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定行者,若未成就諸三摩地,初夜、后夜當舍睡眠,精進修學,遠離憒鬧,少欲知 足,無所顧戀,一切貪瞋、忿覆、惱害、憍慢、貢高、慳吝、嫉妒、離間粗惡、虛誑雜穢,一切人間嬉戲放逸,皆悉遠離。如是行者,應受釋、梵、護世四王、轉輪 王等,贊嘆、禮拜、恭敬承事,奉施百千那庾多供,況剎帝利、婆羅門、筏舍、戍達羅等!未得定者,尚應受此贊嘆、禮拜、恭敬承事,奉施供養,何況已得三摩地 者!”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修定能斷惑,余業所不能, 故修定為尊,智者應供養?!?/p> 止和觀是論里面用的名詞,在經里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為眾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慧,然后產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產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注在某一個境界里不要動。當你專注于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注在同一個境界里面,這就是修止。 什么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如果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屬于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么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是屬于修慧。 多數人入定后心就沒法去觀。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觀。 重復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并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么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么,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后,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在禪定里,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在靜坐的時候,身體里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注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松。身體一放松,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注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專注在一個境里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松,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里就會疼痛。于是禪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后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郁、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干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時間花長一些。 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雖然被困擾一個時期,最終它也會通。 每次靜坐之后,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采用。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后,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后,才能睜開眼睛。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干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后,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如果你的心無法平靜就去參禪,你只是在胡思亂想,如此參話頭打禪七,是胡打,變成煩惱糾纏不清的“纏七”。為什么呢?心都不能安定下來,煩惱一大堆,是煩惱在參纏,還以為是參禪。修任何法門最終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 因此,把禪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煉任何法門,都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到定是慧的基礎,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門,那么,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么心去修。在這里再次強調:一定要修好禪定。 任何人靜坐一段時間,身上、頭上都會出現氣。我們身上的氣因為定力的變化而不同,心清凈時,清凈的氣往上升。心淫欲時,濁氣往下沉一直沉到男女根。當你心念很定很清凈的時候,氣就一直升、升,升到頭上去。靜坐完了,下座前要檢查留在頭上的氣,若有的話要把它處理掉。如果天天累積氣在頭上,漸漸地會造成毛病,甚至頭疼。 另一個會發生的事情,就是喜樂的感受。如果整天去觀察喜樂的感受,就沒法升更高的定。你要升更高的定,就要放棄原來的境界與原來的覺受。繼續修法,你才可以前進。 可以去觀察,但是,不要著迷在里面。會敏感到什么程度?比如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忽然想到某人,并且知道這是他在想你。這些忽然跑出的念頭,一般人不去注意,它就過去了,修四禪者就敏感地覺察到。所以,一個經常入四禪的修道者,他就有能力知道徒弟發生了什么事情。聽說過嗎?徒弟不管在哪里,發生什么事情,某些師父都知道,這就是這位師父感應力特別強。這說明此人已成就四禪的功德,好多外道、內道修道者都能,別以為是修佛法有成就。 四禪有很強的念力,比如,你心中想你少了一樣東西,或者想要這樣東西。不久就有人拿這樣東西給你,修完四禪的人會發現經常發生這類事?;蛘?,你想要找某某人,那個人就會來找你。再度聲明:這些現象只是禪定的副產品。修禪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正念與清凈心,明白嗎?并不是為了得到神通。如果你有了這些能力,你可以幫助人家。但是千萬不要整天玩這些玩意。 修完四禪之后,可以學會知道別人是否入定。修完了四禪就有能力看某個人現在入什么定,這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因心念微細,所以能感知他人是否入定。有了四禪的的念力,不用練氣功也會氣功了,自然能夠發氣收氣。不只是如此,修完四禪后還可以用念力幫助別人治病,但得小心會因此把病氣給惹上身。心念是沒有時空限制的,所以,四禪的念力不但可以給人治病,還可以遙控治病。那些氣功師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這是念力的結果罷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在這里給人發氣,試試看給某處某人治病,這沒有什么奧妙在里面。 學佛的人都聽過佛法講無我。但是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還沒有見道,雖然知道無我,他還會有懷疑的。他說:啊呀,雖然相信無我,但還是覺得有我,很多人都會這樣的感受。但是,如果見道了,他就絕對肯定無我。無我并不是去找我在哪里,更不是找不到我在哪里而說無我。當一個人見道時,不會愚癡地去觀察什么是我,他很清楚再也不需要找尋我,因為他已清楚看到因緣、因果現象。見道時必定看清楚,身心只是一系列的因緣變化,于是知道因緣中,我了不可得。 如果你很仔細地觀察身心的因果變化,你會知道你就是在看清楚當下,心中不思維任何道理,對所觀的法猶如見親爹娘那么自信,不須依道理證明。如果你完成了這一點,你就會肯定沒有我了。而且,你會肯定地跟自己說:“是我親自看到一切只是因緣作用而已,身心就是這么回事,不是道理上無我,真的是本來無我?!蹦銜约捍_定:“雖然無我,只要有因緣,就會說話、會走路、會造業、會起煩惱?!蹦憧吹降亩际且幌盗械囊蚓壸兓?,一切都無我地在運作,于是,你便見道了。 你可能去觀察:“我現在有沒有起嗔心???現在我有沒有起貪心?。俊比绻ビ^察這些,是不可能很快見道的。為什么呢?因為處理貪嗔是要花很長時間的,那是見道以后,修道時才修的法。見道是一見便永不再迷惑,行為上的煩惱習慣不是一剎那就能徹底斷除的,所以,修道要慢慢修,慢慢斷煩惱,修道要長久修下去。 如此解析,是想讓你明白,如何選擇正確的修法來破除我見。在修行的次第里,你必須要有清凈的心,才能夠去觀察佛法。經典里面說,必須先要心清凈,然后,才能見清凈。所謂見清凈,就是生起正見,破除我見。 當一個人觀察到身心只是因果作用,自然地就知道身心無我,也知道戒律的因果作用,他不會隨便亂持戒律的。見道者自然對自己所修的法不再懷疑,并且知道就這樣一直用功修下去,終歸能夠解脫。也就是說他已清楚地看到了那道路,并且心中朝向著那條解脫之路。 假傳萬卷書,真傳一句話 談到證果的問題,中國佛教界有個很矛盾的行為。大家想要修行解脫,講經說法的法師也勸人要解脫,卻不信今生修行能夠解脫。南傳佛教修行人都相信能證果,有很多法師和講經師聽了不信,認為這個時代怎么可能,證果的人肯定是個瘋子。但是,我們要有自信,不然佛法不靈驗了。在中國佛教還有一個更糟的現象,一聽說有人修禪定到了四禪,都說那是大妄語,尤其佛學院都說不可能,修凈土的人更不用說,這些都是沒有遇明師指點,所以認為是很難的。 對證果的懷疑,是造成你不能證果的最關鍵原因。疑的煩惱會障礙修行。如果你懷疑某個法門,就沒法修好。如果你懷疑這個法門的老師,你也沒辦法修好。懷疑自己不能修,也不能修好。所以,今天第一件要事,就是告訴你們,在這個時代還是能證果的! 那些相信能證果的人必會得益,因為佛說若有人信佛、信法、信僧、信戒,有此四不壞信者就是初果,你有此四不壞信嗎?若有,剩下的事,只欠去認識修法和去認識初果而已。 關于修行的成就,沒有所謂老師一定比徒弟厲害。只是誰先誰后的問題,只是老師先學會,有緣由老師告訴你,僅此而已??赡苣阈薜帽壤蠋熀枚疾灰欢?,不要以為老師絕對比學生厲害。假設你是三地的菩薩來人間投胎時,我是一個老和尚,你來跟我這個老和尚出家。當然是跟我學嘛,對不對?雖然老和尚是個凡夫,他先懂得佛法,菩薩于是向他學法。所以說,修行嘛,三地菩薩的老師不一定是四地菩薩。這個比喻告訴你,不要以為你一定比老師差,老師也不一定勝過你。各有因緣,各自成就自己的道果。 如果你想要證初果,重點是放下我見,不是去除貪、嗔、癡。因此,你要選擇容易讓你處理我見的觀法,那你就修得快。 要破除我見,是觀因緣、觀因果。如果你要去除貪跟嗔,而我們貪、嗔的煩惱很多,其中有兩個修法,一定要修,一個是慈心觀,一個是不凈觀。這個貪跟嗔不是見解,它是一種業習行為。慢慢地放下。所以說,見道以后修道。而見道以后修道是為了除掉貪、嗔。重點在貪、嗔。 放下我見之后,所要清理的煩惱,是欲界貪、嗔。我們的煩惱太多了,不可能把各種法門都修好。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把心念看清楚了,這樣來清理煩惱最快。更快的就是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來清理煩惱,當煩惱一生起來你就知道,這樣清理煩惱最快。所以說見道以后才懂得修道,因為見道的人能夠看清楚心念,他懂得如何在心中的道路上,觀察及處理煩惱。 當我們在觀察心念時,必須越觀察越微細。微細到覺知的心跑到煩惱的前頭。所以要訓練讓你的覺知心跑到你的煩惱的前頭。如果你要完成這一點,就要先訓練覺察第一念。 那么,這時如何觀心?心念有很多很多種,太多了。妄想雜念不是所要觀的心,那太多太多的念頭不是你能知的心。我們的心分為能知和所知,所知的念頭稱為心所,能知的稱為心王,最簡單的說法就是意識和法塵。所謂觀心無常。 觀心無常不是觀法塵,觀心不是觀法塵的南無阿彌陀佛的念想,是觀那些知道念南無阿彌陀佛的心念。如果你沒有弄清楚,你說你在觀心無常,其實是觀法塵無常而已,這一點要弄得清清楚楚。 觀到最后,你的心就會非常微細,最后到無念。 禪宗說一個人參禪參到一定的時候,會桶底脫落。桶底脫落就是進入一個狀態,心中什么東西也沒有了。空空洞洞但是心中又明明了了。我們在觀心念的時候,也能夠完成這樣的事情。心中什么事情也沒有,但是明明了了,一個念頭也不動。從觀心念生滅進入無念是慢慢進入的,然后要有辦法保持。在禪宗里面說:'無心猶隔一重關'。就是無心還不能解脫。當你能夠做到無心的時候,你就明白要修行快一點,要快一點解脫,就是平時必須要保持無心的狀態。 修行到這種程度,再也不要在座上修觀,就要平時對境修,任何貪、嗔、癡生起來,心一覺察到就把它丟掉。因為能觀的心已經站在煩惱的前面,煩惱心一動立刻就知道了,立刻就放下了。這樣來克服煩惱是最快的,雖然快,煩惱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清理完。 就是說,看你煩惱有多少,而且有時候,你沒有面對它,你就不知道。你如果能做到無心以后,你再也不能躲起來修,你要去面對境界了。為什么?因為你躲起來修,就沒有任何讓你生起各種煩惱的機會,你也就根本沒有機會去處理煩惱。 任何修法,只要越修心念越細,正念越清楚,就是正確的修法。如果越修心念不是越細,以為越修就能得到越多的法,那都是錯的。 在修行的過程里面,修觀不同于修定。任何人修定的時候,因為心念的專注,會把能量集中在身上。頭上會累積了一股氣,會有一股氣包住頭,修觀時頭頂會有氣往上冒。當你觀的心越細,因為心念微細會造成很高的定。更深的定,氣就要升得更高。所以,觀心念生滅的時候,會發現頭上癢癢發脹,有人形容頭上像噴泉一樣噴水,有些人說好象頭上在冒煙。有些人眼睛能看到修觀的人頭上升起一束光。當修行人的心念不穩定的時候,他頭上的亮光會擺來擺去,騙不了人的。當他心念很定的時候,那個光柱會沖上天去。 所以真修行者,修行時會發出光,能看見光的人就會看到。所以,真修行時,會來引鬼神,因為鬼神也見到修行人的光。定和慧的氣正好顛倒,禪定的氣因為集中凝聚,就會留在頭上。修觀的氣是冒上去,結果呢?修定很強的人,他沒有辦法修觀,觀太強的人沒有辦法修定,這兩股氣是相反的。定力太強的人就沒辦法修觀。為什么?因為那股定的氣帶他入定,定力太強,觀不了,他只好入定了,別人還以為他修得好呢! 如果不先去分清楚,你究竟是修觀還是修定。你就在那里修啊修啊,不知道修什么。要弄清楚啊,修定會收集能量,修觀會消耗能量,越觀他會越覺得沒有體力,有些人會有這種現象。所以,你很精進修觀的時候,會累、會疲倦,疲倦了你精進的心還在,于是身心互相矛盾。其實,修觀時要多休息,修定的人應該少睡。 大多數人不是觀太強,就是定太強。很多人不知道修觀時有一個很重要的道理,就是修觀時千萬不要入定太久,那樣會障礙修觀。為什么?因為你觀沒多久就入定了。這樣的定力不利于修觀。不明白的人還以為這個人很用功在修行,外表看這個人修得很好,在明眼人看來,他一點都沒有進步。為什么?他想修觀,可是觀一點也沒修就入定去了。結果是定力越來越強,最后只會發神通,不能開智慧,知道嗎? 別人看他修出神通而非常崇拜他,在明眼人看來他沒進步。不明白修慧的關鍵在哪里,修來修去,慢慢地越有神通,智慧卻沒有進展。禪宗祖師最害怕學人入定,因為入定不修慧,是浪費時間。所以,修觀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不要入定太久。 當你達到無念的狀態時,你會發現,睜開眼睛看東西,或者做什么事情,你的頭都是空空的。其實,每個人都經驗過,內心清醒而腦袋一片空白,這時一點兒雜念都沒有。 修觀修到無念的時候,不必入定就能夠任何時候不動念頭,進入舍念清凈的狀況。 當一個人進入這樣的狀況以后,在平時煩惱心一動,就會使他覺得很辛苦,會有一陣子一陣子的心疼。從此以后,他對貪嗔心等特別警覺,因為嗔心一起來,他立刻覺得心受不了,很辛苦。因為純凈的心已經非常敏感。嗔心一來,心就要疼而受不了,他必須立刻舍掉。這個時候,你要去除貪嗔就比較快。 換句話說,你根本就不敢再起凡夫的貪嗔了。 繼續修下去,貪嗔起也起不來了 當一個人完成初果的時候,他應該自證自知完成初果。但是,修行人往往有一個毛病,就是還沒修到那里,就自以為修到某某果位。就自我肯定地說:我已經修到如此這般了,佛法把未證謂證的煩惱稱為增上慢。論中說,初果向人有時會有初果的增上慢,二果向人有時會有二果的增上慢,三果向人有時會有三果的增上慢,四果向人有時會有四果的增上慢。增上慢本身不是妄語,他本人不知道,自以為修到那里了。當增上慢人知道自己是增上慢時,他必須承認自己當時自以為是,不然就是大妄語,你有增上慢嗎?別掉進去!更要小心大妄語哦! 如何驗證是否證初果?如果你以為你完成初果了,是否真的就完成了呢?初果是放下我見。在《清凈道論》的最后一品,講到修慧的功德說,如果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就得到一種定,叫果定。果定不是入定,在經典里稱果定為現法樂住。一個人如果完成了初果之后,他要享受證果的快樂,隨時隨地都能夠享受,這就是證果的現法樂住,現法樂住比四禪還要舒服。 那是一種很平靜很舒服的感受。這種感受使你會覺得全身很輕安,一種出離世間的寧靜。當時世間的一切你都沒有興趣了,心就自然靜靜地定在里面。 在享受現法樂住時,有時會弄錯去入定,要分別清楚現法樂住不是入定,不可弄錯了,不要集中心念而入定。當有人在做現法樂住的時候,如果你能夠看到的話,可以看到他頭上會有光向上空冒,那光會升得很高。不需要入定,只要心想享受那快樂,他的光就出現了。這個是騙不了人的。他會法喜充滿地在里面享受法樂。 如果你們沒有完成四禪,你就不清楚現法樂住的樂是多樂,但是,如果你完成了四禪就會知道,由智慧得到的快樂比修定得來的快樂還要舒服。在經典里面說四禪也有現法樂住。是怎么回事?就是說如果一個人從四禪里出來,他會非常舒服,心念很清凈,遇到任何境界,他都會心如止水。如果四禪的定力沒了,這個感受也就沒了,要重新修回四禪才會有。只要你完成四禪,你就隨時享受從四禪出定給你帶來的快樂。 經論里面說有六種阿羅漢,即退法阿羅漢、思法阿羅漢、護法阿羅漢、安住法阿羅漢,堪達法阿羅漢、不動法阿羅漢。其中的退法阿羅漢,就是因為禪定退而退了現法樂住。 可見證了果也會退,很多人不信證果后會退。證初果后還要修的是修道所應斷的法:1、欲界貪;2、嗔恚;3、色界貪;4、無色界貪;5、癡;6、慢;7、掉舉。就是不必去修那些破除我見的修法了。 須陀洹果是身見、戒取、疑三結已斷已知,欲界貪和嗔未斷,還重所以來回欲界七次。 因此初果雖斷我見,還有貪嗔癡、我執及怕死。 證初果之后,欲界的貪還是很重的,有欲界貪就有嗔心。如果你不明白證初果只是破我見沒有斷其它煩惱,就會懷疑那些已經證初果的人,為什么還有這樣多的煩惱呢?那是因為你不通佛法,以為放下我見就什么煩惱都沒有了。證初果不必斷除貪嗔的煩惱,只是放下我見,放下我見是很容易的。因為你沒有弄清楚,于是以為證初果是很難的。其實,所有的果位里,證初果是最快的,我見是一剎那就能放下的。但是,你要懂得怎么去修。 完成初果以后再繼續修,就不再是放下我見了,而是放下五下分結里面的另外兩個結——欲界貪和嗔。就是說,一個人完成了初果,他還有掉舉等五上分結的煩惱。你們會說,入了禪定不是沒有掉舉了嗎?不是的,入定只是沒有掉悔,在所有的禪定里面都可以有掉舉。很多人不知道,以為修了禪定就沒有掉舉。進了初禪沒有掉悔,但是還有掉舉。掉悔和掉舉的區別是,掉悔是一個人心中后悔、良心責備自己做錯的一些事情。然后他整天想我是一個罪人,我很罪惡,這樣,他就沒辦法入初禪了。 所以,掉悔會障礙修初禪。如果一個人整天很后悔,認為自己很罪惡,整天懺悔,是沒有辦法進初禪的。掉舉是整天回憶某一件事情,回憶某一境界。比如說你修完初禪要上二禪時,專心看呼吸、專心觀所修的境界,掉舉心會叫你回到初禪,又在享受初禪的快樂。就是說你修了初禪以后,執著初禪而產生掉舉,你就整天回憶初禪的境界。所以,掉舉很嚴重的人上不了更高的定,可是他不明白是掉舉致使他留在原來的定。 所以,我們要弄清楚,如果進某一個定后心不愿意出來,要修下一個定卻又溜回原來的定,就是你對該禪定有貪——色界貪。這個貪就讓你掉舉。另外,就是癡。癡就是無明,就是還有很多東西不知道。完成初果以后的人會發現我慢是很嚴重的煩惱。你修得越深入,越發覺別人修行不如你,這就是我慢的煩惱。心念看得越清楚就越我慢,會越來越重。 一旦你認識到無心的時候,你可以躲起來修一陣子,訓練保持它。過后你必須出來面對境界,然后去掌握這個心時時保持在無心狀態,一旦煩惱心動就立刻知道,然后把煩惱放下。所以,一般人修行進入不同階段,需要到不同環境磨煉,開始時在修行道場里,一切安排好好地不令心煩亂,這樣的修行是溫室里面栽培出來的花朵。修行人達到無心后,必須去面對暴風雨考驗,若開始時你受不了暴風雨,可以先在溫室里努力修一陣子的,最后還是要去面對令你煩惱的環境,如果你逃避令你煩惱的環境,你依然會面臨起煩惱的一天。 在修法上一定要依老師的指示去修,這時依人不依法。證悟時,必須是自證自知,請勿依靠老師的印證,也不可以找非同見同行的人釋疑,這時,應當依據經典,依法不依人。 注意 必須是自證自知 如果單依靠老師的印證 而沒有自證自知 那是錯誤的 請師印證自證自知 |
|