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戰爭中,為什么進攻方一定要攻城?不能繞過去嗎? 其實,大部分經常被武力爭奪的城池還真繞不過去,因為古代城池大多要么修建在行軍必經之處,要么城池中占據大量的糧食被服等補給物資。綿延幾百里的表里河山,別人把城池、箭樓、寨門修建在高山上,你要想過去,只能繞幾百里山路,或者就是攻城。 如果是繞開的話,隨時要防備敵人從后面突襲,另外你的輜重補給路線,同樣隨時面臨著被敵方自城中出兵,隨時掐斷的風險。所以不管怎么樣,往往唯一的辦法都是攻下城池,這樣一路暢達還不會有后顧之憂。所以歷史上不乏被戰爭雙方反復爭奪的城池。西北某個地區的方言中就以“曹”和“劉”作為人稱代詞,據說就是因為在東漢末年當地城池反復被魏蜀爭奪所致。 那么,對于守城方而言,為了保證城池不被攻破,要做什么防護措施呢?對于大型城池而言,答案之一是甕城。 甕城,就是在城門外修建的小城,把城門包圍起來,像一個大甕(也就是壇子)一樣,所以稱之為甕城。甕城外會開有小門,有與城門在同一直線上,也有側面而開,這樣可以防止敵人長驅直入。 眾所周知,城很大,城外還有護城河,每面城墻都要開有幾個大門。盡管城墻可以搭長梯、云梯、飛爪等攻城工具,但那樣登城非常難,而且人數有限,最好的辦法還是集中力量進攻城門。 甕城的最大好處就是分散進攻城門的敵人。 由于甕城是圓弧形,從力學角度來說,受力均勻,自然也更容易防御敵人。當敵人攻破甕城門,進入甕城內部后,甕城城墻上的士兵就可以四面環射,外側的士兵甚至可以繼續射擊城外的敵人,最大程度地殺傷敵人。 有時候,為了以防萬一,甕城還會有好幾座,甕城之外還有甕城,多的可以有三四層。外面可以有,里面自然也能有,于是就出現了內三層、外三層的甕城,方向感不好的士兵估計進去都出不來,那就成了真正的“甕中捉鱉”。 另外,城門上方通常還會有箭樓,類似于碉堡,上面有很多孔,每一孔背后都有一個射手。只要敵人靠近,里面的射手就會萬箭齊發,威力驚人。甕城上同樣可以修建箭樓,這樣一來,防御力提升很多。甚至不少城墻中還會配備藏兵洞,隨時可以調動步兵伏擊被分散的敵軍。 你絕對想不到的是,有的甕城還有排洪的作用。 壽縣古城歷史悠久,由于其甕城門和城門相互錯開,不在同一直線,所以對于防洪也很有作用。洪水的沖擊力極大,一旦甕城門潰決,洶涌的洪水以超常速度沖擊對城墻的傷害是不容小覷的,而由于城門錯開,極大地削弱了洪水對二道門的沖擊作用,就不會有這種擔心。 1991,安徽大水,百年難遇,很多地方被洪水所淹,損失慘重,但壽縣內卻安然無恙,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壽縣古城的城墻擋住了洪水,即便有少量水進入也是在甕城內。2003年,壽縣再次遇到特大洪水,城外水都快超過了城門,但壽縣城內依舊安然無恙,甚至還能到城頭看海。 陜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約處于龍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是一座新石器時代的遺址。最近的考古發現表明,整座遺址由“皇城臺”、內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對獨立的石構城址組成。內城面積210余萬平方米,外城面積190余萬平方米。城墻越溝現象將石峁城址基本閉合,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獨立空間。石峁城址外城東門位于外城東北部,從地勢上來看,外城東門址位于遺址區域內最高處、地勢開闊,位置險要。門道為東北向,由“外甕城”、兩座包石夯土墩臺、曲尺形“內甕城”、“門塾”等組成。而大部外城墻都是石包砌而成,高達三米左右。而后世日本戰國時代和希臘半島波希戰爭時期的城墻往往也不足兩米,石峁城堪稱一座超越時代的不落要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