甕城的出現是隨著沖突雙方,將攻守的關鍵聚焦于城門而產生的,其功能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了保護城門。從軍事進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環節,自然是城門。相反,城池的防衛者自然會對其加大保護力度,強化其防御能力。規模小一點的城池,一般是設置懸門或吊橋,而大一些的城池,則要設置甕城。甕城是建在城門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專為保衛城門而設的小城。 《武經總要前集·守城》記載:“其城外甕城,或圓或方。視地形為之,高厚與城等,惟偏開一門,左右各隨其便。” 這樣來看,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還有主城門防御,由于甕城內陸方狹窄不易于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給敵人以致命打擊,正所謂關門打狗、甕中捉鱉。 《詩經·鄭風·出其東門》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甕城??梢娫缭诖呵飼r期,城池的城防技術已經達到相當完善的地步。 事實證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員在河南省新鄭市鄭韓故城東城北城門遺址考古發掘中,便首次發現城門和甕城遺址。
然而但這還不是中國最早的甕城,我們再往前追溯,會發現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甕城的雛形。 新鄭望京樓東一城門的甕城望京樓商代城址是繼鄭州商城、偃師商城之后河南境內新發現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規模雖遜于都城,但遠大于其他建于同時期的城址,望京樓商城城門設施突出體現了濃厚的軍事防御色彩,應該是鄭州商城南部拱衛都城的一個軍事重鎮。 在城址東墻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員在正在發掘的遺址區,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門的格局,可以較為清楚的看到城門及甕城的形制。
此處城門寬4.5米,呈凹字形,城門兩側有立柱柱洞及附屬建筑設施,從整個城門的結構來看,已具備了后期甕城的雛形。一般來說,甕城隋唐五代時期比較流行,發端于春秋戰國時期。但這次發現至少將中國甕城的出現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陜北石峁遺址東城門甕城 陜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約處于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鄭望京樓商代城址年代還要久遠。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整座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面積210余萬平方米,外城面積190余萬平方米。城墻越溝現象將石峁城址基本閉合,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 “皇城臺”位于內城偏西的中心部位,為一座四面包砌護坡石墻的臺城,大致呈方形,石墻轉角處為圓形,臺頂面積8萬余平米。內城將“皇城臺”包圍其中,依山勢而建,形狀大致呈東北—西南向的橢圓。城墻大部分處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內城東南部墻體,向東南方向再行擴筑的一道弧形石墻,絕大部分墻體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墻,現存長度約4200米,寬度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臺”和內、外兩城城墻上均發現城門,內、外城城墻上發現了形似墩臺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墻上還發現疑似“馬面”的建筑。
總結:甕城用于保護城門而出現,其最早雛形就目前來看,可早至新石器時代晚期。
至于春秋戰國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時期的甕城已經相當成熟了,再此便不贅述。
|
|
來自: Loading69 > 《工程建筑/施工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