經系統,當這倆個神經系統“打架”的時候,我們就會出現反酸等情況…… 有時候感冒吃阿莫西林并不管用的原因是阿莫西林是抗生素,它對病毒性感冒一點辦法都沒有…… 看似陰險奸詐的幽門螺桿菌居然也有好的一面…… 所以你看,腸子也是有脾氣的。為了報答它們兢兢業業地工作,今天也要好好吃飯,好好生活,好好愛它們。 你的胃,你的大腸小腸,還有數不盡的腸道居民們,可都是與你一起生活著呢。 今日語錄 中和胃酸的藥最好不要連續服用超過4周。假如你不聽勸告,胃很快就會給你點顏色看看。為了保持酸性,胃打算要回自己的胃酸。它采取的方式簡單粗暴:你不是不讓我酸嗎?那我就分泌更多的酸,讓你的中和劑全部報廢,然后我愛怎么酸就怎么酸。所以不光是針對胃酸,就算是其他由胃酸引起的疾病,比如胃黏膜發炎,中和胃酸也只是權宜之計,千萬不可長久為之。 贈書 今日互動話題: 你平時關注自己的腸胃嗎? 圖片來源 | 書中插畫以及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